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麗
摘要: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經濟在全國的經濟發展中占據絕對重要的地位。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雖然在政治制度上有了翻天覆地的改變,但是龐大的農業基礎依然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征。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的經濟體系迎來了新形勢,農村經濟交流普遍較快,相關金融業務正朝著復雜、多元化和大宗化方向發展。此外,我國對“三農問題”持續關注,并且已經認識到農村經濟的發展對國民經濟和生產生活都有著重要影響。這些都為我國農村金融企業的發展和改革提出了現實要求。當今農業銀行相繼撤出農村市場,郵政儲蓄在農村經濟領域內的影響力相對減小,這種經濟環境必然要求作為農村金融服務重點機構的農村信用社做好經營管理工作,切實為農村金融體系和農業發展提供有力的經濟支持,為實現我國整體的經濟迅速平穩發展打好基礎。
關鍵詞:農村信用社;經營管理;新思路
一、我國農村信用社發展現狀及問題
(一)我國農村信用社的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是信用社在運行時進行管理的先決條件,它從宏觀方面規范了信用社整體的發展方向和治理原則。
1.我國農村信用社管理制度現狀。
總體而言,農村信用社的制度管理存在著多方面的缺陷,制約了信用社的長遠發展。這些缺陷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管理權責問題。目前我國的農村信用社既有內部人員的控制,同時也有外部人員的控制,這就造成了管理結構上的交叉,極易引起管理信息不對稱和命令的沖突。由于兩種權利的橫向交叉并存,使權力制衡難以落實,為實施決策帶來了隱患。二是監管機制不完善?,F今的信用社在監督機制上較為薄弱,而且權限有限,不能有效地進行監督。內部審計部門的設置也是為了方便管理層實施有效的控制,而不是對所有者負責,充分說明了監管體系的不合理。此外,由于監管力度不足,其后的反饋管理也就難以進行,這就為不良資產的產生埋下了隱患。三是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激勵機制是調動信用社工作人員工作積極性和責任意識的有效方式,但是我國的信用社管理機制中,激勵往往是側重于短期的福利待遇等方面,忽視了長期的職業規劃,這一點很不利于信用社的長遠發展。
2.管理制度缺陷產生原因。
首先是信用社產權不明確,這是造成信用社管理制度存在諸多缺陷的根本原因,也是困擾信用社發展的重大問題。一直以來信用社“官辦化”色彩比較濃厚,在信用社的運營管理中,政府的干預是其決策的重要影響因素,這種地方政府直接參與信用社管理的現象是導致信用社不良貸款產生的重要原因,甚至造成信用社資不抵債,難以為繼的局面。另外,信用社相關法律法規的落后是造成管理制度產生缺陷的外部因素。金融業的良性發展離不開法律法規的保護和規范,然而到目前為止,并沒有明確對農村信用社合作制方面進行規范的法規,也沒有為農村信用社的發展改革提供有效作用的法律依據。最后,合作制的相對不合理性在某種程度上引起了管理制度的缺陷,但這一點不是根本性和主要的原因。
(二)新形勢下我國農村信用社的市場化
1.形成了農信社之間的競爭機制。
市場化打破了地理限制,能夠充分發揮競爭機制的有效作用。農信社遍及我國各地,但是經營狀況卻千差萬別。發達地區的信用社經營狀況普遍較好,而偏遠地區的信用社甚至長期處于虧損狀態。這種差異不僅存在于地理位置相對較遠的信用社之間,同一地區的信用社也會由于經營理念和管理水平等因素產生巨大的差異。市場化能夠很好地均衡資源實現信用社的優勝劣汰。由于地理界線的打破,也給農村信用社的競爭提供了退出機制,以往一個地區只有一家信用社的局面將會打破,多家信用社之間相互競爭或者協調合作能夠為信用社管理體系的革新和當地的發展提供更為適合的經濟環境。
2.完善和創新經營管理機制。
