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紀瓊
摘 要: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就是要通過改變教師的教學方法從而實現學生“自主、探究、合作、開放”學習方式的轉變,它要求教師在教知識的同時,更應注重指導學生學會學習,注重學生學法的指導和自學能力的培養。首先要加強課前學生預習方法的指導,培養學生自覺預習的良好習慣與能力。在課堂教學中,相機有效滲透學法指導。課后復習、活用學法,進一步鞏固自學能力。
關鍵詞:語文教學;自學能力;學習方法
談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其實一線教師都有些茫然不知所措,然而細讀新的課程標準,就會明確其重點之一就是要通過改變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從而整體實現學生“自主、探究、合作、開放”學習方式的轉變,這就要求教師在給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更應注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和自學能力的培養。要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因為人的一生接受學校教育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所以說人在脫離學校的教育以后,學習的知識絕大部分是來自直接或者間接吸取外界信息而獲得的,是在社會實踐中獲得的,你只有具備良好的自學習慣,才有可能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獲得更豐富的知識。因而在語文教育教學研究和實踐中,教師如何有效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也是我們每個教師值得思考和研究的課題。
一、加強課前學生預習方法的指導,培養學生自覺預習的良好習慣與能力
所謂課前預習,是指學生在進入教師指導性學習之前而進行的準備性學習,其目的是讓學生在學習新知之前進行必要的知識準備和心理準備,為學習新知掃除學習中的部分障礙,提前熟悉教材,掌握教材內容,對即將要解除學習的知識有個感性的認識,消化自己能掌握的,從而降低學習新知的難度,同時還要將不懂的地方或是難以理解的問題記錄下來,作為學習新知時重點理解或提問的問題。我們作為教師,應該注意這樣一點,預習是一種學生自學的體現,至于能學到多少,我們暫且不放在首位去思考,我們要注意培養學生養成課前預習的好習慣。(1)陳大偉在《有效教學的理念和實踐》這本教育專著中這樣寫道:“先學后教,自學領先。先學后教有什么追求和價值呢?首先,先學和自學立足于培養學習者的學習責任,通過先學和自學讓學生意識到,學習是學習者自己的事,對于自己的學習任務和遇到的問題,學習者必須承擔起自己的責任。通過先學習的實踐鍛煉,可以培養學習者不等不靠、不依賴別人的學習習慣,并在先學中獨立嘗試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培養學生課前自覺預習很重要。但小學生學習的目的性不強,一般都帶有某種盲目性、模糊性的特點,他們還不懂得預習的內容、方法與步驟,所以這個時候教師就需要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預習方法,逐步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和能力。特別是對低年級學生的課前預習,教師更是要手把手地指導,并直接出示預習的具體內容與方法步驟。比如,指導四年級學生預習《父親的菜園》這一篇閱讀課文時,教師可給學生出示一組目的明確的預習提綱和方法提示,如:(1)閱讀課本,了解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2)想想課文為什么叫《父親的菜園》?通過圈畫批注,看你能找到幾個原因?畫出相關的語句讀一讀,并在這些句子旁邊寫寫你讀后自己的感受。(3)父親開辟菜園做了哪些事?用“ ”畫出相關語句讀一讀。(4)畫出難理解的詞語,通過查字典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5)通過讀課文,你有什么感想和收獲?試著把你的感想寫出來。(6)從這位普普通通的父親身上你學到了什么?請你自己聯系課文內容和生活實際說一說。待學生對預習的內容、方法與步驟初步掌握之后,教師就要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做,培養學生獨立預習的能力。但應注意的是,要做到經常性地檢查學生的預習效果,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這樣,預習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長期堅持下去,學生的自學能力、自學習慣才能逐步形成。
二、在課堂教學中,注重有效滲透學習方法的指導
課堂教學是學生直接獲得知識、形成學習技能的主陣地。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教學方法的選擇、學識水平的高低、思維方式的變化、語言技巧的使用等都會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尤其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特別講求語言的藝術性,科學合理地控制教學時間,教學內容要少而精。特別是新課程課改革以后,教師在課堂上,要少講一點,多留點時間給學生,讓學生去思考、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例如,當教師創設了生活中的教學情境問題后,教師就要學會“偷懶”,不是把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方法急于教給學生,而是應當啟發學生,引導學生去思考這些情境中蘊含了哪些疑惑和問題,怎樣解決。在教學中,還要注重教會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很多學生面對問題毫無頭緒,這就是缺少思考問題的方法的突出表現,長期下去就會出現木訥的情況。如果學生在學習中不會思考問題,面對問題無從下抓,找不到思維的頭緒時,教師就要利用自己思考問題的經驗,耐心引導學生會正確找準思維源頭的方法。例如,教學古詩時,可以向學生滲透這樣的思維步驟:(1)初讀古詩,讀通詩句。(2)再讀古詩,了解古詩大意。(3)研讀古詩,結合注釋,圖文結合,邊讀邊想,想想古詩的意境及意思。(4)練習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此外,在教學中還要多方位地引導學生掌握多種思維方法,做到腦會思、嘴會說、手會做,心會意幾方面緊密配合,這些良好的思維方式將使學生受用終身。
三、課后復習、活用學法,進一步鞏固自學能力
學生學習的最終目的是把所學的知識和基本技能應用于實踐。學生在課堂上學會了一些知識和學習方法,但是實踐證明,學生學習以間接經驗為主,客觀上容易造成脫離實際的做法,生吞活剝不加以思考,囫圇吞棗不理解內涵,盲目接受不會應用。針對此類情況,恰當地在課后復習中練習使用有效的學習方法,能使學生理解所學知識,體會到方法技能在學習和社會實踐中的用處,從而增強他們學習的積極性。科學的練習能使學生嘗到自學的甜頭,獲得成功的喜悅,那么學生就會增強和保持自學的積極性和興趣。需要注意的是,練習的內容要精,形式要多,方法要活。
總之,學會科學的學習方法,養成自學的好習慣,增強自學的能力,對學生素質的提高,對學生未來的成長都將起到受用終生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陳大偉.有效教學的理念與實踐.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07.
[2]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06.
(作者單位 陜西省安康市寧陜縣師訓教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