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春 侯碧君 周志剛
摘要:根據斯偉爾斯體裁分析理論,筆者從國內外語言教學期刊中分別抽取30篇英文學術論文摘要,并對其結構及組成部分進行分析,目的在于找出中國人與英國本土人在寫同類學術論文摘要時所遵循的結構是否一致。并希望所得結果對其它人員在寫學術論文摘要并預期在國際期刊中發表有所幫助。
關鍵詞:摘要;結構;體裁;語步
一、引言
80年代Swales 將體裁概念與語篇交際功能結合起來引入ESP 教學(1981)后體裁分析受到應用語言學家和ESP/EAP教師的關注。筆者從中文雜志中抽取30篇中國人所寫英文論文摘要,并從Elsevier Science 網站,收集30篇英語國家人所寫語言教學論文摘要,通過對這60篇英文摘要進行分析,試圖得出中英兩國人寫同類學術論文摘要時所遵循結構是否一致,是否都按摘要的四個最基本語步而分布的,每個語步在摘要中分布頻率又是如何。
二、學術摘要含義
Swales通過觀察分析發現論文摘要的結構為導言——方法——結果——討論。
① 導言:一般在摘要的開頭,用一句話簡潔概括研究范圍及目的或背景。通常用一些短語來引述研究目的aim at(目的),intend to(旨在),seek to(尋求),purpose(目的),in order to(為了)等。
②方法:包括研究對象,使用的設備、手段、及研究步驟等。該部分是摘要核心,一般用引述動詞突出原文信息點和創新點。這類動詞有analyze(分析),deal with(有關),discuss(討論),develop(開發),present(提出)等。
③ 結果:摘要應該總結研究所得結果,包括效果,性能等。用于陳述結果的引述詞有result(結果),conclude(結論),demonstrate(證明),indicate(表明),correspond(符合),corroborate(確證)等。
④ 討論:這部分據研究結果提出問題、建議、預測等方面。這類表述詞有suggest(建議),conclude(結論),implicate(意味),find(發現),represent(表示)等。
三、對60篇中外英文學術論文摘要分析
每個語步都有明確的目的和為實現總體交際目的的各自功能。據以上提到的摘要4個語步作為語篇的出發點,在分別對30篇中國人學術英文摘要和30篇英語國家人學術英文摘要進行語篇分析后,得出處在兩種不同文化中的人,在寫作同一體裁語篇時,每個語步出現的頻率有所不同。
從統計結果可知,英語國家人寫論文摘要四個語步出現頻率較均勻,大部分包含導言,方法,結果和結論四個步驟,尤其在研究目的方面出現頻率為100%。而中國人寫的摘要除第一步導言出現頻率明顯偏低,其它三個語步分布比較均勻。其原因可能是由中外兩種文化差異,兩種人思維方式不同而造成,以至于中國人在寫英文時還不能擺脫漢語思維影響。正如蔡基剛提到:“中文的文章總的來說,其中心思想往往是含蓄的,通過文章描述反映出來的,由讀者自己體會出來的,很少直截了當說出來,語言學家稱這種寫作模式為“讀者負責型”。 而英文的文章正好相反。它是“作者負責型”,筆者有責任把文章內容向讀者說清楚。因此絕大多數英文文章都用一個句子把作者文章要講的中心思想表達出來,且常在文章開頭?!?/p>
通過分析作者還發現英語國家人寫的摘要中,在第一個語步中除提出研究目的外,大部分都介紹研究背景。如介紹前人提出的理論或成果及還存在哪些不足,有什么問題還待解決。而中國人寫的英文摘要大部分在第一個語步引言中沒涉及詳細背景知識,只是簡潔提出研究目的,有的甚至沒有出現第一個語步。可能也正是由于此原因幾乎所有英語國家人寫的英文摘要都比中國人寫的英文摘要篇幅要長。下面以中國人寫的30篇中最短一篇和英語國家人寫最短一篇進行語步分析對比。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factors causing the lack of learning motivation of non-English majors, regarded as one of the crucial reasons leading to the inefficiency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in China. It also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ways to motivate non-English majors to study English.(中國人寫)
Abstract: The field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is in transition, as it seeks new approaches, and reexamines older ones, in order to address the range and level of English proficiency required for participation in todays global community.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context of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discusses the contribution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 and research therein, and reviews that have already emerged.(外國人寫)
例1是中國人寫的摘要共由兩句話組成。第一句話前半部分直接體現了語步2通過什么樣研究方法(關鍵詞analyses),而沒出現語步1對研究背景或目的進行論述。第一句后半句說明此研究通過前面的研究方法得出的結果(關鍵詞regarded as)。第二句揭示此研究結果在實踐中的意義(關鍵詞puts forward)。
例2是英語國家人寫的摘要,也是由兩句話組成,但其篇幅明顯比例1長。第一句話為語步1導言。其中前半句說明了研究背景,提出問題,后半句話提出研究目的(關鍵詞in order to)。第二句可分為兩個語步,即語步2方法(其關鍵詞為describes)和語步4討論(關鍵詞discusses)。
從上面兩個例子看出,這兩篇分別由中國人和英語國家人寫的最短摘要,從篇幅上說外國人摘要長于中國人摘要,而且這兩個摘要都是由三個語步構成。例1由語步2,3,4構成,例2由語步1,2,4構成。例1缺少語步1導言部分,這也正迎合了以上所得結論。方法語步和結果語步在中國人和英語國家人寫的摘要中所占比率相同都分別為90%,80%。最后討論語步中國人摘要出現頻率80%,英語國家人摘要出現頻率70%,其比率雖然差10%,也并不能說明有太大區別。其原因是由于所選文章篇數數量不是很多,所以作者在此不作定論,不能由此下結論說中國人所寫摘要中最后一個語步要比英語國家人摘要出現頻率要高。由此可見除語步1在中外兩國人所寫的摘要中有明顯差異外,其它三個語步分布差異不是很明顯。
四、小結
文章分別對30篇中國人所寫語言教學論文摘要和30篇外國人所寫同類摘要進行語篇的語步分析,得出每個語步在兩種不同文化人所寫摘要中的分布頻率。結果表明兩種不同文化的人用同一種語言寫同一種體裁的文章,其結構并不完全一致,它反映了中西方人們潛意識中不同社會文化觀念。認識到這點將有助于我們在寫學術論文英文摘要時應注意到語篇的結構問題,尤其對那些在科研前沿人員,如果要在國際上發表自己文章,更應認識到寫好學術論文摘要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蔡基剛.英漢寫作對比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
(作者單位:劉燕春、侯碧君,河北北方學院;周志剛,河北衡水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