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的“菠蘿”來了!這個“菠蘿”可不是我們喜歡吃的那又酸又甜的菠蘿哦,它是中國版“搞笑諾貝爾獎”——菠蘿科學獎。
既嚴謹又不乏幽默,“菠蘿科學獎”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就連搞笑諾貝爾獎的創始人馬克·亞伯拉罕斯也專門發來郵件表示鼓勵。
愛科學愛搞笑的你們,對“菠蘿科學獎”了解多少呢?那些讓人忍俊不禁的獲獎項目,你們又知道多少?
“菠蘿科學獎”小檔案
國際上有搞笑諾貝爾獎,中國也有令人捧腹的科學獎——“菠蘿科學獎”。
“菠蘿科學獎”由浙江省科技館與科技媒體果殼網合力打造,目的在于展現科學好笑而嚴肅的一面,與更多人分享有趣的科學技術。
它模仿搞笑諾貝爾獎的方式,從來自于正規學術期刊的科研作品中選取幽默感強的作品評獎,設立物理、化學、醫學生物、數學、心理學等基礎獎項,以及“發明獎”等專項獎和“菠蘿U獎”等特殊獎項。
它的獎項都是頒給有正兒八經研究項目的人,與其他科學獎不同的是,如果研究項目不好玩,那絕對上不了領獎臺。
而且,不像搞笑諾貝爾獎那樣,獎項多少帶點自嘲的意味,“菠蘿科學獎”更注重獲獎項目的科學性和趣味性,以“向好奇心致敬”為口號,喚起人們對科學的好奇心和熱情,通過獎勵富有想象力的科學研究成果,讓科學越來越有趣。
“菠蘿科學獎”每年4月份頒獎,首屆頒獎典禮于2012年在杭州舉行。
另類大獎,為好奇喝彩
“菠蘿科學獎”為好奇而生,讓每個人都為自己的好奇心喝彩。不過,并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菠蘿科學獎”得主,也并不是所有有趣的研究都能獲獎。
“菠蘿科學獎”由誰評獎,為什么被稱為“菠蘿科學獎”,它的獎杯是怎樣的……這些你都知道嗎?
“菠蘿科學獎”是怎么誕生的?
A:“菠蘿科學獎”誕生,微博起了很大作用。
2011年10月,搞笑諾貝爾獎又一次迎來了揭榜的日子,果殼網CEO姬十三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在微博上發表了這樣的感慨:“我一直想做一個中國版的搞笑諾貝爾獎,有什么機構支持不?”
浙江省科技館館長李瑞宏看到了這條微博,便給姬十三發私信,說:“有點意思,有什么具體想法嗎?”
兩人相談甚歡,6個月后,首屆“菠蘿科學獎”頒獎活動在浙江省科技館舉行。
雖然“菠蘿科學獎”是受搞笑諾貝爾獎的啟發而設立的,但它沒有完全照搬搞笑諾貝爾獎的模式,雖然都是做幽默好玩的科學,但它更注重人們的好奇心和科學傳播的過程。
Q:為什么會選擇“菠蘿科學獎”這個名稱?
A:創始團隊里的人都愛吃菠蘿,他們就是在吃菠蘿時,想到了“菠蘿科學獎”這個名稱。
菠蘿又酸又甜,“菠蘿科學獎”中的獲獎項目既嚴肅又搞怪有趣,很像菠蘿給人的感覺,這個名字聽上去也很有意思。
“菠蘿科學獎”每年4月份頒獎,那時剛好是吃菠蘿的季節。
Q:“菠蘿科學獎”的評獎條件是什么,由誰評獎?
A:并不是所有的研究都能獲獎,“菠蘿科學獎”的評獎條件有兩個:一是必須是正規學術刊物上發表過的嚴肅的科學論文或實驗研究,二是必須好玩、有趣、通俗。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迅速被大眾關注并廣泛傳播。
評委有兩組:科學家評委和名人、媒體人等組成的星光評委。當然,獲獎者也要具備不一樣的特質——富有想象力、有趣、幽默,必須是一位可愛的科學家。
Q:頒獎典禮現場如何?
