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娟等
天津市薊縣山區、半山區有豐富的酸棗資源,主要分布于梯田壩坎,溝谷坡腳兩側。保護利用好野生酸棗資源是發展山區經濟、優化生態環境增加果農收入的一條新路。但是,近2年林業技術人員調查發現,有的山區鄉鎮果農改接后既不增加投入,又不采用科學的管理技術,放任生長,只知接后采果賣錢,搞掠奪性生產,導致接后棗樹很快衰老,加之棗瘋病的侵襲蔓延,近半數的果農未取得好的經濟效益,也使酸棗接大棗處于停滯狀態。
如何調動山區果農進一步發展酸棗改接大棗的積極性,更好地使山區的酸棗資源得到科學開發,有效保護可持續利用,為此,筆者從多年的實踐中總結出野生酸棗資源的資源保護利用與科學管理技術,供果農參考。
1 搞好資源調查,進行科學規劃
酸棗在山區可以說是滿山皆有,數不勝數。但絕大多數離開農戶耕種土地周邊以外的荒坡、荒山陡坡上生長的酸棗并不能用來嫁接建園。只能作為野生資源進行保護利用,更不能隨意或無意的破壞。在選接酸棗時要做到“三不接”,即瘠薄荒坡上的不接、黑皮老化的不接、有瘋樹周圍30米以內的不接。此外由于酸棗生在溝谷坡壩等地方的叢生群生較多,密度大,在改接中不能見酸棗棵子就接,必須對可利用的資源進行仔細的調查。掌握可嫁接利用的地點、數量??茖W做好嫁接規劃。
2 培育嫁接前壯苗
接前進行定株清棵,從資源保護利用出發,隔開距離,選棵嫁接,在立地條件好的地方按1~1.5米,立地條件差的地方按0.5~1米,確定嫁接株,做好標記。需特別注意,凡已有棗瘋病的酸棗要在30米以外選棵。在定好嫁接棵后進行清棵、清除酸棗棵萌蘗及周圍其他灌木,只留好準備嫁接棵株。在雨季到來以后刨除雜草灌木根子,覆于樹下,同時對棗樹棵子利用雨季追施尿素,培育壯苗。
3 按立地條件選好品種
我市山區嫁接大棗生產,主要以鮮食、市場銷售為主。要選名優品種,但成熟期晚的品種如冬棗不太適應,不能盲目嫁接。另外,一些立地條件太差的接上大果型品種生長不好會勞民傷財。因此一定要按立地條件選擇品種,在成熟期上選擇好早、中、晚熟品種。立地條件好、土質厚的溝谷壩地兩側,選擇一些大果型品種,土質瘠薄、干旱的荒坡上應選擇中果型品種。嫁接數量大的農戶應以鮮食保險品種為主。
4 酸棗改接后的技術管理
薊縣北部山區已嫁接221萬株大棗,大部分是以薊州脆棗為主的優質鮮棗.多數農戶已從中收益。但是,必須對酸棗改接大棗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酸棗十分耐旱,耐瘠,立地條件十分差,因而當我們將其改接成大棗后,由于改變了樹體結構,為滿足大棗大量的營養需求,酸棗不惜“抽空營養”結棗,因此用不了二三年就會出現上下營養失調,大棗樹就會出現逐漸萎縮的現象,使棗樹提前進入了衰老期,失去了結果能力。有的因營養失調樹體衰弱而極易感染“棗瘋病”。如何解決這個難題?回答是:不搞只求產出的掠奪性生產,必須投工投資加強樹上樹下管理。
4.1 溝壩種地增肥
在溝壩地邊上生長的酸棗樹,因其根子扎深于溝壩地之中,生長比較壯。改接后的大棗樹長的也旺,很快形成樹冠、形成產量。為使這些棗樹保持樹勢,在接大棗的溝坡壩地不能荒蕪,還必須注意耕作,有水窖等條件的可進行節水灌溉。增施粗肥化肥,以補充土壤營養,確保棗樹正常生長、結果。
4.2 做好水土保持,挖坑蓄水
棗樹抗旱能力強,但缺水也會嚴重影響產量質量,因此,在有條件的坡上,可在接后的大棗樹上方1米處挖寬40~60厘米,長度在1米以上,深40~50厘米的橫溝并用土石培于下沿及兩腮。割灌木雜草壓于溝內,使雨水灌于棗樹根部。利于干旱時補水、澆水。
4.3 打眼施肥補充營養水分
溝谷荒坡上接后的大棗樹,在二三年內見棗后就將酸棗多年積累貯存的養分消耗掉,棗樹結果二三年后就會出現樹勢衰弱,逐漸樹皮變黑裂紋老化。為改變這種狀況,延長棗樹結果年限,防感染“棗瘋病”,提高樹勢,每年可在第一場透雨過后用鋼釬打眼施入化肥水,化肥要先用水稀釋,采用肥水灌注,打眼深度30~50厘米,分上下左右進行。同時在打眼施肥后用鎬刨一小坑引雨水深入地下,以利化肥被棗樹吸收。特別利于幼果膨大,減少白熟期以后裂果。
4.4 采用“養、剪、控、放”管理技術
4.4.1 養 就是酸棗接大棗后,先培養當年幼樹,高度達不到80厘米不剪主尖,任其生長,同時不讓其結果,使棗樹樹上與樹下部達到冠、根平衡,以免形成一年白、二年紅、三年變黑皮的小老樹。
4.4.2 剪 對嫁接的棗樹定好永久株、臨時株,永久株第2年在80厘米定干后,頂部剪一側枝促發新枝加高生長。而對臨時株定不同高度剪去頂部定高。為以后“高、低”管理打好基礎。
4.4.3 控 進入第3年以后,依立地條件,對永久株進行剪控,促其結果。同時進行春夏季摘棗頭與清理根蘗。
4.4.4 放 對于進入結果期的棗樹,無論臨時株、永久株,要視樹勢與結果情況,通過頂部修剪即一剪子剪主枝、兩剪子剪去第一個二次枝,留基部芽促發新的枝頭,進行棗頭枝不斷更新,穩定結果能力。
(作者聯系電話:1392063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