農村信用社的市場化毫無疑問增加了信用社在經營管理上的壓力,促使其不斷進行自我調適和革新以適應市場的需求。為了提高競爭力,只有不斷完善和創新經營管理機制,才能確保信用社不在激烈的競爭中被淘汰。經營管理上的創新包括多方面的要求,如技術、方法和觀念,通過這些方面的提高,不僅使自身發展狀大,同時還能帶動整個信用社系統乃至金融服務行業的不斷完善和創新。
二、我國信用社在實際經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一)經營效益下降
由于結構上的不合理,造成了信用社整體經營效益的降低。首先是存款結構不合理引起成本的增加。由于信用社的主要客戶是農民群體,其存款結構就顯得比較單一,大都是額度較小的定期存款,而對公存款普遍較少,這一點可能會使信用社進行著高負債、高成本的運營。此外,由于存在信貸資產結構和營業網點機構等的不合理性,都增加了管理經營單位難度,使經濟效益明顯降低。
(二)不良資產問題
農村信用社由于受客戶群特征的影響,其資產規模普遍較小,對于已經形成的資產負債、不良貸款等經濟包袱,其承受能力非常有限。如果沒有好的解決途徑,信用社經營管理可能會面臨很大的危機。
(三)缺乏創新
農村信用社的經營業務存在著很大的局限性,很難在傳統的存、貸業務基礎上有所突破,經營創新力度明顯不足。此外,由于經營形式的單一和信用評價管理工具落后,對于收入結構的改進和提升設置了較大的限制,使利潤空間進一步壓縮,嚴重制約了信用社業務的拓展。在面對客戶需求時,由于結算渠道不通暢、技術手段不先進、科學性不足,使農信社的金融服務在一定程度上難以滿足客戶需求,直接造成資金來源受阻,進一步加重信用社負擔。
三、新形勢下農村信用社經營管理新思路
(一)轉變經營管理觀念,樹立創新意識
由于我國對經濟領域內進行的大力調控,使市場化程度得到了全面的加深,無論是涉及的廣度還是深度都較之以前有了很大提高。市場化的推行必然導致競爭的加劇,因此,各種類型的企業都要樹立起經營管理方面的創新精神,不斷提高自身核心競爭力。農村信用合作社在新形勢下,應當建立市場營銷的觀念,用戰略的眼光去看待發展,并將經營業務拓展到農村經濟領域的各個方面,建立起以市場為導向,以服務客服為宗旨,以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目標的經營管理觀念。提高財務工作的技術和方法水平,在實際工作中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斷追求嶄新的業務處理方式。同時,深入了解客戶群體的需要,以高超的營銷技能和追求卓越的態度發展客戶,維護客戶關系,為信用社的長遠發展提供客戶基礎。在開發業務產品時,也要積極主動地了解市場需要,努力創造“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新型業務產品,率先占領市場份額,大力拓寬業務面。同時在人事任用上也要積極穩妥地進行創新構想,使業務人員的職能、權責、業務范圍、社會身份等得到改觀。實行公開招聘、競爭上崗的人事聘用制度,提供“公平、公開、公正”的競爭環境,使產品營銷人員能夠用最佳的狀態實現業務上質與量的提高。創新激勵機制,使每一位員工在心理上產生認同感,樹立起主人翁意識,充分調動工作積極性和有效性。最終目的是達到經營管理觀念和方法技術上的整體創新,實現信用社效益的最大化。
(二)堅持服務農村理念
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大,搶占市場是每個盈利性企業所要面對的首要問題。對于市場的占有,一方面是發展客戶,另一方面是拓寬業務范圍。信用社的發展由于受到市場化運作影響,其自身壓力在不斷增大,而農村的客戶對象相對有限,這種狀況會導致某些信用社開發其他方面的業務,使信用社設立時最初的服務農村的業務產品大大減少。這一現象將會直接導致農村經濟發展不穩定,反過來又會對農村信用社的業務開展產生影響。堅持服務農業立足農村,不但是對農村經濟系統的支持,同時也是信用社自身發展的有力保證。堅持這一理念,信用社就要根據市場實際情況不斷完善管理制度,合理組合資產與負債,使資產負債率達到最佳效果。信用社不應該一味的以增強自身經濟效益為目標,忽視對農村的經濟支持和服務,最理想的結果是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這就要求信用社的經營管理要同農村經濟發展狀況相協調,如果農村信用社的發展速度過快,超過了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就會導致農村經濟秩序的紊亂,破壞農村經濟運行的平穩性,從而造成嚴重的社會危機。相反,如果農村信用社的發展速度過低,使其不能跟上農村經濟發展速度,就會產生經濟信息的滯后和業務產品不能適應市場需求的狀況,從而會被其他的金融機構所淘汰。
