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慧瑩
【摘 要】改革開放后,內地與港臺地區開始了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表現在電視上,尤其值得一提的便是內地劇與香港TVB劇相互的借鑒和交流。本文旨在分析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以及21世紀以來,TVB劇與內地劇的發展變化,并試圖總結雙方在電視劇創作上的特色與不足,從而促進兩地的電視劇事業的發展。
【關鍵詞】TVB電視劇 內地電視劇 電視文化
一、香港TVB劇與內地電視劇三十余年的發展
1、20世紀80年代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出生的人,對趙雅芝、周潤發有一種特殊的感情,這是由TVB在1980年制作的《上海灘》風靡內地、引來萬人空巷的收視狂潮所導致的,“芝姐”塑造的清純靚麗的馮程程和“發哥”演繹的重情重義的許文強成為大家心中的最佳銀屏情侶,雖然幾十年過去了,但只要“浪奔、浪流、萬里滔滔江水永不休……”的旋律一響起,那些關于馮程程與許文強的畫面便會撲面而來,絲毫沒有因時間而褪色。同樣,在內地觀眾心中占據著舉足輕重地位的還有83版《射雕英雄傳》,黃日華、翁美玲、苗僑偉等在簡陋的拍攝環境下對郭靖、黃蓉、楊康等角色進行的精彩演繹讓觀眾覺得他們簡直就是小說人物的原版再現,更成為以后各種翻拍版本所無法替代的時代記憶。
在兩個劇集如此火爆的情勢下,TVB延續了民國題材、小說改編故事系列電視劇的創作道路,像之后的《神雕俠侶》、《天龍八部》、《鹿鼎記》等一系列金庸武俠電視劇都取得不錯的收視成績,而內地也是在這時候開始對TVB電視劇進行分析。
然而,由于兩地的社會制度不一樣,我國內地在上世紀80年代還尚處于改革開放的起步階段,社會各個層面的發展程度高低不同,珠三角地區與沿海經濟的發展雖然帶動了內地經濟的發展,“第三產業”卻才開始上路。在1986年6月,為了規范電視劇的制作播出流程,當時的廣播電影電視主管部門才開始在全國實行電視劇制作許可證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為社會力量參與電視節目制作提供灰色空間,這種明確可以制播分離的電視管理體制促進了民營電視節目制作公司的產生,改變了以往電視臺之間只是進行簡單的電視節目交換的情況,使得內地電視劇可以積蓄力量、加快多元化發展進程。
2、20世紀90年代
香港作為特別行政區,在對待電視產業的發展較內地更為寬松。20世紀90年代TVB的劇集類型隨著社會的發展更加多元化,不僅延續武俠小說系列如翻拍《神雕俠侶》和《天龍八部》,也開始發展法制劇、職業劇和家庭商戰劇,這其中主要以《刑事偵緝檔案》系列、《妙手仁心》系列、“天地三部曲”為代表,這個時期的TVB電視劇開始逐漸從單純的虛擬小說改編向傳播香港文化、展示香港特色轉變:陶大宇、梁榮忠、郭可盈對刑事案件的抽絲剝繭和對犯罪分子的追擊,不僅展現了一個個扣人心弦的抓捕故事,更傳播了香港法制社會的正義力量;吳啟華、蔡少芬、林保怡刻畫了一個個有血有肉的醫護人員形象,傳播了港醫的醫護道德,拉近普通公民與醫護人員之間的距離;鄭少秋、羅嘉良、張智霖演繹的豪門家族斗爭則在給觀眾帶來耐人尋味的劇情的同時,也傳播了香港商業社會的殘酷爭斗與愛恨糾葛。
