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青松
摘 要:隨著我國小學語文新課改的全面貫徹與落實,愈加強調小學生對于語文語言運用能力的提升,逐漸地轉變教學職能,優化與革新現階段的教學方式,圍繞“以人為本”的自主、合作與探究性學習開展,把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進而學習、實踐與體會語文語言運用能力,從而提升小學生語文綜合素養。
關鍵詞:小學生;語文教學;語言運用能力
一、引言
語文教育,其不僅僅是一種知識學習與理解的過程,更是一種學習與生活實踐中個人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與提升,其具有綜合性、生活化以及自主化的特征。新課改下的小學語文教育,尤其在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培養過程中,針對“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重視小學生自主、合作與探究性的實踐學習的開展,最終讓小學生通過學習語文,進一步探索并領悟語言運用能力的過程。
二、簡述提升小學生語文語言運用能力的對策
1.精煉教學點,強調整合性
新課改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尤其是在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過程中,教師始終結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的教學任務,進行“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實現科學化、多元化以及趣味化的教學。把語文教學與其他學科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使其有效地讓小學生從中學習、思考并探索。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對教學點進行精煉,擴展語文教學的綜合性,讓其他學科知識能為語文語言運用所服務,從而提升小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以《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為例,可設計“讀書的夢想”的綜合性學習交流,讓學生以自身、他人以及史料等渠道來訴說“讀書的夢想”,鼓勵小學生進行情感交流、倡導其自主、合作與探究性學習,主張其個性的發展,可設計“小品、對話、故事”等學習活動,把各方面的相關知識與內容引入課堂教學中。如此,在整個教學引導過程中,通過小學生彼此之間的交流,進而促進了其語言運用能力以及提升了其語文綜合素養。
2.擴寬學習環境,強調生活化
隨著小學語文新課改的全面貫徹與落實過程中,愈加強調語文與現實生活的教學結合,倡導“實踐中學語文”的理念,給予小學生更廣闊的學習環境,更好地引導學生自主、合作與探究性學習的開展,最終提升其語言運用能力。
以《夸夸咱們的家鄉》教學為例,以考慮學生安全為第一,充分地利用學校周邊的環境,讓學生們在戶外進行學習交流,以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讓每組學生進行“夸一夸”情境游戲,教師則進行組織、引導,發揮主導作用,如此設計,小學生能夠更直接、形象化地觀看到所要描述的情景,充分地調動小學生的語言運用興趣,又培養了其發現事物、描述事物以及語言交流的能力,使其語文綜合素養潛移默化地提升。
3.主張評價體系,重視激勵性
近些年來的小學語文新課改,其中關鍵的環節設定評價體系,讓教師與學生們都能從中有所收益,教師在于總結、分析以及設計,而學生在于總結、交流以及激勵,從而提升小學生的學習效率。
以《走進大自然》教學為例,在圍繞其主題開展一系列的單元整體化學習活動后,教師則應當構建多元化以及自主化的評價體系,進行教學評價、學生自評以及師生互評等。不僅讓學生重溫學習活動中的所學所知,更是提升其語言運用能力的實效性,力求長遠化的綜合素養的培養,不主張側重學習結果,主張增加學生學習自信以及培養其學習興趣,從而讓小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實現“多交流、多思考、多探究”的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
4.有效利用教材,重視口語交際課
利用語文課本中每個單元口語交際的內容,開展有序和有趣的交流。在交談中,教師和學生易于進行感情交流,關系可更加親密,小學生有什么事就都愿意告訴老師,這不論對他們發展語言能力,還是形成對事物的正確態度都有積極作用。在組織學生集體學習時,更要注意啟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應注意給每個學生“說”的機會。學生學習語言是靠“聽”和聽后的模仿“說”。因此,我們要給學生創設一個“說”的環境,讓學生練習“說”,學習“說”,在說中學說。
總而言之,現階段的小學語文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與提升,其重點在于教師教學職能與技能的優化與革新,其核心在于小學生自主、合作與探究性學習的開展,讓小學生在教室、自然以及生活中不斷地提升其學習語文的情趣,不僅僅提升其語言運用能力,更是提升其語文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王芳.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特點新探[J].淄博師專學報,2011(06).
[2]李仁玲.美國小學語文教學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2.
[3]江大偉.如何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強化小學語文語言文字的訓練[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