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潤寧
摘 要:識字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是學生再學習的最基本工具。培養識字能力,對學生學習語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提高學生的識字興趣,讓學生在課堂上輕松、愉快地識字呢?教師如果能認真研讀教材,立足課堂,以滿腔熱情為學生鋪路搭橋,學生一定會產生主動識字的愿望,久而久之,形成主動識字的習慣。
關鍵詞:語文教學;基本工具;識字興趣
以《酸的和甜的》這篇課文為例,這是人教版小學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里的一篇童話故事,教材要求認識“酸、葡、萄、狐、貍、串、迫、待、硬”9個字,會寫“串、兔、告、猴”等8個字。根據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對于本課生字的學習,我采用了以學生自學為主,教師重點指導為輔的模式。第一做到隨文識字,因時制宜地把生字分散在課題、說話練習、讀文和兒歌中,降低學生集中識字的難度。第二做到依托,利用多種教學形式,因地制宜地賦予生字具體的環境,讓識字教學變得更加生動有趣。下面,就來談談我的具體做法。
一、借助實物識字
美國教育家布魯納指出:“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本課的主要故事情節是幾個小動物在一起討論葡萄架上的葡萄究竟是酸的還是甜的。因此,上課伊始,我由學生熟悉的葡萄作為切入點,先出示一串葡萄,讓學生觀察葡萄的顏色和樣子。在認識“葡”和“萄”時,我考慮到雖然這兩個字都是形聲字,但因為聲旁“匍”和“匋”都是學生沒有學過的,所以我采取了借助實物的辦法,引導學生進行聯想,“葡”和“萄”這兩個字的上面都有草字頭,就像是綠綠的葡萄葉,下面的部分就像是一串葡萄的樣子。把識字和具體事物相聯系,既激發了學生識字的興趣,又強化了識字效果,并且促進學生以積極的狀態投入新課之中。
二、運用多媒體識字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識字教學要“運用多種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在學生觀察葡萄時,可以發現葡萄不是一顆一顆孤零零的,而是許多顆葡萄長在一起,因此被稱作“一串葡萄”,那如何識記“串”這個象形字呢?我先引導學生觀察“串”這個字像什么東西,然后,采用課件呈現糖葫蘆、羊肉串等學生喜愛的食品圖片,再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也是串起來的。這些生動有趣的畫面讓生字更加形象化,同時簡化了思維過程,也減輕了記憶的強度,有效地激起了學生探索漢字世界的欲望。
三、結合實際生活識字
在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后,我順勢導入課題,讓學生猜一猜這串葡萄會是什么味道,學生在回答的過程中自然就說到了“酸”這個字,這時我及時強調“suān”是平舌音、前鼻音,學生在練習說話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就讀準了字音。學生僅僅會讀、會認,并不能代表真正掌握了這個字。也就是說,只有當學生知道了這個字的意思,能夠正確地運用,才算真正地記住了這個字。那么,聯系生活拓展運用不失為一種有效的辦法。這時,我請學生聯系生活說一說在哪兒見過“酸”字,還有什么東西的味道也是酸的。并相機出示“酸酸乳、優酸乳”等酸奶包裝盒的圖片,讓學生找一找“酸”這個字。學生在這種輕松、愉悅的環境中識字,逐漸產生駕馭文字的興趣,也就提高了識字教學的質量。
四、運用學過的方法、猜謎、游戲等形式識字
低年級的學生年齡小,注意力容易分散,如果在識字過程中變換不同的教學形式,恰當地運用猜謎、游戲等方法,將能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率。如,在識記“迫”和“待”時,我引導學生采用以前學過的識字方法,像“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等;在識記“告”和“硬”時,我采用了猜字謎的形式;在識記“狐、貍、兔、猴”這四個字時,我采用了貼板圖的方式,即兩個學生合作,一個學生讀詞語,另外一個學生將小動物的圖片貼到相應的詞語旁邊。學生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既識記了字音、字形,理解了字義,又鍛煉了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同時感受到了學習的樂趣,可謂是一舉多得。
五、在兒歌中識字
艾賓浩斯遺忘曲線表明,遺忘的進行過程是先快后慢,所以抓住課堂在第一時間組織學生復習便顯得尤為重要。在理解了文章內容之后,我出示了以下兒歌幫助學生再一次集中鞏固識字:
葡萄大,葡萄圓,
串串葡萄狐貍饞。
摘不到,硬說酸。
松鼠兔子不分辨,
跟著也說葡萄酸。
小猴子,不輕信,
迫不及待架上攀,
凡事都要親體驗,
自己嘗試味道甜。
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兒歌形式不但能再一次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且集總結課文和體悟內涵為一體,為接下來的寫字教學做好鋪墊,真正落實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教學理念。
(作者單位 陜西省西安市高新國際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