(三)采用信息化的經營管理體系
這一點主要是針對農村信用社財務處理技術落后和網點結構不合理而言的?;ヂ摼W的產生和運用已經對現代的生產生活方式產生了重要影響,為人們的工作、學習、休閑等活動帶來了巨大的便利。將信息技術運用到企業經營管理中是當代理論界和實務界一致關注的熱點話題,并且已經取得了重大的突破。農村信用社網點設置的重要特征就是布局廣、分布散,由此造成了信息和資源的流通不暢,使信用社的系統化管理難以實現。信息技術的發展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改變這種落后狀態,通過建立統一的電子服務體系,可以使各網點之間、網點和客戶之間實現無障礙交流和業務的辦理。這種技術已經在實際中廣為采用,但是有必要繼續深化和進行技術革新,建立完善的金融信息交流系統。傳統的金融業務辦理技術落后,操作以人工化為主體,效率低下,失誤率也較高,從而造成損失。計算機技術的運用使存、取、貸等業務實現了自動化和智能化,加快了資金的流動,使資本市場高度活躍。但是在農村信用社網點中,受農村基礎設施和客戶觀念落后的制約,使信息化不能夠像大城市一樣進行大范圍推廣和應用。因此,發展農村經濟,就需要不斷進行信息化技術和觀念的推廣,建立起科學先進的配套設施,從而提高農村信用社的運作效率和質量。
(四)提高信用社工作人員綜合素質
由于市場化程度加深引起競爭日趨激烈,必然要求企業具備一定的人才資源,但是對于農村信用社來說,實際情況是,由于現今就業觀念存在誤區,高層次的人才不愿流向農村,而低層次的人力資源又不能滿足信用社工作的基本要求,這就導致了農村信用社在人事任用方面存在巨大的問題。一方面人才不愿進入農村信用社系統特別是地理區位比較偏僻的信用社,另一方面由于信用社內部人事制度不合理的原因,大部分信用社員工是從當地就近聘用,很難保證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和知識水平。信用社要想保證其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就必須重視和加強人才隊伍的培養,可以從兩方面進行改善,一是大力引進人才,既可以通過信用社增大對人才的投資,給予聘用人員較好的福利待遇、工作環境等措施吸引人才,還可以通過國家對于優秀人才走進基層的政策招攬人才。同時要注意信用社和人才之間的雙向選擇,保證所聘用的人員能夠人盡其才。第二是加強對現有員工綜合素質的培養,既要加強對于新技術新方法的傳授,同時還要加強對客戶服務態度和職業道德的培養,從而保證農村信用社的發展在人才資源上的優勢。
參考文獻:
[1]樣德玲.我國農村信用社經營管理創新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1
[2]鐘志強.關于新形勢下農村信用社經營管理的方法的探索[J].現代企業文化,2012(14)
[3]謝作炯.論新形勢下農村信用社經營管理思路[J].經濟師,2011(03)
[4]歐麗娟.試論農村信用社經營管理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現代商業,2010(14)
[5]劉東洲.淺談農村信用社的經營管理與發展[J].科技信息,2008(23)
[6]邢芙偉.我國農村信用社公司治理研究[D].南京農業大學,2009
[7]王連歧.論農村信用社的市場化運作與管理[J].時代金融,2013(05)
[8]金朝鋒.新形勢下如何加強農村信用社財務管理[J].中國城市經濟,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