趙玥
摘要:當今社會,電子載體迅猛發展,電子書已經慢慢走進了人們的生活當中,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人們的閱讀方式。然而,墨香紙潤、良師益友,實體書仍舊是書籍的主流,紙品讀物帶給我們與書籍親密接觸的美好體驗,原本無法從電子設備上感受到的氣息就有機會通過書籍形態的材質被喚起而感知。書籍本身就是文集,裝幀設計過程中注重還原文字、色彩、材質、工藝的自然之美是當務之急。而自然材質取之于大自然,被賦予了自然的靈性之美。從遠古的骨頭、玉石、竹簡、木牘、縑帛到當今書籍的主要承印物紙,古往今來自然材質在書籍設計中都處于不可替代的位置。
關鍵詞:書籍裝幀設計;自然材質;運用;紙
當今社會,電子載體迅猛發展,電子書已經慢慢走進了人們的生活當中,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人們的閱讀方式。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通過APP等渠道下載電子書在ipad或手機等智能設備上,隨時隨地方便快捷的閱讀書籍雜志。甚至有很多網上購物商鋪如淘寶將實體書通過掃描等先進手段清晰全面的呈現文字圖片信息,囊概市面上不同類型的書目,價格卻只有書籍售價的十分之一,我就曾經花50元買了28本電子書,很多還是市面上缺貨的。上述現象無疑是受益于高科技發展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信息傳播的速度和效率。但從另一方面來講,人們失去了購買圖書時挑選的樂趣,失去了書店寧靜祥和、安逸濃厚文化氛圍,失去了觸動翻閱、聆聽紙張沙沙作響、嗅油墨紙張獨特味道等體味傳統閱讀感受的機會。墨香紙潤、良師益友,實體書仍舊是書籍的主流,紙品讀物帶給我們與書籍親密接觸的美好體驗,原本無法從電子設備上感受到的氣息就有機會通過書籍形態的材質被喚起而感知。遠古的骨頭、玉石、竹簡、木牘、縑帛到當今書籍的主要承印物紙,古往今來自然材質在書籍設計中都處于不可替代的位置。本文從書籍裝幀設計的材質選擇出發,淺析自然材質在書籍裝幀設計中的運用及其特性。
1自然材質在書籍設計發展歷程中的運用
西方書籍的最早材料是石塊,泥板、樹葉,然后才有了紙張,羊皮紙曾在中世紀一度盛行。在七世紀的歐洲,由于穆斯林的侵入而帶入的制革工藝在西班牙等地繁衍開來,皮革漸漸成為西方書籍裝幀行業的主要應用材料。再往后,裝幀師傅們將紙板上包裹上皮質的材料,并且在上面進行裝飾,例如雕刻花紋,鑲嵌貝殼、寶石和昂貴的金子、象牙。而在東方,中國最早的書籍是商代刻有文字的龜甲或獸骨,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當時,為了便于保存,將內容相關的甲骨用繩串聯,變成了最早的書籍裝幀設計形式和材質,是人類利用自然材質來進行書籍設計的起源。到了周代,上層社會已經開始使用玉石這種高檔的自然材質進行文字和資料的保存記錄了,但由于材質稀少,所以沒有被大量使用。再到后來,竹簡是紙發明前最具代表性的書籍材質,也是最為后人所熟知的文化傳承載體,與毛筆墨汁相得益彰,相當于當今的紙和印刷。《墨子》中提到“書于竹帛”,先秦的眾多文獻中都提到了用縑帛作為書寫材料的記載。縑帛質輕,易折疊,書寫方便,尺寸長短可以根據書寫的長短進行截裁。古籍多卷為了妥善保護和查找方便,多使用木質的書籍函套,木材具有牢固上檔次的優勢,有些稀有木材還具有特有的香氣,但木材重量大不方便攜帶,后被厚紙板所代替。人類一直在尋找一種輕便易攜帶、分布廣泛資源充足易采集、造價合適易保存裝訂的材料作為文字史料的承載材質,這就促使了“紙”的發明與運用。紙具有靈活移動等優點,是人類在使用了大量大自然資源后所總結提煉的自然材質,促使了真正的書籍的產生。日本著名設計家杉浦康平提出:“好的書籍是將信息視、聽、觸、嗅、味五感活性化的宇宙。”針對不同性質的書籍,不同的紙所具有的具有差別觸覺質感和視覺質感使得書籍設計的審美得到了共同的滿足。
