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丁·帕爾:已經沒有剛入行時的棱角
對于攝影師來說,最難以啟齒的話題大概是承認自己在走下坡路了。針對這個話題,《英國攝影雜志》(BJP)進行了專題討論,采訪了數名攝影師,讓我們聽聽馬丁·帕爾怎么說。
“我曾經說過,我最好的作品在我身后(my best work was behind me),這也是我接受采訪時經常提到的。我為什么這么講?因為大多數攝影師永遠不會談論他們的事業是否在走下坡路。這或許是這個行業最忌諱的話題,人們也不怎么關心這事。不過,我承認,自己已經沒有了剛入行時的棱角,也沒有體力和精力再去完成像《最后的手段》(The Last Resort)或《常識》(Common Sense)那樣的作品。當然,這并不表示我不再努力工作。”
任悅:美術館,必須讓我拍照
你在美術館拍照時被勸阻過嗎?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1416教室博主任悅就此發表了一篇題為《必須讓我拍照》的文章。在文章中,任悅說:
“復讀和復寫這個層面,對于普通觀眾來說,還并非是他們要拍下藝術品的主要目的。拍照在過去是一種證明與儀式—我來了,我看到了,確認此事曾經存在;而現在,則更像是說話—我要和你說的,‘我來了,我看到了。所以,禁止拍照就相當于禁止人們說話,你說這該有多讓人心頭不爽!攝影作品不讓拍照,是因為美術館的策展人或是照片的作者認為,這些照片比繪畫更容易被人盜版么?如果是這樣,他們更要想一想這些照片能夠掛到墻上的理由。油畫作品,翻拍者根本奪不走它們的肉體與魂魄,那么,恐怕只有那些同樣不能被輕易竊取靈魂的照片,才更適合掛到美術館的墻上。”
阮義忠:拍照用眼,攝影用心
如果你被問到拍照和攝影有什么區別時,你會怎樣回答?事實上,這個問題就好比燒菜和烹飪有什么區別一樣,很難有一個標準答案。臺灣紀實攝影大師阮義忠先生近日在微博里就此問題給出了他心中的答案:
“對我而言:拍照是用眼看,攝影是用心看。拍照是替自己留念,攝影是為時代做見證。拍照是休閑與娛樂,攝影是化剎那為永恒。拍照是提供視覺美感,攝影是生命的感動。拍照是家庭相簿的珍貴回憶,攝影是整個世代的共同鄉愁。拍照是讓自己開心滿足,攝影是讓別人珍惜懷念。”
國內攝影人評《芝加哥太陽時報》裁撤攝影部
《芝加哥太陽時報》裁撤攝影部的消息一經發布,立刻激起了媒體界與攝影圈的強烈反響。近日,國內多名攝影師和多個攝影團體也紛紛通過微博發表了對此事的看法。
攝影師李鋒說:“國內有完全不同的媒體生態環境,但我們也需要了解外面的世界。我把這看成內容來源渠道的資源重組,并非攝影職業的終結。攝影最難的就是它變得貌似越來越簡單。”
香港攝影師伍振榮說:“我指的職業是employ(受雇),當一個行業的全職崗位消失,專業的人才都要在履行專業以外尋找生計,收入朝不保夕,這種‘職業和‘業余的界線就模糊了。”
攝影師嚴明在微博上表示:“美國報紙把攝影部裁了,是不是讓你看不到前景?但是我要說,好的攝影師永遠都是稀缺的,不管社會進化到哪個時代,如果你在現在的領域看不到希望,來找Freelancer,我們求賢若渴,我們來幫你在工作和創作之間找到一個平衡。”
而新銳攝影團體OFPiX態度則非常明確:“怕甚?……我們的第一反應是文字記者在美國已經被裁了好多輪了,總數不知道相當于多少個某報攝影部。據說某報將會讓文字記者拍照片,我們的又一個反應是,看過一些文字記者的稿子,寫得實在不敢恭維。此刻還是讓我去當文字記者吧,我將更稱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