喆學家
我寫過很多篇關于黑大(黑龍江大學簡稱,下文同)的文章,有時被開玩笑說成是“學校里最了解她的學生”。但是我真的還不完全懂黑大,因為她的步調有些快,我的思維有些“追不上”。
才隔了一年,再寫我的母校,已經需要用全新的視角考量她了。這一年里,她又多了個稱號——“省部共建”高校,這也成了她2012年度發展篇章上的關鍵詞。有人問,黑大何以如此幸運榮升省部共建高校?殊不知這么多年來,黑大向著榮譽邁了堅實的九十九步,榮譽才向著她走出這一步。始終萬事先行,首肯才姍姍遲來。
榮升省部共建這個消息讓黑大學子們很是振奮,從2012年11月28日正式簽署文件起,黑大便由原來的省屬高校轉變為由黑龍江省人民政府與教育部共同建設高校了,這也意味著黑大將會在發展之路上得到更多的資金與資源支持。雖然地處祖國最北端的省份黑龍江,在地域與經濟發展方面無法跟中東部的高校相比,但由于毗鄰曾經的蘇聯現今的俄羅斯,黑大從未對自身的重要性產生過懷疑,她總是自信滿滿地為國家守著這道國際門,為國際交流培養著杰出的畢業生,也為國家多條重要的工作線源源不斷地輸送人才。
七十二年是個什么概念?七十二歲是一位老人白著頭發的年紀,鬢角如雪,矍鑠勝當年。黑大今年七十二歲,在戰火紛飛的革命年代她誕生于紅色延安,面對這個百廢待興的新中國,她成了聯結中蘇的一架橋,黑大的奠基人們用一片赤誠的心培養出最先學會說俄語、懂俄語的人,讓中國先讀懂蘇聯,再開辟自己的路。后來,當新中國逐漸出落得有模有樣,當年的中國抗日軍政大學第三分校俄文大隊告別了延河水畔,到白山黑水中落了腳,這一扎根就是幾十年,校名也幾經更替,最終確定為黑龍江大學。這個名字也意味著她從此甘于世代生長在這里,承擔起一心為龍江服務奉獻的使命。從起家之時輝煌至今的俄語專業,到后起之秀哲學系,再到文學、歷史學、數學、語言學這些逐漸豐滿起來的枝枝蔓蔓,你已經不能單純地說它是語言類學校、文科學校,而應該叫她綜合性大學。
2012年12月,現任校長張政文在他的慶典致辭中連著道了五聲感謝:感謝省里的鼎力支持、感謝學校光榮的歷史傳統、感謝歷任的一代代領導班組、感謝全體師生的同心、感謝新的時代。這一字一句都飽含著校長內心的動容,希望每一個黑大人,和愛黑大的人,都能一同分享這個“省部共建”的分量和感動。
黑大人有個特點,有時他們很“好動”,好像就是閑不下來,往小處說就是不甘于生活一成不變,往大了說那叫“拓展生命的寬度”。找來一個從黑大畢業的學生,問問他最近在做什么,過三五年再問,很可能又換了一個地方生活,也換了一種生活方式。這完全不是朝三暮四、不安分,而是他們真的總帶著一種年輕人的激情。無論走到哪里,你都能碰到黑大的學長學姐,他們從事著不同的工作,卻大多有個共同的習慣,那就是一有機會就再去讀個書充充電,所以頂級名校的研究生博士生學院里,總有黑大人的身影,不為什么,他們就是覺得自己活這一次,不能就只是這樣。新學期開學回來,系里的老師有三四位告假,原來是跟隨著自己的心跑出去讀研讀博了,三十幾歲的人還有這種說走就走的勇氣,他們是在用實際行動為學生指明生活的方向。
因為上進,所以有所建樹。前段時間家人看電視,跟我說央視有個主持人老梁火得一塌糊涂,我好奇湊過去一看,這不就是我們系的親學長梁宏達嘛,之前在校園里還見過本人吶;這幾天全國的目光都盯著兩會,剛剛在會上被任命為國土資源部部長的姜大明,就是黑大78級哲學系的杰出老校友,我身邊的“微博控”都把新聞轉瘋了;跟稍稍了解中俄文化的人只要一提起李錫胤老先生,沒有人不評價其德高望重的。老先生比學校還年長,是《俄漢詳解大辭典》的主編,對中俄文化研究作出的貢獻彌足卓著。他為人十分低調,幾十年來不知道有多少人多少次請他出山換個地方生活,都被他婉拒,他不想離開自己的母校,他說,自己的根在這里,只想繼續在這安心研究,僅此而已。聽一位年輕老師說,他經常看見李錫胤老先生在黑大的校園里散步,每次都會主動跟老先生搭話談談心,雖然老先生根本不知道他是誰,還是很熱情地問:“最近怎么樣,工作還順心嗎?”關于老先生的事跡有很多,我光是聽聞,就格外感動。正是因為有許多這樣受人尊敬的老前輩,黑大才能在迅速的發展中保持不驕不躁的本真。
在即將畢業的時節里,大學期間最要好的朋友告訴了我一個好消息:她可以繼續在本校念研究生了。聽起來驚訝,朋友本來就比我們大那么幾歲,二十五六的人了,一心想回西北家鄉的她怎么還不趕緊回去,愣要氣定神閑地在這兒呆上漫長的三年?人家就說,未來幾十年都預留給家鄉了,現在舍不得黑大,還覺得學校里哪兒都是我們的氣息,再黏她三年怎么了。朋友預定了我畢業前的最后兩個月——每天去食堂吃不同的飯,爭取倆月基本吃遍;每天去圖書館坐坐,享受最后的愜意,跟那些沒讀過的書們表個歉意:曾經揚言要四年把你們讀遍,結果要畢業了才悻悻承認,那么多書真的不可能;最后再去占一次自習室的座位,回憶一下曾經共同備戰大考小考的歲月;一有空就再去蹭蹭課,不枉曾被這些亦師亦友的老師們那么關愛。我們這批“熱血文青”趕上過《奮斗》播得火熱的08年,當年看他們畢業時候,在學校禮堂全體起立齊聲跟老師說:“我們愛您,但是我們必須離開您,我們要去奮斗!”此刻再想起這一橋段,眼下的“難說再見”之情才真是剛下眉頭,卻上心頭,而且過不了多久就會熱淚盈眶。
我將告別,愿你到來,讀我未讀完的書,走我還沒走夠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