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開元


喜歡汽車的朋友,一提到德國,馬上就會想到奔馳/寶馬這些響當當的汽車品牌;喜歡攝影的朋友,則馬上會想到徠卡/祿來等“夢幻級”的相機品牌。
現在,德國相機的神話還在很多攝影人心中延續著。我有不少朋友,真的舍得花大價錢去買地道的德國產的相機。在眾人面前,他們一提到藏在家里的寶貝相機,整個人都好像飄飄然了。不過,其中大部分人都基本贊同我的3個結論:德國相機—真的很貴,真的很精致,也真的不是想象中那么好用。
但愿德國人別生氣。不僅是照相機,世界上貴的東西未必最好用,貴的食物也未必最好吃(對一些人來說,魚子醬就是典型)。不過,它們卻永遠不愁沒人買。絕大多數的買主不沖別的,就沖那個響亮的牌子,世界上也永遠不缺好面子的人。德國產的高級相機對很多攝影人來講可是最光鮮的“面子”。
讓人納悶的是,我曾問過不少德國相機經銷商,其中多人說不出徠卡和祿來工廠的確切位置。德國并不大,面積可能和中國云南省不相上下,徠卡的故鄉在德國法蘭克福市以北大約1小時車程的威茲勒(Wetzlar)小鎮;祿來的故鄉則在漢諾威市附近的布倫瑞克市(Braunschweig)。專門去一趟這些相機的原產地“朝圣”能有多難?再一了解,這些德國生產頂級照相機的廠商,瞄準的是全球市場,在原產地名氣反而沒那么大。我曾去過瑞典的哥德堡市,當地人似乎對哈蘇(Hasselbald,品牌始創于哥德堡市)這個和徠卡同樣有名的相機品牌“冷若冰霜”。俗話說遠香近臭,可能正是這個道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德國的光學和相機生產中心被安置在德國東部的德累斯頓市,當時這里也是德國最發達的工商業城市之一。德國相機在全球市場上一直是一枝獨秀,被認作是高質量的神話,尤其是小型相機,在相機愛好者眼中,堪稱是世界上最好玩兒的人造物品。當今德國奉獻給全世界最重要的商品還有滿街跑的汽車。但是和相機不一樣,德國的汽車工業擁有像美國、意大利等一些可以與之比肩的強大競爭對手。
德國是歐洲大陸統一最晚的大國,在英法各自統一幾百年后,1871年德意志聯邦才完成了以普魯士為主體的統一,建立德意志帝國(注:通常指從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統一德國到1918年霍亨索倫王朝最后一任皇帝威廉二世退位為止的德國)。當時德國連個像樣的首都都沒有:柏林市不僅人口很少,也沒有什么像樣的大街。德意志帝國第一任皇帝威廉一世(Wilhelm I,1797~1888)的登基典禮是在法國巴黎凡爾賽宮舉行的。
在20世紀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在西方世界消費者眼中,“德國貨”并不是高質量的代名詞。“fritz”一詞在英文俚語中有“失常/發生故障”之意,而這與德國人名弗里茨相同(在德國“Fritz”是一個比較常見的人名),恐怕有可能是因為英法等國人心中有過“‘弗里茨們的德國貨經常出問題”的念頭。19世紀上半葉,德國那時還算是歐洲的“發展中國家”,寒酸的德國人戴不起貴金屬首飾,竟突發奇想用黑細鐵絲制造鐵絲首飾!
德國人富有進取之心并工于制造。德國人漸漸發現相機制造業的有利可圖,并在此領域將自己的聰明才智發揮得淋漓盡致。相機制造規模不大,不需要大廠房,也不需要大量的工業原料,手藝人集中的手工作坊便可以生產,這很適合當時德國的工業發展狀況。而且,照相機屬民用消費品,市場前景也較為廣闊。唯一的問題是,當時德國人拿不準,這個東西一旦被大量生產,有多少人能買得起?反正當時的德國國民恐怕是消費不起。
進入20世紀后,精明的德國企業家終于找到了一個能為自己產品埋單的國家—有錢的美國。在那里,德國貨的翻身仗打響了第一槍—
1930年代,德國有3個著名照相機品牌徠卡、康泰時(Contax)、祿來風靡美國。其中最搶風頭,并且至今風采依舊的就是徠卡。當時,一臺徠卡相機機身售價大致100多美元,若另選其他相關附件,價格可能還要翻幾倍—順便提一句,那時的美國,一部經濟型轎車只售795美元;在西雅圖市,一棟擁有8個房間3個浴室一個客廳的英式洋房的售價是4250美元;1939年美國一年的國防預算是33億美元(如今已超過7000億美元,是當年的200多倍)—如果這么推算,當年售價數百美元的德國照相機真不是便宜貨。但德國相機的制造廠商并沒有將相機定位在奢侈品上,他們更在意是否能給攝影人帶來令人震撼的影像質量。
德意志這個民族不能小覷。英國人幾百年埋頭苦干積累來的本領,德國人一學就會,而且大有青出于藍勝于藍之勢。到20世紀中葉以后,德國人不但趕上英法國家的工業水平,德國貨也不再是“容易出問題”的代名詞。可見,日耳曼人的韌性、吃苦耐勞、勇于創新,及其對文化教育的尊崇,讓德國最終躋身世界強國之林。
如今的德國已不是過去的德國,它不再尚武好戰,也不再生產質量低劣的廉價品。在人們心中,德國貨雖然貴,但確實出色。根據2013年5月23日英國BBC廣播電視公司在25個國家,對2.6萬人作出的民調顯示,德國被認為是最受歡迎的國家。雖然現在全球相機市場中,德國相機不再一枝獨秀,進入數碼時代后,日本相機更是后來居上,但在很多攝影人心中,德國貨依舊是非常高貴的。記得12年前,我曾去美國密歇根大學訪問,接待我的一位女士開著一輛黑色捷達載我出去吃飯。可能捷達算不上什么豪車,但我至今沒忘,在這位女士小聲說完捷達這個詞之后,迅即大聲補充道:“這是在德國生產的捷達!”
潛臺詞:地道的德國貨還是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