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俊
摘要:新農村文化實際是一種和諧文化,創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既是我國基礎文化建設的需要也是社會和諧發展的必然選擇,所謂是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農村文化相輔相成的。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以政府投入和組織為主線,以社會力量為輔,把為農民服務和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作為目標。農村在我國占據了主導地位,而我國現階段正處于向城鎮化過渡的重要發展時期,因此,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在發展和諧社會中具有重要意義。其中,文化館是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重要的途徑,它給農民提供了學習的場所,豐富了農民的業余文化生活。本文簡述了文化館在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作用,并提出了一些可供參考的建議和措施。
關鍵詞:文化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作用
一、我國農村文化建設的必要性
(一)農村文化建設的現狀讓人擔憂
“早上聽雞叫,白天聽鳥叫,晚上聽狗叫”,這真實地描繪出可我國農村文化生活的現狀。因為缺乏充足的公共文化產品,自身又沒有富余的經濟去購買充足的文化商品,所以造成文化生活枯燥、孤單和貧乏,給我國農村產生消極的文化狀況留給了很大的空間和很多的時間。在社會快速的變遷中,源于城鎮化和現代化的觀念正全力要用都市文化來替代農村文化。同時,很多消極和低俗文化也都乘虛而入,逐步消磨著農村優良經典的傳統文化,導致很多的民歌不能得到有效傳承,傳統的節目正走向滅絕,農村文化已經處在邊緣化的位置。有多數地方封信迷信活動頻繁發生,嚴重擾亂了農民的正常思想。更加值得關注的是,農村文化愈來愈落后,使農民的價值觀念嚴重扭曲,讓人擔憂。
(二)文化建設能給農村可持續發展提供持久動力
農民的增收緩慢,農村的發展受限,農業的弱勢地位不能徹底解決,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缺乏持久動力,這些問題雖然是多方面和復雜的,但是農村文化的發展已經不能和經濟社會的發展相適應了,這也是一個十分關鍵的問題。
隨著農民的物質生活得到日益改善,農民對于精神文化的生活有了更加強勁的渴望。最為重要的是,如今的現代價值和市場經濟及的快速入侵,將農民傳統的思想和價值觀逐步邊緣化,農民是自己生活的主導者,當被一種強勁的力量所排斥和壓抑,就徹底失去了自己生活的主人地位了。?唯有精神文化的建設能沖擊農民的思想,讓農民重拾生存價值觀,樹立正確的生活信念,這樣才能讓他們在農村的可持續發展中盡心盡力,提供持久的動力。
(三)激烈的國際文化競爭加快了建設新農村文化的步伐
以美國哈佛大學教授亨廷頓為首的一些西方學者寫了一系列的著作和文章,提倡美國把當前的美國社會文化價值觀向全世界范圍內推廣,這就給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提供有效的理論依據。他們曾經斷言,文明沖突是不能避免的。并公開聲明,美國的民主制度終結了人類的歷史,人類社會最終都會轉向美國文明的模式,歷史會將全人類都教育為懷揣美國式的價值觀、個人至上和民主自由的人。毫無疑問,這與中華文化追求的社會理想背道而馳、針鋒相對。因此,激烈的國際文化競爭將迫使我國加快農村文化的建設,讓我國文化既能形成堅實的護盾,還能成為尖銳的矛,面向國際社會。
針對以上現狀,文章提出了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建設文化館,這起到了較好的促進作用,能有效改善上述問題。
二、文化館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職能定位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就是指公共文化產品與服務系統和制度的總稱。隨著社會的發展,政府的職能也發生了相應的改變,其中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就逐漸成為了各地政府的職能,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之一。所以,文化館以文化事業單位的身份肩負著傳承黨和政府的先進文化主旨的重任,它是最基層的文化組織機構,其主要的職能定位也十分明確,包括給農民提供一些基礎的公共文化服務,滿足農民一些較基本的公共文化需求;且具有一定的傳播知識的教育功能;引導和開展能夠提此案社會優秀精神文化的公共文化活動;對民間優良的文化遺產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
此外,文化還應在建設新農村中起到鮮明的“龍頭”作用。群眾文化即是一種老百姓主動參與、自我開發、自我教育、自我娛樂的農村文化形態,并且,開展群眾文化活動是宣傳公共文化過程中的最重要的環節,是群眾直接相互聯系的橋梁。所以,文化館應該主動承擔起策劃、組織、示范、研究和輔導等很多工作任務,將廣大農民轉變為文化的享用者和創造者,起到了用文化豐富生活、教化民眾、歌頌進步、傳播文明等多項職能作用,始終堅持國辦文化的主導和主體位置,在農村文化建設中具有“龍頭“的形象。
