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潔
【摘 要】溫州廣電市民監督團的成立順應了日益強烈的群眾表達訴求和媒體自身提升的現實需求。市民監督團所具有的草根性,讓新聞報道更接地氣、新聞素材更豐富、新聞視角更為全面。公民的深度參與,監督的直接公開,提升了報道的新聞張力,提升了媒體公信力。
【關鍵詞】群眾監督 輿論監督 品牌
新聞輿論監督以公開性、廣泛性、及時性和針對性等特點,深受受眾的喜愛。如何讓新聞輿論監督更富活力、更接地氣,引入群眾監督理念,進而打造群眾監督品牌,讓群眾參與新聞輿論監督,使群眾監督成為新聞輿論監督的源頭活水,是一項富有意義的創新實踐。
作為溫州廣電傳媒集團新聞綜合頻道的輿論監督主陣地,《有話直說》欄目是一檔日播類的新聞輿論監督節目。在努力實踐“走轉改”過程中,欄目創造性地配合溫州廣電傳媒集團打造一支專業的群眾監督隊伍——溫州廣電市民監督團。目前該團已成為一個群眾監督與新聞輿論監督成功融合的品牌,提供了大量的、生動的、富有影響力的新聞輿論監督題材,形成了群眾監督與新聞輿論監督良性互動的良好態勢。
一、市民監督團的成立緣于日益強烈的群眾表達訴求和媒體自身提升的現實需求
近幾年來,隨著社會的深刻轉型和民主意識的增強,市民對社會公共事務的參與熱情空前高漲,其表達訴求也越來越強,如何將這種訴求引導到一個正確、理性的平臺上來,成了新聞界的一大課題。與此同時,新聞單位作為一種大眾媒體也面臨著提升自我影響力的現實需要。于是,在這兩種需求的推動之下,市民監督團應運而生了。
溫州廣電市民監督團直屬團成立于2011年5月26日。2012年4月26日,溫州廣電傳媒集團以《有話直說》欄目為依托,適時擴編成立了溫州廣電市民監督團19個分團(即1個直屬團,11個縣市區分團和在溫的7大高校分團),監督員人數達3000人。監督團成員除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高校專家教授,還有大量的社會熱心人士。成立后,來自各行各業的市民代表定期開展各類主題性督查活動,對市委市政府為加快城市轉型發展而推出的“破難攻堅七大專項行動”進程中的薄弱環節,對工作不力、進展緩慢的單位和個人,對阻礙工程和項目進展的“釘子戶”、“攔路虎”,進行曝光和監督,截至目前已先后開展了100多次專題報道。通過抨擊社會丑陋現象、監督政府部門工作實績,促進機關工作作風的轉變,形成了強大的輿論聲勢。
目前,“廣電市民監督團”上至市委領導、下至普通百姓童叟皆知。在2011年6月份的一次拆違大型直播活動現場,參與監督的部分市民監督員代表受到了省委常委、市委書記陳德榮同志的親切接見和大力表揚。很多老百姓有投訴,拿著相關材料到《有話直說》欄目找“市民監督團”反映情況。來自民間的草根表達訴求通過一條積極的渠道得到整合之后,市民監督團真正形成了品牌,有效地推進了中心工作,豐富了新聞媒體的報道內容,同時也提升了媒體的影響力。
二、市民監督團的草根屬性,讓報道更接地氣
報道方式呆板、表現手法陳舊,還有新聞內容模式化等問題,使得傳統媒體在信息化大潮面前頻顯老態,時有力不從心之感。而市民監督團的引入和打造,讓新聞內容更接地氣,新聞形式更趨生動。
1、監督團成員的民間色彩,為新聞報道提供了更多的貼近性素材和更全面的視角
3000余名廣電市民監督團成員,除了小部分是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高校專家學者外,絕大部分為普通市民。這些分屬于不同社會角色的市民都有一個顯著的特點:熱心公共(公益)事業、表達訴求強烈。監督選題從阻礙工程進展、損害集體利益的“釘子戶”、“攔路虎”到部門機關工作的不作為、慢作為,這些發生在市民身邊的新聞議題,既能讓監督團成員有題可議、有題深議,也讓受眾有了更多的貼近感,近了一份地氣,多了一份人氣。
在監督過程中,欄目組利用市民監督團來自“市民”、服務“市民”的特點,讓“市民”跟“市民”之間保持平等、真誠的對話,使得一些被監督業主對市民監督團產生親切感、信任感甚至依賴感。市民監督團成員說話不拿腔調、不講套話,在市民中產生了良好的親和力。
