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文丹
【摘 要】微博近幾年發展迅速,尤其是在輿論監督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在監督回應方面的作用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被監督方尤其是被監督官員很少利用微博進行回應。本文主要研究對象為微博輿論監督,以“表哥”楊達才案為個案,從現代媒介環境的變化所帶來的話語權的重新分配,以及微博相較傳統媒體在輿論監督回應中所具有的優勢這兩方面進行研究,從而呼吁在微博輿論監督迅速發展的時代,微博的輿論監督回應也應得到重視。
【關鍵詞】微博 輿論監督 話語權
自從1994年互聯網接入中國,打造了一個全新的網絡世界和網絡媒體平臺后,網絡監督就成為民主政治的一種新形式、新力量。微博的出現開辟了網絡監督的新時代。微博的低門檻性讓每個公民都能參與到監督的過程中來,人人都能手握“麥克風”說自己想說的話。同時隨著微博用戶的不斷擴大,微博的影響力已經不可小覷,政府也已經開始重視微博上的輿論,微博監督往往能引起相關部門的注意,迫使政府部門重視并解決問題。
相比于網民們的積極而言,微博監督的被監督方卻顯得比較消極。大部分被監督方在事情發生后首先選擇的是沉默,有些是一直沉默下去,有些在過了一段時間后會接受傳統媒體的采訪,做一些簡單的回應,但回應大都比較偏官方化,幾乎沒有人選擇在微博上做直接回應。微博對于監督方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媒介,對于被監督方來說也是一個很有用的媒介,但是卻沒能得到應有的重視。
本文主要研究對象為微博輿論監督,以“表哥”楊達才案為個案,從現代媒介環境的變化所帶來的話語權的重新分配,以及微博相較傳統媒體在輿論監督回應中所具有的優勢這兩方面進行研究,從而呼吁在微博輿論監督迅速發展的時代,微博的輿論監督回應也應得到重視。
一、“表哥”的積極回應
1、車禍現場微笑:引發“人肉”
2012年8月26日凌晨,陜西延安境內發生重大車禍致36人死,2人重傷。事故現場陜西一官員面帶微笑的照片成為輿論關注焦點。有網友稱,官員為陜西省安監局局長楊達才。①在新聞照片中的他,經常保持笑容,手腕上戴著不同的表,這些手表全部加起來如都為真貨,低估在20萬元內。楊達才因此也被網民戲稱為“表哥”,成為了微博上的紅人。②
2、微博積極回應:獲得支持
面臨日漸升溫的網絡質疑,楊達才選擇了迅速回應。8月28日晚,楊達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最快將在8月29日上午作出回應。8月29日21時至22時,楊達才主動在微博中回答網友提問。在13次回復中,楊達才6次向網友致歉。楊達才表示,自己并未“微笑”,只是表情有點放松,想讓現場同志放松些;5塊手表是自己10年來合法收入購買的,最貴的一塊是3.5萬元。③
訪談結束后,輿情開始轉向。人民網輿情監測室在其輿情解讀文章《“微笑局長”善待質疑獲肯定》中表示,楊達才在洶涌澎湃的網絡輿情面前,敢于開立微博直接與網民互動、回應質疑的精神和實踐還是很令人稱道的,在網絡上也贏得了眾多網友的支持和肯定。④
3、傳統媒體:保持沉默
楊達才的“微笑門”發生的時間是2012年8月26日,作者利用百度新聞搜索引擎以“楊達才”為關鍵詞搜索了事件發生后一周時間即2012年8月26日至9月1日的新聞,共獲取680篇稿件。這些稿件經過篩選過后,保留下傳統媒體官方網站上的稿件,發現傳統媒體在“表哥”案一開始發生中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8月26日微博上爆出楊達才在事故現場微笑的照片后,所有相關的新聞報道都是對“微笑門”進行介紹,包括照片中微笑的為何人,事發時間、地點。這些新聞報道基本上都是對楊達才采取指責的態度,如《“36人死亡他在旁邊笑”勾勒出的“嗜血冷漠”》但并沒有在報道中采訪楊達才,對他為什么在事故中微笑做出解釋。
第二階段,8月28日時,媒體開始報道采訪了楊達才,他表示也已知道此事,因正在開會,不便詳談,最快29日上午回應,如《陜西省安監局局長稱最快于29日回應“微笑門”》,所以新聞媒體都開始在等楊達才進行回應。但當楊達才于29日上午還未給予回應時,便有媒體報道稱其誠信有問題,再次對楊達才進行指責。
第三階段,8月29日晚,楊達才做客微訪談對他在事故現場微笑以及他的幾塊手表做出解釋。新聞報道中開始呈現微訪談中楊達才的回應,如《陜西安監局局長微訪談回應“傻笑門”“名表門”》但并沒有另外的補充采訪。
從“楊達才事件”的前期新聞報道中可以看出,在傳統媒體的新聞報道中并沒有出現楊達才對此事件的具體回應。
二、媒介環境變化:話語權重新劃分
賦權是一種參與的過程,是將決策的責任和資源控制權授予或轉移到那些即將受益的人的手中。⑤“賦權”被引入新聞傳播學領域中,研究媒介與賦權的關系,此處賦權中的“權”更多的是指“話語權”。話語權,即為了表達思想、進行言語交際而擁有說話機會的權力。⑥話語與權利是不可分的,真正的權利是通過“話語”來實現的。因此,掌握話語權是十分重要的。
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尤其是微博的迅速發展,新媒體的話語權越來越大。同時隨著新媒體掌握著越來越大的話語權,新媒體的用戶也擁有了更大的話語權。
1、微博賦權
在新媒體尤其是微博還未出現之前,傳統媒體一統天下,話語權都掌握在傳統媒體手中。當社會熱門事件發生時,群眾只能通過傳統媒體獲取對此事件的了解和解讀,無法從其他渠道獲取消息。當新媒體出現,尤其是微博的發展壯大,新媒體在傳播信息上開始占據重要地位,和傳統媒體展開競爭。
