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細雨
【摘 要】作為時下熱門的傳播載體,微博為公眾提供了一個信息分享、傳播及獲取的互動平臺。迅速崛起的微博似乎為推進建構哈貝馬斯眼中的公共領域提供了某種可能。本文以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的基本特征為依據,探討基于當前的微博語境是否已經具備了構建公共領域的條件。研究發現,現今的微博語境并不能達到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的理想狀態,但不可否認的是,微博確實為民眾的言論表達提供了一個更為開放的平臺。
【關鍵詞】微博 公共領域 公共輿論
當前,我國社會正處在轉型期,各個階層都希望表達自己的利益和訴求。Web2.0時代所倡導的自媒體概念越來越被公眾所推崇,人們的交互性和參與意識逐漸增強。作為時下熱門的傳播載體,微博具有強烈的自媒體屬性,為公眾提供了一個信息分享、傳播及獲取的互動服務平臺,同時,也是網絡爆料的首選平臺。在微博中,公眾可以就當下的社會問題發表不同觀點,展開討論。迅速崛起的微博也為推進建構公共領域提供了某種可能。
一、哈貝馬斯關于公共領域的主要觀點
李佃來的《公共領域與生活世界——哈貝馬斯市民社會理論研究》中認為哈貝馬斯定義的公共領域具有以下幾個基本特征:一、推理性和討論性。公共領域是一個社會生活的領域,在那里,人們可以對他們所關心的問題進行自由的、平等的、理智的討論,而不必受制于政治權力、習慣勢力和傳統觀念。二、批評性和批判性。由于公共領域面對公共權力領域而形成與存在,因此它一直以批評性和批判性為基本機制,矛頭都指向上層階級,以此反對上層階級的干預和介入,保護公共領域的私人利益不受侵犯。三、平等性和開放性。所謂平等,不是指社會地位和政治地位上的均衡,而是指單純作為“人”的平等,亦即抽取掉貧富和身份差距而僅僅作為自然人的平等。同時,公共領域原則上向所有公民開放。四、強調公眾意見和公眾輿論的形成。只有借助于公眾意見和公眾輿論,市民階級才能形成批評和批判力量,公共領域也才能發揮其應有職能。五、強調理性的守護和展示。這一特征對公共領域來說是標志性的,它揭示了公共領域得以形成的總體歷史語境,即啟蒙現代性語境,因為理性構成現代性的根本精神與主要機理。
二、微博構建公共領域可行性的探討
根據哈貝馬斯定義的公共領域特征,當前的微博語境,是否已經具備了構建公共領域的條件,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首先,從公共領域所應具備的推理性和討論性入手,微博能體現推理性和討論性,但就微博的整體語境而言,對于公共領域所需要的理智的討論,在微博上體現得不夠明顯。
網民發完一條微博后,他的粉絲在收看到這條微博后能即時地對其發表評論。此外,微博還帶有轉發功能,信息可以實現及時轉載,從而讓更多人就同一話題,各抒己見。同時,網民還可以創建或參與自己感興趣的討論組,就像論壇的樓主帖一樣,如果他的群友對這個話題感興趣的話,就可以針對這個話題發表自己的意見。這是一種點對面的信息交流。新浪微博上也會就近期的熱門話題專門設置專題供網友發表意見。近年來,一些學術會議中也出現了微博會議,學者們針對同一話題,通過微博發表自己的觀點,展開討論。期間,意見實現了高度聚合,思想碰撞交融,最終得出的結論也是相對理性的,這一過程中充分地體現了自由、平等、理智。
然而,綜觀微博的整體語境,推理性和討論性中所要求的理智似乎體現得并不充分。事實上,在微博上體現的更多的是娛樂性。隨著微博的興起,“我在做××”語體成為了一種時尚。相比較上文提到的社會事件評論、學術討論以及微博問政,大多數網民的微博中娛樂因素體現得更為顯著。在肯定微博對于形成自由意見場的積極意義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就整個微博的語態來說,公共領域所要求的人文主義內涵和啟蒙精神的理性、批判,以及自由地達成社會共識的特征,并不是每個“織圍脖”的人都能完整理解和充分體現的。
其次,就公共領域所要求的批評性和批判性而言,微博碎片化的寫作方式使批評性和批判性弱化。每條微博的內容被限制在140字以內,對網民的知識水平并沒有太高的要求,這降低了溝通的門檻。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網民表達的束縛。但從另一方面看,正是因為字數的限制,一些觀點并不能被完整呈現,批評性和批判力度不可避免地會被削弱。此外,微博碎片化的寫作方式造成了大多數網民傾向于傾吐個人情感,而不是發表具有思辯性的內容,因而許多帶有批判性的觀點,常常容易在個人瑣碎信息的洪流中被湮沒。而理想狀態下的公共領域帶有濃重的政治意味,而微博零散的信息和娛樂化的本質讓這種批判性和理性弱化。