反觀內陸地區,90年代初,正值改革先鋒與維護政權獨立的多方矛盾時期,在這種社會背景下,電視劇以主流題材如革命歷史劇為主,如抗日劇《百團大戰》、革命英雄劇《葉劍英》等,主要以宣揚愛國主義、樹立愛國典型、激發愛國情感為目的,而從優秀古典小說改編成的電視劇《三國演義》、《水滸》等,傳播目的主要是弘揚我國傳統文化,引起崇尚中華文化的共鳴,同時,也因為改革開放,電視劇創作人觸碰的題材范圍擴大,思維日益開闊,這便使得反映文革時代社會動蕩時期兩對年輕人的生活的情景劇《渴望》誕生,并造成很大的社會轟動效應。之后的《北京人在紐約》,因涉及“出國”、“創業”等當時的流行思潮,也成為一代人的記憶。這些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電視劇,與TVB劇闡述故事的方式不同之處在于,開始向描述普通人物的生活情景劇、都市情感劇發展,借鑒方向也開始不局限于港劇,還開始了與臺灣合作制片、創下中國乃至亞洲收視傳奇的《還珠格格》,開創了我國內陸流行文化偶像巨星時代,內陸劇終于開始逐漸有了自己的特色。
3、21世紀以來
在互聯網、手機等移動媒體高速發展的新時代,TVB在網絡上受到關注的劇集品種開始增多,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非《金枝欲孽》莫屬。作為TVB第一部真正的“女人大戲”,《金枝欲孽》在2004年播出時并不是立即就受到觀眾的青睞,而是通過碟片發行、網絡流傳受到追捧之后才由湖南衛視在2006年引進播出,首播便超過《大長今》創下的0.75收視記錄達到1.7,之后收視率直驅而上,作為宮斗劇始祖,《金枝欲孽》對后來內陸地區出現《美人心計》、《宮鎖心玉》、《步步驚心》、《甄嬛傳》等一系列以后宮女性生存斗爭為題材并都奪得高收視的宮斗劇有重要的啟迪作用。
說到21世紀TVB在電視劇制作上的重大改變,就不得不提及它與中央電視臺在2007年為紀念香港主權移交十周年而合作拍攝的商戰大劇《歲月風云》,還有2009年與上海SMG影視劇中心聯合出品的商戰劇《摘星之旅》。因回歸之后與內地聯系加強,TVB這種引進內地劇并與內地合作拍攝的策略改變了以往只有內地引進TVB劇的格局,也使得TVB找到一種新的電視制作安排和吸引內地觀眾的模式,利于其在金融危機之后市場低迷的環境下求得生存與發展。
內陸地區在21世紀面臨的挑戰與機遇較TVB更多,這與國家政策有關。由于“黃金時段禁播外購劇的禁令”,內地電視劇市場開始朝多方面發展。21世紀初,《梅花檔案》、《黑洞》等案情劇因案情復雜、扣人心弦而奪得不錯的收視率,各大電視臺紛紛推出此類案情劇,然而,2004年4月19日國家廣電總局下發“關于加強涉案劇審查和播出管理制度的通知”,“要求全國所有電視臺黃金時間不得播放渲染兇殺暴力的涉案題材影視劇”,并要求在已申請立項的涉案劇中再壓縮掉40%,案情劇發展陷入低谷,電視劇創作風向標開始多方轉動。2005年的《亮劍》、《一江春水向東流》是紅色題材劇的典型代表,2008年的《潛伏》是獲得好口碑和高收視的諜戰劇代表,隨著電視劇制片人以及編劇們越來越關注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房奴”、“北漂”、“婆媳關系”等熱門關鍵詞也成為電視劇創作的靈感之源,《蝸居》、《媳婦的美好時代》、《北京愛情故事》等反應當下年輕一代奮斗、成長的現實題材片受到熱捧。這種創作題材的新突破,是TVB劇所不能比擬的。
二、TVB劇與內地電視劇發展總結
縱觀三十余年的發展歷程,TVB電視劇能夠經久不衰是由于有其自身的特色,當然,這中間也存在不足。