近幾年微博在輿論監督上發揮了重大作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越來越多的受眾更傾向于相信微博這樣一個“草根媒體”,而不愿意再去傾聽傳統媒體統一的說辭,政府也越發重視微博上的輿論,因而新媒體被賦予了更多的話語權。
2、弱勢群體賦權
弱勢群體是指社會中在生活上比其他社群擁有較少的控制力和主宰力的群體,這群成員處于其他社群所支配的地位,其接受教育、追求成功、財富與個人幸福的機會,遠比其他社群有限。在我國,弱勢群體“由僅僅擁有很少量的或基本沒有三種資源(組織資源、經濟資源、文化資源)的商業服務業員工、產業工人、農業勞動者、城鄉無業、失業、半失業者構成。”⑦在新聞傳播過程中,他們缺乏接近和使用媒介的條件和能力,只能被動地、無條件地接受媒介信息。
微博的出現給了弱勢群體自由表達意見的平臺。微博的門檻低,使每個人都可以在微博上發表自己的意見看法。微博自身被“賦權”的同時,也使使用微博的網民們也包括社會階層中的一些弱勢群體被賦予了更多的“話語權”。微博為他們提供了廣泛而便捷的獲取信息的渠道,深刻地改善了他們在信息社會對信息資源的掌握曾經處于弱勢的地位,其社會行動力因而得到了極大的提高。⑧
三、輿論監督回應:微博vs傳統媒體
由于不同的媒介各自特性的差異,導致其在傳播過程和效果上的不同。在輿論監督事件中,被監督方選擇在微博上進行回應相比較在傳統媒體上進行回應有著以下幾點優勢:
1、時效性
網絡最重要的特點是時效性強,一條微博發出,不出幾秒鐘,在全世界各地都可以同時看到。這不僅是因為網絡技術的發展,傳遞信息的速度變快,更重要的是由于微博自身的特點,微博在某種程度上來說近似于自媒體,網民在上面所發的內容不需要經過嚴格的審核,字數都控制在140字內,對內容的要求較低,比較容易在短時間內實現傳播。傳統媒體在面對新媒體的競爭時,雖然也采取了很多措施不斷提高速度,但仍然落后于新媒體。
當一個公共事件發生時,尤其是在現在信息如此發達的時代,對于解決問題的速度要求越來越高。官員在受到監督時,第一時間做出回應,讓廣大群眾了解真相,拖的時間越長,只會越增加大家的懷疑,從而增加群眾對政府的不信任感。
2、真實性
本文提到的“真實性”是指被監督對象通過微博能原原本本的呈現自己說的話,而不是經過他人修飾后的。記者在寫一篇稿件時,不僅會受到個人情感的影響,同時也會受到來自外界各方面的影響,如政治經濟因素、社會輿論等。所以當被監督官員選擇接受記者采訪,在傳統媒體上進行回應時,新聞報道呈現出來的并不一定就是官員當初想表達的意思,而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進行修飾過的文字了。相比較而言,官員在微博上發布自己的回應,可以真實的呈現出自己想說的話,完整表達自己的意思,將話語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3、互動性
“互動性”在本文中是指被監督官員直接與監督者進行互動。傳統媒體由于自身的媒介特性,在與受眾進行互動方面一直沒有達到滿意的效果。隨著新媒體的發展,一些傳統媒體也開始試著以新媒體為平臺與觀眾進行互動。但這樣的互動是新聞工作者與受眾的互動,而不是接受傳統媒體采訪的當事人與受眾進行的互動。在微博上,監督的雙方可以直接進行交流互動,這樣的互動更直接、迅速也更有效。網民可以直接與官員溝通,直接提問,官員做出回應后,如果網民還有疑問,可以繼續追問,使整個監督深入下去,層層挖掘,且時間跨度短。
微博由于具有即時傳播、互動性強且每個網民都可以成為信息的發布者等特點,在官員利用微博對輿論監督進行回應時相對于利用傳統媒體為平臺進行回應時具有一定的優勢,同時這也是適應媒介生態環境變化的需求。
結語
微博以及微博用戶在輿論監督、反腐方面的作用和地位是不可輕視的。被監督的官員應該看到微博等新媒體的重要作用,利用好微博,積極對群眾的監督做出回應,將微博與傳統媒體相結合,利用好多種媒體平臺對群眾的監督給予釋疑解惑,這樣才能更好的促進中國政治的發展,增加群眾對政府以及官員們的信任。
參考文獻
①《楊達才“微笑局長”到“表哥”事件始末:從此官員不戴表》,http://n-
ews.163.com/12/0920/19/8BSBI2KA0001
4JB6_all.html
②《陜西安監局長楊達才被撤職》,http://news.hf365.com/system/2012/
09/22/011764655.shtml
③侯文昌,《27天:“微笑表哥”落馬輿情還原》[N].《檢察日報》,2012-9-25
④《“微笑局長”善待質疑獲肯定》http://www.chinadaily.com.cn/micro-
reading/dzh/2012-08-30/content_6874076.html
⑤肖榮春、白金龍,《移動的自留地: 知識青年、新媒介賦權、場景生產與媒介素養》[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1(1)
⑥趙云澤、付冰清,《當下中國網絡話語權的社會階層結構分析》[J].《國際新聞界》,2010(5)
⑦李勤、丁潔,《新聞傳播環境與話語權的關系探析》[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4)
⑧王愛玲,《媒介技術:賦權與重新賦權》[J],《文化學刊》,2011(3)
(作者: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12級新聞學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