邰惠萍
摘 要:教學反思是來自內(nèi)心沉淀的力量,可以激勵、鞭策教師,讓教師不斷成長。
關鍵詞:教學反思;知識積累;教后感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曾子持之以恒的反思,堅守了他做人的原則。反思是一種來自內(nèi)心沉淀的力量,教育是一門慢的藝術,教師的課堂教學修煉就需要不斷地研究與反思,在研究中提升,在反思中成長。
語文特級教師于漪每教完一篇課文之后,總會寫一寫下一次再教這篇課文時應該如何做。正是在這一點一滴、年長日久的反思中,她的課才得以爐火純青、常教常新。倘若每一位教師都能在失敗與成功之處細加品嚼,珍藏在心,便會滋生無窮無盡的教育智慧。
我認為開展研究與反思應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獨立鉆研,自我反思
在課堂教學中,常常會出現(xiàn)一些意外,或教學環(huán)節(jié)與備課預設發(fā)生沖突,或?qū)W生忽然提出另類的問題。在教學《五柳先生傳》時,圍繞“簞瓢屢空”有個學生忽然問:“老師,陶淵明沒娶老婆嗎?”這個問題頓時激起了學生的興趣,而我則陷入了一時的尷尬,我當時只好從文學筆法側(cè)重渲染,是為了更烘托作者安貧樂道、不慕榮利才這樣寫的。
學生為什么會發(fā)問?教師該怎樣靈活處理?又如何把學生巧妙地轉(zhuǎn)入本節(jié)教學目標?這些都值得我們研究與反思。每一節(jié)課的預設和生成都必須建立在教師有過硬的專業(yè)知識、駕馭教材的前提之上,否則將會是機械照搬的授課模式,很難應對學生突如其來的發(fā)問,勢必導致課堂的無效,學生注意力分散,課堂秩序混亂。
因而在教學中,我特別注重語文知識的積累,對每一種文體都琢磨用什么辦法去教,還將自己的學習經(jīng)歷、教育經(jīng)歷與課堂教學聯(lián)系起來,反思傳授的知識、選用的方法是否科學,是否有理論依據(jù),學生有沒有進步,學生還會提出怎樣的問題。我還用紅筆在備課稿上寫下這些想法及改進的措施,作為對下一節(jié)課的彌補。我把這些點點滴滴的想法在心中慢慢思考、慢慢醞釀,漸漸對教育教學藝術有了頓悟。“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也許這就是反思的效應吧!
二、同伴互助,打破堅冰
自我反思固然有效,但若一味的閉門造車,便會禁錮在狹隘的空間,“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因此,我們要主動尋找事業(yè)上的同伴來幫助自己,同伴猶如一面鏡子,能甄別自己課堂教學中的優(yōu)勢與不足,虛心接受同伴的批評,才能打破阻礙成長的堅冰,另辟蹊徑,找到教育智慧的金鑰匙。
還記得有一次聽課,我講的是《皇帝的新裝》,我被學校領導、教研室及同科教師拋了一堆“磚頭”,把我砸得體無完膚,說我的課堂語言、組織教學能力,還有對教材的挖掘情況,都存在嚴重的缺陷,說我讓學生表演課本劇華而無實,還說我讓學生用一個字概括皇帝、騙子、大臣的性格,實際上是把學生套進教師設好的圈子里。我當時的感覺是渾身的痛,回家的路上,腳步就像灌了鉛一樣的沉重。
隨著年齡的增長、境界的提高,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正是這樣的打擊,這樣的歷練,才真正成長了我。在每一次的聽評課活動、集體備課中,我都把同伴對自己的批評與建議真誠地記錄下來,對照自己的教學行為一條一條地反思,并把其中有意義、有困惑、有啟發(fā)、有感悟的東西撰寫成教育日志、教后感,作為對自己以后教學的經(jīng)驗積累。隨著網(wǎng)絡傳媒的快捷與方便,我已不再局限于本校教師的互助,還從網(wǎng)上借鑒諸多同仁的經(jīng)驗,從中找到靈感,運用于教學實踐。
近幾年,網(wǎng)絡給我提供了觀看名師講課、說評課的便利,豐富多彩的課件、源源不斷的教學資源使我大開眼界,同時也讓我深深地反思醒悟,看到了教學中的誤區(qū)及不足。無論是對一節(jié)課的反思還是對一個問題的反思,無論是對經(jīng)驗的反思還是對教訓的反思,都銘刻在我的教學生涯中,時時激勵,時時鞭策,催我奮進,助我成長。
(作者單位 山西省臨汾市堯都區(qū)吳村聯(lián)校屯里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