2返璞歸真——現代書籍材質的主要承印物紙
公元前4000年,古埃及人從尼羅河岸邊植物中發明了“紙草”(古埃及文“papyrus”)這是古代最早的文字記錄載體,英文“paper”就是源自古埃及文“papyrus”。而早在我國的西漢時期最早的紙就已經出現,后東漢的蔡倫紙更是聞名于世,造紙術成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而聲譽世界。東西方以各自的人類史經歷共同創造了人類文明進步傳播的媒介物——紙。而如今,紙張已經成為書籍的主要承印物,成為書籍裝幀設計師們自由施展技藝的天地。讀書與欣賞古董收藏品不同,書是需要讀者去觸摸閱讀,眼視心讀。為了引起視覺反射和觸覺感受,依賴文字內容和紙材素質的有機結合共同傳遞出一種信息和心理感受。紙源自于木材,樹木是具有生命的植物,換個角度來說,紙可以說是樹木的另一種存在形式。我一直認為,紙是可以呼吸的,世界上或許沒有存在密不通風的紙,密度或密或疏,克度或大或小,厚度或薄或厚,透明度或高或低,不同性質的紙張都具有自然的本質,那就是質樸醇厚,拿在手里的書籍踏實厚重,觸感或平滑或粗糙,就好似知識的重量在一張張紙上承載著,這便是紙張素材的表現張力。書籍裝幀材料之美可以從特種紙張的獨特性中得到淋漓極致的體現。粗狂隨意、肌理無序的“典雅系列紙”,自然流露、樸實無華的“大地紙”,肌理效果凹凸有致、調理有序的“絹紋紙”,給人高貴奢華具有耀眼光澤的“金銀箔紙”,半透明朦朧夢幻的“沙影紙”,這些例子都證明了人類在紙這種自然材質的發展開拓上的巧思妙想和付出的努力。
3以特種紙張為例分析自然材質用于書籍設計的特殊性
用自然材質所制作的書籍,普遍具有自然舒適的視覺和觸覺感受。下面以幾類國產的特種紙為例,分析其各自具有的特質。環保純質具有無氟環保、平滑柔順、細膩的層次表現和長時間閱讀無刺目感等特質,典雅復古。飄瑞紙如其名,具有飄逸輕柔、紙張肌理自然樸實的特點。質感柔和溫暖、手感獨特,并具有良好的閱讀性。萊妮特紅紙紙面有經典、個性、細致而不規律的十字經緯紋,色調柔和自然挺度高。許慎(公元30~124年)在《說文解字》里對“紙”字解釋說:”紙,絮一苫也。”從考古實物知道,最早的紙都以植物纖維為原料,就好纖維是構成細胞的分子,而紙張便是由分子構成的新個體。當今多數紙都是通過大型機器批量生產而成了,手工制紙的技法已經鮮為人知。在西藏,有一種紙張中鑲滿了花瓣和樹葉的紙類,被稱為“花瓣紙”。這種紙繼承了藏紙粗糙的質感,靠近還具有花淡淡的清香,用花瓣紙制作的書籍,在閱讀的時候好似置身于花海中,清風拂面,自然清新。將自然材質在書籍設計中運用的觸感、觀感、心靈感受達到了極致,是藏族祖先在惡劣的高原環境下克服種種困難所創造的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的優秀案例。
4結語
古代的時候形容一個人經常會用“書香味很濃”,這無疑是褒義夸獎這個人讀的書多,舉手投足間都彌漫了書卷的氣質氣場。對人尚有一個外貌的認識,對于書籍更是如此。完美的書籍設計始終都應該是自然、和諧、流于內心氣質的傳達,同時使讀者在品讀書籍的過程中感受到愉悅。用眼睛去看、用手去撫摸、用心靈去感應,與書籍進一步親密接觸,自然材質帶給人們的身心滿足使書籍的意義得到升華,創造書籍材質之美是一條沒有盡頭的探索之路。著名書籍設計師陸智昌說:“人的心若仍會被微不足道的事情所觸動,生活會更甜美。”為自然之美,為書籍之美,為知識之美,所感動,所感恩。
參考文獻:
[1] 劉積英.印譜[M].印刷工業出版社,2009.
[2] 呂敬人.書戲——當代中國書籍設計家40人[M].王昕,譯.南方日報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