第三,就公共領域所要求的平等性和開放性而言,在微博上,平等性體現得較為顯著,但開放性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限制的。具有強烈的自媒體屬性的微博,為言論的交流提供了這樣一個平臺:進入成本低,只要注冊賬號,即可參與;網民既是信息的受者,也是信息的傳者;自發性、即時性高,不受時空限制,任何一個用戶都能在第一時間了解最新動態,任何人都能對同一時事熱點展開討論,這使得輿論環境更加自由、平等。特別是平民階層通過微博可以發表自己的觀點,逐漸介入社會事務中,這打破了過去只有特定階層的群體才能發表觀點、作決策的狀況。信息傳播權不再只屬于精英階層,普通的民眾也可以成為“社會記錄者”,用自己的眼睛,通過微博這一平臺進行現場直播,微博的自媒體屬性體現得尤為顯著。可見,微博讓每個參與其中的公眾都享有了一定的公共話語權,呈現出平等性。
但是就開放性而言,一般使用微博的用戶都需要具備基本的上網技能。據統計,使用微博較多的人群主要集中在青年人群,并且區域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經濟較發達的地區,這在一定程度上讓開放性受到了限制,為進入這個平臺設置了無形的門檻,因此并不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開放。
第四,從公共領域所應具備的“形成公眾輿論和公眾意見”這一條件來看,在微博中,網民可以自主設置公共話題,成立一個討論組,引導其他的網民就某一話題進行共同討論,而那些涉及社會重大事件的話題往往能產生全民式的回應,從而形成趨近于公眾意見的結論。但是也正如上文中提到的,公共領域所要求的人文主義內涵和啟蒙精神的理性、批判,以及自由地達成社會共識的特征,并不是每個“織圍脖”的人都能完整理解和充分體現的,因此,對于公眾輿論所想要達到的批判性的目標來說,在微博上并不能實現理想意義上的公共領域建構。
第五,對于公共領域所應具備的“理性守護和展示”中的“理性展示”而言,雖然經過公眾的討論,易形成理性的結論。尤其是一些學術微博和熱點事件的討論群。但是正如之前提過的,基于微博娛樂化的大環境和微博碎片化的書寫方式,批評性和批判性弱化,理性因素也會隨之弱化。畢竟,不是每個微博用戶都能理性地思考問題。
在哈貝馬斯的眼中,公民是有教養的階層,對公共事務具有客觀的、理性的是非辨別能力,可以說,這一觀點寄托著他的理想主義關懷。由于網絡的匿名性和虛擬性,具備上網技能的網民可以自由地選擇身份加入網絡世界。但是現實中,網民不可能時刻進行理性思考,而且由于網民階層復雜,認知上的差距也是理性形成的制約因素之一。比如,網絡暴力事件的頻頻發生,尤其在涉及拆遷、城管、富二代等話題時,微博輿論幾乎出現一邊倒的現象,許多群體性事件、人肉搜索事件、謠言等行為,借助開放的新媒體環境愈演愈烈。因此,我們有必要探討一下政府等公共部門對于網絡言論的監管問題,也就是我們要探討的理性守護的問題。網絡上的表達自由,并不意味著網民的言論是在絕對自由的環境下進行。網絡內容安全監管是政府的工作之一,除了政府的后臺審核把關,微博平臺的管理者對微博上的內容也是實行監管的。政府和微博平臺管理者雖然會對微博內容進行監管,使得有時公眾的言論不能得到完整的展現,但這在大體上對維持整個輿論環境的穩定與理性是起到積極作用的。因為適度的監管可以防止過激的、非理性的言論所造成的民眾情緒失控,從而維護網絡社會的穩定。
綜上所述,現階段的微博語境,離哈貝馬斯眼中的公共領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網民素質的高低不齊、微博碎片化的寫作方式以及整個娛樂化的語境都是制約因素。但不可否認的是,微博確實為民眾的言論表達提供了一個更為自由的平臺。事實上,我們生活的環境是由公眾、媒體、政府三者組成的,要想推進公共領域的形成,還需在這三者的博弈中找到一個平衡點。
參考文獻
①李佃來:《公共領域與生活世界——哈貝馬斯市民社會理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②展長苓,《公共領域的新形態——網絡公共領域的特性與困境》[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1(3):69-70
③解菲,《淺談互聯網對當代公共領域建構的影響》[J].《新聞世界》,2009(8):87-88
④解葳、高憲春,《論哈貝馬斯“媒介化”公共領域的嬗變》[J].《江淮論壇》,2011(5):154-159
⑤石登,《國內學界關于公共領域的研究綜述》[J].《新聞世界》,2011(8):299-300
⑥劉碩,《網絡公共領域的發展帶動公民參與機制的轉變》[J].《現代商業》,2011(6):90-91.
⑦陳露,《公民社會的縮影——微博社區中的公共領域》[J].《經濟研究導刊》,2011(19):142-143
⑧吳濤,《論網絡媒介環境下的公共領域建構》[J].《今傳媒》,2011(4):18-19
⑨鄧若伊,《論自媒體傳播與公共領域的變動》[J].《現代傳播》,2011(4):167-168
(作者:浙江工業大學人文學院傳播學2011級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