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師美術教育對中、小學美術教育進行研究,并為其培養專業的美術教育工作者,是藝術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本文就高師美術教育的內容和現狀作了簡要概述,并對其課程改革與發展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高師;美術教育;課程改革;發展
高師美術教育是以研究中、小學美術教育,培養中小學美術教育工作者目標,并為整個中、小學美術教育體系服務的一門獨立學科。近年來,隨著中小學美術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快速發展,與之相對應的高師美術教育受到極大挑戰,其水平和現實需要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1高師美術教育
德國于19世紀最先出現“美術教育”一詞,是指“根據社會需要,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傳遞美術文化,提高學生的美術文化素質,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的發展,成為社會需要的合格成員的社會實踐活動”,是美術學科基于教育學理論而衍生出的一門專業教育。在我國,美術教育分為三類:一是以培養純美術家為目標的專業院校美術教育;二是義務教育階段的非專業美術教育,即普通美術教育;三是以培養中小學美術教師為目標的師資培養類美術教育師范類美術教育,高師美術教育就是其重要組成部分。
但是,目前我國語文、數學等學科都建立起了較為完善的學科體系,而美術教育卻存在很多不足,尤其是高師美術教育不受重視,專業教學體系與實際脫節,表現在:把美術教育當作一種技能訓練,以美術基礎技能課程的訓練作為主要教學方式,忽視了“師范性”;通識課程設置較少,長期以“老三門”為主,即教育學、心理學、教學法,而對于其他如人文、藝術類課程開課量比重不足,缺乏多元化,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造成了阻礙;教師技能培訓不足,如僅在最后一個學期安排4~8周的時間上教師技能培訓的教材教法課,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教育教學能力。這就導致學生在畢業后仍不熟悉中小學的教學規律、教學方法和和學生素質,長期處于茫然和不適應狀態,不能迅速就業或適應崗位,在教學中深感無力。
2高師美術教育《課標》改革與發展
高師美術教育的培養目標和任務決定其具有很強的職業性,體現在對藝術文化的傳承和教育的功能。教育是一種途經,而這種傳承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需要不斷進行改革與創新。新課程改革自1999年起,到2001年,教育部頒布了新的《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稿)》,2003年又頒布了《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稿)》,使我國的基礎美術教育新課程改革邁上了一個新臺階。新課改進一步明確了美術教育課程的性質——人文性質和理念——“使學生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在廣泛的文化情景中認識美術,培養創新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促進學生發展而進行評價”。
2.1強調“專業性”與“師范性”并存
以往的美術教育由于生源、就業等需要,在課程設計和安排中過于偏重美術專業知識技能的學習,而對于其“師范性”,即培養學生教育教學能力較為輕視。例如:南陽師范學院美術學專業(師范類)的美術史、藝術概論、技法理論、素描、色彩、油畫、國畫等專業類課程占總學時的55.5%,政治理論、大學語文、大學英語、計算機基礎等公共課程占36.1%,而美術教材教法、心理學、教育學、現代教育技術等教育類課程只占8.4%,明顯偏少。這種專業課程與教育類課程設置的不均衡導致教育理論與實踐課程被邊緣化,學生對自身師范類的學科性質認識不足,所以培養出的畢業生難以較快適應崗位需求。
2.2加強綜合能力的培養
目前,我國教育體系存在很大不足,其中之一就是高校學生綜合能力較弱,學習內容無法適應實際需要。新課改則主要對此有所調整。《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稿)》將美術學習活動劃分為四個領域,即“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綜合·探索”;《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稿)》將高中美術課程設置為五個內容系列,即“美術鑒賞”、“繪畫·雕塑”、“設計·工藝”、“書法·篆刻”、“現代媒體藝術”。可見,綜合能力培養在新的課程設計中有了明確要求,這就需要高效培養“寬口徑、厚基礎、復合型、高素質”的美術教師。現階段,速寫、簡筆畫、水彩、基礎圖案、美術字、美術欣賞、計算機美術等由于容易上手和操作,具有由淺入深、手法便捷、理論貫通等特點,因而往往受到中小學的歡迎;相比而言,國畫、油畫、工藝、設計等備受學校重視的課程則實用性不大。所以在課程設計時可以強化美術基礎課程,增強學生的基本功,培養其綜合應用能力。
2.3提高人文素養
人文理念是新課改重點強調的內容之一,“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這也是目前的美術教育中所缺乏的。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指出:“美術學習絕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技能技巧的訓練,而應視為一種文化學習。應通過美術學習使學生認識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差異性,人類社會的豐富性,并在一種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的特征、美術表現的多樣性以及美術對社會生活的獨特貢獻。同時,培養學生對祖國優秀美術傳統的熱愛,對世界多元文化的寬容和尊重。”所以高師美術教育要突破傳統觀念,將以專業技能訓練為主的教學模式轉變為以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為主的教學模式,加強人文課程和文化建設,豐富哲學、心理學等其他社會科學,并將之與美術緊密聯系起來,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2.4促進多元化發展
多元化是全球化發展的結果,也是眾多領域的發展區域。美術教育作為一種全球性的學科,更應當廣納博引,兼收并蓄,不斷豐富自身內容。首先,高師美術教育要結合學校的教學水平,師資力量,教學設備和區域性、地域性特點,設計教學課程,注重理論課程和技能訓練;其次,要借鑒和吸收外國經驗和模式,擴大信息流通和經驗交流,增加多學科,豐富美術教育的內容。“社會需要的美術師范型人才應當是時代的、賦有傳承、保護和創新能力的,具備著多元的知識、人文性的教育及管教學的創新意識及承擔起課改和科研能力的綜合型人才”。
3結語
高師美術教育是國家藝術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為培養中小學美術教師,促進藝術發展發揮著巨大作用。“高師美術教育有什么樣的教育思想,便會直接地影響未來中小學美術教師的成長”,所以要不斷適應新的形勢進行改革,調整培養目標要求、專業設置和課程結構,改革培養模式和教學方法,增強實踐,使高師美術教育適應基礎教育新課程體系的要求和改革發展的需要,促進現代教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吳劍珊.高等師范美術教育課程的針對性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6.
[2] 姜珊.談當代高師美術教育專業課程改革與發展趨勢[D].云南藝術學院,2010.
[3] 化鉉.與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相銜接應是高師美術教育教學改革的發展方向[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11(02).
[4] 陶旭泉.高師美術教師教育本科課程設置的現狀、問題與構想——以基礎美術教育課程體系為基點[J].學術探索,2012(01).
作者簡介:方戀(1988—),女,湖南岳陽人,美術學碩士,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美術教育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