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
摘要:根據新的課程理念、美術學科的發展和美術教育現狀,論述了中小學美術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原則、科學性原則、綜合性原則、開放性原則、視覺審美文化性原則。
關鍵詞:實效性;科學性;綜合性;開放性;視覺審美文化性
美術教學原則,是根據國家人才培養目標、美術學科特點、教學活動規律,在總結教學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制定出來的美術教學活動遵循的原則。課堂美術教學是美術教學活動實施的重要和主要形式。常銳倫和李樸珉編寫的《中學美術教學》、高師教材組編寫的《美術教育學》、郭紹綱、范凱嘉編著的《美術教育方法論》等文獻中,對美術課堂教學原則進行了論述,比較之下《美術教育方法論》的論述較為全面,它概括為:1)美育貫穿始終的原則;2)視覺思維訓練的原則;3)創造性原則;4)美術基礎知識教學和基本技能訓練相結合的原則;5)直觀教學的原則;6)統一要求、集中教學與因材施教、個別指導相結合的原則;7)精講多練的原則等等。
本文結合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實施、教學規律獲得新認知、美術學科的發展出現新面貌的背景,聯系當前美術課堂教學的現狀,對課堂美術教學原則作一些思考。
1實效性原則
所謂“實效性”是指通過教師課堂教學的實施,學生獲得知、情、意、能力等方面具體而切實的進步和發展。這是學生作為學習活動主體、學生作為完整發展的人的教育理念最為直接的體現;這是針對課堂教學因為其職業的習慣性,教師的教學行為容易流于慣性思維和保守教學,以致教學效率不高、教學影響不普遍的現實而提出的;這是針對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往往疏離或錯位的教學現實而提出來的。怎樣在課堂這一特定時空環境下,謀求交流的最廣泛化、最深入化以及教學目標的最佳達成,這是教師課堂教學計劃和實施過程必須思考的問題。
教學的實效性本質上就是“教”與“學”怎么切合的問題,就是怎么建構與學生認知水平、認知結構、實踐能力、學科素養、人格結構等相適應并能使之得到發展的有效課堂教學。
對具有個體差異性的全體學生的盡力關注和尊重是課堂教學獲得實效的基礎。課堂教學的實效性的一個重要內涵是啟動大多數學生的有效學習。尊重學生合理的思想感情和需要,創設良好的環境和條件,讓學生充分發現自己,意識到自己的存在并得到發展,讓學生體驗到成功、尊嚴和幸福感,從而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專注性,理解的深刻性,為教學活動的良好實現奠定豐厚的信息基礎、感情基礎和倫理基礎。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師生共振是有效教學的動力。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為學生積極思考教師傳遞的信息打下了基礎。教師應進一步在課堂教學行為中,觸及學生經驗,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學習企盼,在問題情景和探索氛圍中,在師生創生性的不斷交流中,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讓學生成為真實的學習主體,讓課堂教學提升為師生共同創造、發展的充滿活力和驚喜的學習共同體。
理性的概念陳述和感性視覺體驗相互刺激或印證是達到教學實效的重要方法。怎樣讓課堂教學中必然存在的抽象概念、理性知識的闡釋,被學生深刻體悟和理解呢?讓知識講解與視覺體驗、理性與感性、抽象與具象、經驗與想象相互激蕩,特別是要將學習與學生已有經驗聯系起來,將美術欣賞與技能操作緊密結合起來,喚醒學生的內心情感、體驗、視象,從而讓知識、能力、情感等得到整體發展,融入生命的歷程。
2科學性原則
面對無限豐富和復雜的世界包括課堂教學,怎樣尋求教學行為的科學性呢?這是教學實施和管理的一種需要。
課堂教學計劃和教學手段符合學生心理和視覺認知規律性原則。20世紀,視覺認知心理研究得到不斷發展,取得豐碩成果,是我們課堂教學方案設計的重要科學性依據。比如羅恩菲德的兒童繪畫發展階段學說;再比如安娜·凱特納(Anna.Mkindler)的“視覺美學的模塊性”學說,他指出“視覺不是一個被動的感知活動,而是活躍的建構活動。”[1]“許多證據證明,不同類型的美術創作將用不同的大腦系統來完成?!芯孔C明抽象藝術比表現或敘述自然的藝術更能激活腦的一些部位。動態多維藝術也會激活大腦的某些區域”[1],等等。這些發現對美術教育方法的選擇是重要的依據。