三、如何創建創新型的農村文化館
(一)合理設置農村文化館的內部機構
隨著農村文化館的管理模式不斷地調整,文化館主要的工作就是開展老百姓的文化事業,社會化的服務就主要是采用低償或者無償性的,進而確保老百姓能夠享受到文化的權利。所以,合理地設置文化館內部的機構來要與新時代發展的管理模式相適應是非常必要的。農村文化館的建設由于受到經濟等方面的限制,在建設初期就要做好科學的規劃,最終讓文化館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達到“小而能“的效果。文化館建成后,要選擇一個精干負責的人來擔任館長,并且將部門精簡成“三部一室”,即指:培訓部、輔導部、文藝部以及辦公室。其中,培訓部的主要職責就是組織、策劃和運作各種文化活動,包括承辦規模較大的文化廣場活動、文化藝術節等,與此同時,還應組織開展其對象是企業、學校、機關、社區以及街道等農村群眾文化活動,其活動的內容含有活動管理、文化展覽、文藝演出以及科學文化知識講座等;輔導部主要的職責是輔導農村老百姓的群眾文化,幫助其解決不懂或者理解模糊的文化知識;培訓部主要的職責就是農村的有償培訓。辦公室是文化館的行政部門,由館長領導,主要的職責是管理日常事務、調研群文理論、自行創作文藝、保護民間優秀文化遺產、管理群眾文化藝術資料(檔案)以及人力資源管理等等。在人員配置上,根據各個崗位的特點,科學合理的配備人員,并且采用各不相同的管理措施,制訂出一套科學的績效評估標準,以便正確地評估工作人員的工作效能,再結合獎懲制度,充分調動各員工工作的積極性和責任心,有助于文化館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充分發揮文化館在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作用
建設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點和關鍵環節。如果農村發展不和諧,那么整個社會就很難真正實現和諧。加快構建以文化館為代表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共同商討并解決農村文化發展中遇到的問題,把鄉鎮文化站作為樞紐,把村文化室作為文化建設基礎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創建新農村的重要工作內容,是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途徑。所以,在文化館的實際建設工作中,要充分利用文化館本身具有的優勢特點,主要通過制訂農村文化輔導制度,來使農村鄉鎮文化站的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得到大大提高。
文化館館長要定期派專人到農民群眾中去,調研其文化需求,和群眾聯絡感情,掌握農村文藝隊伍、文藝小品的運營情況,以便及時制訂相關方案解決問題。鼓勵和引導各個村建設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館,各盡其能,積極發揮文化館在輔導農村文化過程中的主導作用。
(三)鼓勵社會力量共同建設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在現有的基礎上的,一方面要和農民的文化需求相符合,另一方面又要徹底實現農民的文化權利,就一定要改變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途徑的單一性。它最好是由企業、政府、非盈利組織等一起提供,這樣才可以使文化服務水平得到大大提高,讓公眾能多多受益。當政府繼續增加對文化基礎建設投入的同時,還應積極扶持、鼓勵公民個人、民間團體和社會各界開展具有公益性質的文化事業,并相關部門還要不斷地研究新農村建設中文化活動的多樣性,加快農村文化朝著健康積極的方向發展。
四、總結
我國農村文化水平還十分落后,已近完全不能滿足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本需要,國家有關部門在重視發展農村基礎建筑設施的同時,更要重視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它對促進社會和諧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此外,文化館的運營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只有科學合理的管理模式,才能使文化館更好地發展下去。
參考文獻:
[1]潘曉曦.論文化館管理創新[J].中共山西省直機關黨校學報,2011(04).
[2]李秋英.基層文化館的作用與發展走向[J].群文天地,2011(02).
[3]陸選萍.談文化館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J].大眾文藝,2011(14).
[4]葛鳳娥.論文化館在21世紀社會發展中新的任務[J].現代營銷(學苑版),2011(08).
[5]江 麒,戴衛先.淺談新形勢下區級文化館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思考與實踐 [A].2008山東省群眾文化學會論文集[C].2008.
(作者單位:江西省奉新縣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