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靈芝等
摘 要:為研究新型控失尿素和施用方法對小麥產量等影響,在安徽省皖北3個縣開展了此項試驗。小麥田采用一次性基施和基追結合的方式施用控失尿素和普通尿素,通過比較小麥最終產量,分析新型尿素對小麥產量、產量構成和氮肥利用率的影響。結果表明,不施肥處理小麥最終產量341.6kg/667m2,施用化肥后增加產量37.9%~46.0%。控失尿素全部基施較普通尿素相比增產5.90%,氮肥農學利用率提高21.3%;控失尿素基追結合較普通尿素相比增產1.01%,氮肥農學利用率提高3.9%。試驗證明,施用新型控失尿素能有效提高小麥產量,提高氮肥農學利用率,尤其是作為基肥一次性施用,效果更為明顯。
關鍵詞:新型;控失性尿素;施用方法;小麥;增產效應
中圖分類號 S51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08-05-03
安徽省是產糧大省, 糧食作物常年播種面積610萬hm2左右, 約占全國播種面積的6%,居全國第六位; 其中小麥常年種植面積穩定在196萬hm2,占全國面積的8%,列全國第四位, 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在保障全國糧食安全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1]。研究肥料施用對小麥生長的影響對于促進安徽省小麥生產,提高小麥產量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新型控失尿素是由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基于化肥控失技術,研發的一種新型緩釋尿素,通過在普通尿素中添加一種環境友好型材料從而達到控制速效氮釋放的速度,在提高作物吸收的同時降低了氮營養元素向環境的流失。為評價該新型控失尿素和施肥方式對小麥產量的影響,于2011年10月至2012年6月在安徽省皖北的蒙城、固鎮和蕭縣進行小麥不同尿素和施用方法試驗,現將結果總結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點及土壤情況 試驗分別在安徽省中北部地區亳州市蒙城、蚌埠市固鎮和宿州市蕭縣的小麥田進行,三個地區均為平原地貌,全年平均溫度14.4~14.9°C,小麥為當地主要糧食作物之一。通過將各地區施用控失尿素的小麥的生長性狀、最終產量與施用普通尿素進行比較,分析控失尿素對小麥生長的影響。參試小麥品種、土壤類型和養分情況見表1。
1.2 施肥處理
1.2.1 試驗用肥 42%控失尿素由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技術生物與農業工程研究所提供,對照46%普通尿素、60%氯化鉀(俄羅斯)和過磷酸鈣(12%及16%)從當地市場購買。
1.2.2 施肥方式 小麥施肥量根據產量目標、土壤肥力等因素以當地施肥習慣為參考,略低于當地習慣施肥量設計施肥水平。試驗處理按照不同施肥方式設處理1對照不施肥、處理2控失尿素全部基施、處理3普通尿素全部基施、處理4控失尿素基追肥結合、處理5普通尿素基追肥結合5個處理,其中相同施肥方式的處理均為等養分施肥。每個處理面積30m2。
1.2.3 施肥量 肥料全部基施的2個處理施肥量為:尿素折合純N 12kg/667m2,P2O5 7~9kg/667m2,K2O 8~10kg/667m2;肥料基追肥結合的2個處理施肥量為:尿素折合純N 14kg/667m2(其中基施尿素折合N 2kg/667m2,一次性追施尿素折合N 12kg/667m2),P2O5 7~9kg/667m2,K2O 8~10kg/667m2(肥料運籌明細見表2)。
1.3 試驗方法 選擇當地生產上主栽小麥品種(煙農19、煙農5158及淮麥22),安排在平坦、整齊、肥力均勻的試驗地進行。試驗小區單收、單打,實收計產。并在小麥成熟期進行測產、考種、考察其農藝性狀。各處理除了所施肥料、施肥方式有差異外,其他田間管理、田間操作基本一致。采用基追肥結合的2個處理均在返青追施N肥。每個處理3次重復,各處理隨機排列。