TVB一直以來實行的都是制播一體制,絕大部分電視劇都是自制劇,在劇本創作階段是由專門的編劇組來進行,分工比較明確,創作出來的劇情風格不一,容易吸引人,且TVB執行的是監制負責制,即由監制帶領自己的團隊來進行劇本創作、拍攝等事宜,像金牌監制莊偉健、戚其義、鄺業生等等,都為TVB劇的繁榮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其次,TVB自辦的藝員訓練班以培養優秀演藝人員為目標,像大家熟知的“無線五虎”、周潤發、鄭伊健、劉嘉玲、吳君如、黎姿等影視明星均出自無線訓練班,過硬的演員素質是TVB自制劇經久不衰的保障;最值得稱道的,還是TVB電視劇所傳達的香港城市文化和港人的普世價值觀,讓觀眾能夠通過其電視劇來了解香港、感受香港特有的發展歷程。
然而,TVB畢竟扎根于特別行政區的土壤,沒有政策的過多干涉,劇集制作以獲得最大的商業價值為目標,劇集主人公的選擇通常為上流社會人物,關注普通民眾的題材劇太少,雖然后來也出現以大陸偷渡客在港艱苦奮斗的現實題材劇,但選擇面還是太過局限性,而且,隨著社會的日益發展,無線訓練班培訓的年輕一代演員出名之路更加艱難,若無以前觀眾所熟知的知名演員來演電視劇,電視劇的影響力就會很小,觀眾可看到創下TVB高收視點的有名劇集,基本上都是那幾個老演員在演,似乎只有通過這種演員搭配才能擁有收視號召力,這種演員培養的斷層性是TVB劇面臨的一大問題。
內地電視劇從改革開放的慢慢摸索,到現在的類型多樣、切合大眾生活,有了很大的進步,尤其從最初模仿港臺劇到現在的自成特色、蓬勃發展,著實邁出了很大的步伐。當然,作為體制內的電視劇,內地電視劇的發展受制于政府政策的調控實施,有人還曾對中國電視劇是否成敗政策間進行過探討,分析覺得國內電視劇市場過于脆弱,捧殺或棒殺都不正常。確實,內地電視劇受一定的限制是很有必要的,因為電視娛樂圈的畸形發展,具體表現在電視劇上就是盲目跟風現象嚴重,一個類型片贏得高收視率,必然在不久后就冒出許許多多相似的題材片,且制片人員為了趕“潮流”容易只重數量而不重質量,造成電視臺之間的惡性競爭,各種雷人劇頻頻滋生,不利于電視劇市場的健康發展,適度控制有利于規避電視劇雜片、爛片等問題,但過多干涉也不太利于電視劇的自由發展,把握好兩者之間的度是廣電總局一直在努力達到的目標。
北京廣播學院教授曾慶瑞曾撰文指出,“發展中國主流電視劇的文化策略是追求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和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完美統一”,這是我國電視劇制片人所需要重視和學習的,而對于TVB劇與內地劇的創新發展,在新媒體的沖擊和影響下,雙方更應當加強聯系、相互學習以共同進步。比如TVB劇可以嘗試學習內地電視劇接地氣的親和性,少一些商業性質,多貼近市民生活,而內地也可以學習TVB制劇的嚴謹態度以及其對香港文化的成功宣傳模式,如此以來,便有助于雙方在新時期的挑戰下尋求新的發展。
參考文獻
①楊狀振:《重組話語:新媒體時代的中國電視批評》[M].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2
②顧宜凡,《制播分離的政府機制》[J].《國際新聞界》,2009(5)
③尹鴻,《世紀轉折時期的歷史見證——論90年代中國影視文化》[J].《電影藝術》,1997(1)
④李志賢,《藝術與商業:試論中國內地與香港電視劇的異同》[D].上海戲劇學院,2007(2)
⑤徐海屏、丁塵馨、黎鐵偉,《中國電視劇 成敗政策間?》[J].《新聞周刊》2004(16)
(作者: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10級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本科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