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云


在中國,說起地域歧視,感觸最深的非河南人莫屬。無論是現實世界中,還是在互聯網上,針對他們的偏見可謂無處不在。“河南盛產騙子、小偷”,“中國人的劣根性集中體現在了河南人身上”,在不少國人心中,對河南人諸如此類的看法可謂根深蒂固。筆者剛到北京讀書那會兒,一位在京工作多年的老鄉,就曾言辭懇切地提醒我,“跟同宿舍的河南同學打交道要留個心眼”,相信不少外出闖蕩的朋友,對于此類提防河南人的叮囑不會陌生。
其實,這種由地域差異而造成的“區別對待”,并非只針對河南人。長期以來,北京人、上海人、東北人、潮汕人也是被扣上了各種各樣的帶有偏見的帽子。而兩湖、川東、安徽、貴州等地更是因為打工人數眾多,而不招其他地區人的待見。而且,地域歧視并不是中國獨有的現象,不少其他國家地區的人同樣有很強的地域情結。比如,在美國,各個州之間的互相調侃諷刺的現象就很常見,西部的某些州更是由于經濟相對落后,而被稱為牛仔、鄉巴佬等等;而在英國,愛爾蘭人就歷來被蘇格蘭人和威爾士人瞧不起,在他們眼里,愛爾蘭人就是吝嗇鬼的代名詞,是養豬的鄉下人。只是,近年來,在中國,由于各地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的加劇,這種各地人相互歧視、敵對乃至攻擊的現象大有愈演愈烈之勢,這才成為一個不能不重視的問題。
經濟發展失衡是造成地域歧視的最重要原因
造成地域歧視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莫過于經濟發展程度的差異,如前所述,這也是這一現象在中國越來越常見的原因,而從社會心理層面來講,地域歧視之所以難以消除,乃是植根于人性的普遍弱點——嫌貧愛富和恃強凌弱。在中國,一個最顯明的例子乃是,蘇南、上海地區對蘇北人的歧視。一直以來,受地理環境、資源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蘇北地區的經濟發展都遠遠趕不上蘇南,更甭提作為國際大都市的上海了。而在歷史上,災難頻發的地區往往成為被歧視的重鎮,因為由災難帶來的流民在逃難求生的過程中,往往會給所到之地造成極大的破壞,明白了這一點,也就不難理解人口大省河南的遭遇了。
更進一步說,地域歧視其實是經濟發展失衡的文化表現,正是因為地區之間發展出現了差異,社會流動才急速加劇,所謂“人往高處走”,誰不想擺脫貧困過好上好日子,于是,只要條件允許,落后地區的人便會到發達地區謀生致富。這樣一來,勢必帶來對社會資源的爭奪,投射到社會心理上,也就形成了優勢地區人群的優越感和弱勢地區人群的屈辱感,而這正是今天地區歧視的根源所在??梢哉f,今天那些被歧視得最厲害的地區,無一不是經濟相對落后、外出務工人員眾多的省份。
傳統觀念和制度設計加劇地域歧視
當然,除了經濟發展失衡以及由此帶來的人口流動之外,中國的地域歧視也與傳統文化里邊一些落后觀念不無關系。某種意義上來說,長期浸淫在“官本位”傳統中的國人,并沒有完成向現代公民的轉型,他們既畏懼乃至憎恨權力和資本,又渴望有機會結交權貴,這種國民心理表現在地域上,就是距離權力中心和財富中心的遠近成為個人身份高低的一種標志,所以,即便是京城里一個賣冰棍的商販,也優越感十足,看不起外地人。另一方面,中國作為有著濃厚宗法制文化傳統的國家,整個社會秩序的支撐點正是被儒家文化改造過的族群觀念,推演到地域上就是同鄉觀念,直到今天,這種觀念并沒有隨著城市化的演進而有所退化,特別是對那些遠走他省的人群來說,通過“同鄉會”等形式抱團取暖的傳統仍舊被延續了下來。
就地域歧視而言,觀念之外,也少不了制度因素的影響,無疑,中共建政以后推出的很多政策,加劇和固化了這一現象。首先,中國各地長達30余年的計劃經濟,其實是一種比自然經濟更排外的制度設計,而且它還嚴格限制了人的遷徙自由,特別是對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的控制。在那個年代,農村人涌向城市被稱為“盲流”,這勢必會加劇城里人的優越感和農村人的屈辱感。同樣,計劃經濟這一套表面上吃的是大鍋飯,其實并沒有消除人們的等級觀念。更為重要的是,在資源分配和政策優惠上,同樣沒有做到相對均衡,相比農村,城市得到的更多,而在城市中,像北京和上海這樣的城市,又更受政策的青睞。
改革開放后,人口流動得以實現,但是諸如戶籍制度、收容制度、外來人口管理制度以及外地企業準入制度等等,仍舊在強化區域之間的差異,進而為地域歧視提供制度層面的保障。其中,特別是那些與戶籍制度捆綁在一起的社會福利和就業、教育資源分配,更是強化了地域之間的不平衡。應該說,由戶籍制度所帶來的區域不平等是中國特有的現象,這種不平等在原有偏見的基礎上,進一步催生了區域之間的相互敵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