課堂教學計劃和教學手段應該符合美術學科規律。美術學科涵蓋歷史學、哲學、社會學、文學、科技等豐富內容,具有復雜的綜合性和實踐的技術操作性;知識結構和培養方式具有邏輯與線形的一面,同時廣泛存在非邏輯、非線形的一面;具有視覺感知力、形象思維力、文化理性判斷力、視覺表現力相結合的能力結構等學科特征,決定了課堂教學方案設計的復雜性、開放性和挑戰性,也是美術課堂教學設計探索科學性方案的內在因素。
3綜合性原則
感覺、體驗、知識的相互融通,可以深化對具體題目的理解和促進知識的內化;學科之間相互聯系,理論與實踐相互轉化,可以促進知識的系統化和提升學問的再生活力。我們應樹立整體教育觀,將具體知識置于系統結構中學習,將知識學習和人格建構、人文精神培養結合起來。
視覺感知與其他感知形式的綜合運用原則。人們感知事物時,往往是多種感覺器官發生效用,由于感知對象和主體的差異,當然存在某種感覺器官的感知為主導的現實,但是,對同一事物,不同感覺器官的感知與反響具有融通的特性。騰守堯先生也談到“凡真正的藝術,必然是人性的絕妙體現。這種藝術和人性都是一個絕妙的綜合體。凡是人,都有人性,人性是其感覺、情感、思想、智慧、個性等組成的整體。人的聽、視、觸、動、言語等器官和感覺,總是互相制動、相互配合,形成一個統一的感受?!盵2]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為深化學生對某一事物的視覺感知、理解、悟通,可以設法調動學生其他感覺器官,以多維方式認識事物,從而獲得豐厚整體的認知,孕育潛在的靈性。
美術史、美術批評、美術實踐、美學以及其他學科之間的綜合運用原則。美術現象的研究、視覺文化知識的傳播、技能的實踐,某種單一發展培養模式必然缺乏可持續性,相關學科的相互滲透與啟迪、融通,為具體知識能力的發展提供了土壤和生機;將知識點發展成線,擴展到面,進而立體化;將教師傳授的東西融到一個活的世界,開闊學生視野,提升學生理解能力,為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打下堅實的良好認知結構基礎。更為重要的是,生活、情感、文化、科學等四方面的內容的綜合運用,它們聯系密切,具有融合性。“‘藝術與生活強調觀察與感知,但任何觀察和感知都離不開情感、文化素養、科學方面的知識;‘藝術與情感強調藝術創造和藝術欣賞的情感體驗基礎,但情感體驗又不能脫離生活和文化;‘藝術與文化強調對藝術品含義的把握,但這種把握又離不開情感和生活體驗;‘藝術與科學強調對媒介各種性能的認識,強調藝術和科學之間的區別和聯系,但這些認識和聯系又離不開對生活觀察和感知,離不開文化和價值的選擇?!盵2]它們之間的綜合運用,為學生心智的養成打下堅實的基礎。
課堂教學中多種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是必然的。一則,多種教學方法形成的多種感知形式可以豐富學生的內心視象,激發學生感知興趣和課堂活力,提高教學效果。二則,不同知識形態,必然需要相應的傳授方式,不同的知識點的具體特征必然決定了與之相適合的教學方法。不同知識點建構起來的課堂教學目標的實現,必然需要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
4開放性原則
后現代教學觀認為教學活動的本質在于:它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相互交流的過程,知識具有發散性,目標具有彌漫性;它是一種溝通,一種合作;對話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特征?!霸跍贤ㄟ^程中,教學文本得以產生。這一過程是創造的過程,也是奠定每一學生學力成長與人格成長的基礎過程?!盵1]在倡導民主、人本思想的背景下,就視覺文化修養具有個體性和民族差異性的美術學科而言,講求課堂教學的開放性是必要的。
教學計劃的預設與課堂實際交流的應變相結合原則。美術現象的解讀具有多元性,藝術理論感悟具有朦朧性,形象感受與鑒賞具有個體性,這就增強了課堂美術教學過程中的偶然性因素。教師一方面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和豐富性,給予學生充分表達和交流的機會。另一方面應基于美術教學的本質要求,在交流的過程中,誘導消極因素,推動積極因素,同時面對交流過程中產生的新的思想火花,教師應抓住契機,調整預案,獲得教學過程的創新和生命的活力。