氮肥農學利用率的計算:氮肥農學利用率是評價控失復合肥的重要指標,指單位面積施氮量所增加的作物產量,其高低直接反應出作物在相應施肥條件下的增產潛力。筆者對氮肥農學利用率的主要計算方法為:
氮肥農學利用率=667m2投入增產量/投入總氮量,單位kg/kg;
每667m2投入增產量=對應處理每667m2產量-每667m2對照不施肥產量,單位kg/m2;
投入總氮量=試驗過程中所施各種肥料含氮量總和,單位kg/667m2。
2 結果與分析
2.1 施肥對小麥產量影響分析 參加試驗的3個試點施用肥料的處理較對照不施肥處理的產量均有大幅度提高,平均增產范圍為37.9%~46%.其中平均產量最高的處理為控失尿素全部基施498.8kg/667m2,其次為控失尿素基追結合489.3kg/667m2,產量第三的為普通尿素基追結合484.4kg/667m2,最低的為普通尿素全部基施471.0kg/667m2。(詳見表4、5)。說明施肥是當地小麥增產的一個有效措施。比較不同處理小麥生長期性狀可以發現,施肥的小麥越冬期及起身期的莖蘗數較不施肥的大幅度提高,這是小麥增產的主要原因(表3)。
2.2 不同施肥方式對小麥產量影響分析 不同肥料間比較發現,除蒙城地區控失尿素基追肥結合的處理較普通尿素略微減產外,其余各試驗處理控失尿素較普通尿素均有明顯增產,控失尿素全部基施的平均產量較普通尿素全部基施增產5.90%,控失尿素基追結合的平均產量較普通尿素基追結合增產1.01%(表6)。該結果表明施用控失尿素較普通尿素有增產效果,肥料一次性基施,增產效果尤為明顯。
比較不同處理的產量結構可以發現,控失尿素全部基施處理的平均穗數最高,為44.5萬/667m2,其次為控失尿素基追結合處理的43.8萬/667m2;平均千粒重最高的處理為控失尿素基追結合的41.2g,其次為控失尿素全部基施的40.9g(表4)。該結果表明施用控失尿素較普通尿素對小麥增產效果明顯,主要是通過增加小麥單位面積穗數及千粒重來提高最終產量。
2.3 不同施肥處理小麥氮肥農學利用率比較 由表5可以看出,較對照不施肥相比,施用肥料的處理小麥氮肥農學利用率均有大幅度提高,提高范圍為10.20~13.10kg/kg。不同肥料間比較發現,控失尿素全部基施較普通尿素全部基施的N農學利用率提高了21.3%;控失尿素基追結合較普通尿素基追結合的N農學利用率提高了3.9%。說明施用控失尿素較普通尿素的效果好,能有效提高氮肥的農學利用率,尤其是當控失尿素作為基肥一次性使用時,效果更為明顯,在大大降低勞動力的同時還能起到增產的效果。
2.4 不同施肥處理經濟效益比較 通過對固鎮和蕭縣兩地不同處理的經濟效益進行分析比較可以發現,農田施用肥料后較對照不施肥增收效果明顯,每667m2增收幅度為149.4~163.1元。其中控失尿素一次性基施處理的每667m2純效益最高,為653.8元,較相同施肥方式的普通尿素處理提高了2.3%。采用基追結合的施肥方式,控失尿素較普通尿素每667m2純效益高3.3元。(表6)該結果說明,控失尿素作為基肥一次性施用,簡便快捷,與傳統施肥方式相比,在簡化施肥過程的同時純效益還大大提高,值得大范圍推廣。
3 小結與討論
(1)安徽省皖北地區土壤自然地力較低,不施肥處理小麥的平均產量僅有341.6kg/667m2,正常施肥后,平均產量能提高37.9%~46.0%,說明小麥生產中施肥是重要的增產措施之一。
(2)較普通尿素相比,在相同的施肥量和施肥方式的前提下,施用控失尿素增產效果明顯,尤其是控失尿素作為基肥一次性使用較普通尿素增產5.90%。在提高了產量的同時,還大大減少了農民的勞動力,展現出明顯優勢。
(3)施用控失尿素在增加小麥產量的同時還能大大提高氮肥的農學利用率,其中控失尿素作為基肥一次性使用比普通尿素的氮肥農學利用率提高了21.3%,這對減緩日益嚴重的農業化學污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4)控失尿素作為一種新型緩釋尿素,與傳統尿素相比,經濟優勢十分突出。作基肥一次性施用時每667m2純效益能提高2.3%,在簡化施肥流程的同時又提高了農民的收益,具有廣泛的應用推廣前景。
參考文獻
[1]王光宇,孔令聰,胡永年. 安徽省小麥生產投入產出及資源合理配置研究[J]. 農業經濟問題,2008,(3): 55-60.
(責編:吳祚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