另外,監督團成員不同的社會角色、不同的教育背景,極大地豐富了潛在的新聞素材和報道腳本,伴隨而來的還有不同的視角。在角色趨向多元的社會中,這種不同的視角在一個團隊中就意味著更全的視角,也鎖定了更多的受眾群。
特別具有積極意義的是,這些市民監督員的背后實際上代表著各自所屬的社會分層,而這一分層因其整體素質高、訴求理性,這一支對社會極富建設性的群體也是媒體極需爭取的寶貴資源。
2、市民的深度參與,為新聞注入了更豐富的細節和更生動的內涵
作為市民監督團工作的主平臺,《有話直說》欄目開設“市民監督團在行動”專欄,一周(周一到周五)五期節目,至少保證三期節目為專欄的內容。在節目運作中,題材的篩選、問題的設置、現場的調查等環節都充分體現市民的參與性。
監督團成員參與選題的討論與確定。自2011年以來,市民監督團活動內容已累計播出100多期,其中由監督團成員提供的選題約占三分之一。采訪時,記者帶領市民監督團小分隊,一般為5到10人,深入現場調查。調查時監督員身著統一的服裝,拿著話筒現場描述情況感受、采訪問責部門工作、針對現象表達自己的觀點意見。在整個過程中,監督員既是見證者,更是立題者和采訪者,他們擁有充分的話語權。節目播出后,監督團成員通過QQ工作群,暢所欲言,總結得失,交流經驗,謀劃新選題。正是充分的參與度和成就感,保證和激發了他們參與社會監督的熱情。這不僅僅表現在監督團成員人數的大幅攀升上,有許多監督團成員還自費調查提供最原始的素材,更有監督團成員通過滑翔航拍幫助取得新聞現場的真實視頻,為受眾提供了難得、珍貴的新聞場面和細節畫面。
3、監督的公開性、直接性,使報道更具新聞張力,提升媒體公信力
溫州城市西片的廣化橋安置房項目是2007年溫州市“五個一”民生工程。可近5年過去了,因為四戶釘子戶,整個工程除了一個地下室外幾乎毫無進展,愁煞了這里的3700戶拆遷戶。廣化橋安置房項目為何如此難以“化”開?對此,溫州廣電市民監督團一行對此項目進行了實地調查。
可當欄目記者和市民監督員一行來到了相關職能部門了解情況時,對方負責人一看到攝像機就拒絕了采訪。監督員們窮追不舍,可是隨后不到5分鐘,一排辦公室就再也找不到任何一個人了。正常采訪受阻后,監督團員當即現場出鏡,直言監督:“事關3700戶、近萬人的民生工程,在拖了五年后,竟然找不到一個對象。我們帶著疑問來,現在又要帶著疑問走……”
市民監督員堅決而明確的監督態度得到受眾的好評,也給當事方帶來了極大的輿論壓力。次日,相關負責人接受記者和市民監督團成員的采訪,并承諾限時解決釘子戶問題。
來自民間的監督團成員,其特有的民間色彩,有時候對新聞媒體而言是一種難得的“保護色”。民間及民意,這使得監督團成員的監督與提問更多了一分自由度和開放性。相較于職業的新聞記者,他們的提問技巧雖達不到專業水準,但其發問的公開性和直接性從某個角度來說往往比新聞工作者更勝一籌。
市民監督團運行一年多來,因有明確的價值取向和新型的運作模式,引起了受眾的共鳴和社會的強烈反響。監督團成員的草根性、議題設置的貼近性、表達內容的開放性、運作手段的參與性以及監督的普遍民意性,將群眾監督融入新聞輿論監督,給新聞報道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源頭活水,并賦予了全新的新聞張力。市民監督團和新聞輿論監督也因有著明確一致的價值取向而取得了雙贏局面。《有話直說》欄目也因此榮獲2011年度浙江省“新聞名專欄”和全國“2012十好電視欄目”。
尤為難能可貴的是,市民監督團作為一種能將官方意志和民間訴求凝聚成合力的媒介,盡可能地實現了民間輿論場和傳統意義上主流輿論場的最大交集與融合,在提升媒體的公信力和權威性的同時,無疑也對社會的理性發展和進步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作者單位:溫州廣電傳媒集團)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