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塑造學生健全人格原則。在新的知識經濟時代,創新精神是社會成員重要的心理品質,也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在整個教育體系中,美術學科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方面是最具有優勢的學科。一方面,美術創作活動本身就是藝術家在思想自由的狀態下,將主體充滿個性的新發現、新價值、新觀念,由無形的心靈視象物化為具有客觀性的現實載體,這一過程無論是思考孕育還是技術實踐,都具有強烈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意識。另一方面,美術教育的實質,就是借美術作品這一媒介,作心靈陶冶,審美感悟,規律探究,人類文化體認,從而達到整體人格和人文素養的提升,它表現出了豐富的想象力、創造力、鮮明的個體差異性以及評價標準的多樣性。在創新精神的培養上,教師在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審美感知及判斷的差異性的基礎上,還要不斷自我反思,不斷創設情境啟發誘導,激發學生的創新;更要注意將學生的差異性往健全人格的道路上帶領,差異并不意味著良好的個性,教師應以世界的眼光、未來的眼光、可持續發展的眼光,以人類文化優秀品質的價值觀去促進學生知情意的良好發展,這樣的教學不是盲目遵從已有習慣和規范,包含了美術課堂教學的前瞻性思想,它是教學創新的根本源泉和活力之所在。
美術教學的多元文化并存原則。不同民族,不同時代,由于生活環境、生存方式、歷史傳統的差異,其審美觀、藝術風格必然存在差異,我們不能以單一的標準去作簡單的判斷和選擇。以開放的心態去感受、觀察、洞解不同民族、不同時代的作品,那是一種復雜的視界交流和靈魂撞擊,由此,學生的心靈才得以升華,情感才得以豐富,愛心才得以撫育,進而熱愛我們的整個世界。
5視覺審美文化性原則
21世紀是一個以計算機、網絡技術、知識經濟為標志的各個領域“全球化”的時代,人類生存的信息符號環境發生著日趨“可視化”的天翻地覆的變化。視覺文化建構著人類文化的新形態,同時意味著人類認識方式、思維方式乃至意識形態的轉變。視覺語言也不是少數人的圖圖畫畫,它是由造型要素按一定的組織原理構成的交際媒介,滲透到各個學科領域和日常生活之中,學校課堂美術教學顯得越來越具有現實意義,顯得越來越重要,其教學理念也應做出與時俱進的調整。課程標準提出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視覺審美判斷能力,為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進他們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美術素養基礎。它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指視覺識讀能力,培養學生敏銳的視覺意識,對眼睛所見的事物,在敏銳感知、想象、思維的基礎上,了解其歷史文化背景,做出審美與意義的判斷,并在全球化的藝術文化語境中能夠解讀其他文化族群的信息,尋求人類共同的特性和相互理解與尊重。二是視覺表達能力,即學生借助視覺語言,運用一定方法將自己的觀念、思想、情感物化為新的載體,達到交流的意義。它包括了原來的美術創作所需要的能力、方法、過程,也包括學生將處理視覺信息的能力融入學習和研究中的一種特殊學習方式。
美術學科的重要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視覺審美文化素養,陶冶情操,健全心智,塑造高尚的靈魂。它應該貫穿在美術教學的各個環節,融于教學實踐的方方面面。這一原則實際包含了《美術教育方法論》一書中的美育和視覺思維訓練原則。
這些美術課堂教學原則,相互聯系,相互貫通。努力實現美術教育超越單純注重技法訓練的傳統模式,實現視覺文化精神的廣泛傳播,實現人的全面素質培養,有效實踐新的教學理念。
參考文獻:
[1] 錢初熹.美術教學理論與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2,39,40,33.
[2] 杜大愷.藝術教育的當代境遇[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