A:從2012年開始,“菠蘿科學獎”每年一度的頒獎典禮都在浙江省科技館大廳舉行。
諾貝爾獲獎者、科學家、明星、作家、藝術家、公務員、發明家和一些你想象不到的其他行業的人會聚集在這里,共同見證獎項的揭曉。
整場頒獎典禮通常都會很嚴肅地向獲獎者致以最高的敬意,但也不乏歡笑聲,偶爾也會無厘頭,比如在洗手間的小便池上,你會發現寫著“憋尿提高決策力”的貼紙。
Q:獲獎者是否覺得這是一項榮譽?
A:當然。
一千個人心中就有一千個“菠蘿”。
有人曾這樣描述對“菠蘿科學獎”的感想:“它向所有人證明,你已經做成了一件事情,同時也證明,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和你一樣充滿好奇,你們其實從不孤單。”
一些獲獎者在參加頒獎典禮后,甚至將這項榮譽寫進了個人簡歷。
Q:“菠蘿科學獎”的Logo有什么含義?
A:“菠蘿科學獎”的Logo是作家、設計師張發財的作品。它是一只頂著皇冠的菠蘿,主體是一個明亮斑斕的三階魔方。
我們可不能小看魔方上那54個小色塊哦,它能產生43252003274489856000種不同的排列組合。即便如此,它仍舊會被你的好奇心輕松打敗。
Q:“菠蘿科學獎”的獎杯是什么樣的?
A:“菠蘿科學獎”的獎杯雖沒有固定的樣式,但每屆的獎杯一定會滿足你的好奇心。
去年的獎杯造型很怪異,有人形容像榔頭,也有人調侃道:“可不可以拿來砸核桃?”
今年的獎杯像極了抽象化的人,伸展的下肢支撐著上肢,頭顱部分抽象為一只睜大的眼睛,他向遠處觀望著,像是在向好奇心致敬。
“菠蘿”party,四大趣看點
科學不一定是高深乏味的,它也可以很有趣。“菠蘿科學獎”就是一場趣味科學大盛會,不僅好玩,而且我們從中還能學到很多實用的科學知識。
“菠蘿”party已經開始了,我們一起來看看它有哪些趣味環節吧。
在科學集市上,科學怪咖出沒,各種趣味發明爭相斗創意,連趣味實驗都忍不住來湊個熱鬧。
你看,一臺3D打印機正在現場演示制作小機器人模型。打印機首先用高溫把塑料熔化為液態,然后從噴嘴中噴出,按照電腦中的模型一層層地堆疊,25分鐘左右,一個立體的小機器人就呈現在了大家眼前。
如果覺得光看不過癮,你也可以自己設計一個模型讓3D打印機現場制作。
集市上不但有好玩的,還有好吃的。在牛奶、奶油和咖啡粉的混合物中倒入液氮,將其攪拌后制成的冰淇淋讓不少參觀者贊嘆不已。
另外,還有很多新奇的科技產品令人稱奇。比如一些用紙折出的動漫形象,在兩個小時內用700個魔方拼出的愛因斯坦頭像,用雙氧水分解洗潔精制作的大象牙膏……
沒有買不到,只有想不到,你要是看中了某個產品,也可以買回家。
今年的科學論壇請來了“科學大咖”阿龍·切哈諾沃教授。阿龍·切哈諾沃教授何許人也?
他是200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關注蛋白質之死,發現由一種存在于大多數真核細胞中的小蛋白——泛素控制的蛋白質降解不僅能夠清除錯誤蛋白質,而且對細胞生長周期、DNA 復制以及染色體結構都有重要的調控作用。
與大咖面對面,現場提問諾貝爾獎得主,對于科學愛好者來說,難道不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嗎?
科學與娛樂碰撞,別有一番情趣,科學嗨起來,好奇的音符響起了,你聽到了嗎?
樂隊演唱《Moves Like Jagger》和《we are young》,為狂歡之夜拉開序幕,之后是穿插在頒獎活動中的各種有趣的表演節目和演奏:科學相聲讓人捧腹大笑,007中的“Q博士”神奇出現,演員現場為科學版《泰坦尼克號》配音,你看,Rose和Jack在太空中飛起來了;科學版《十年》更是唱出了科學家們的堅持、認真和付出。
有趣的是,很多科學家都與音樂有緣:愛因斯坦是個著名的小提琴手,物理化學家奧斯特瓦爾德是出色的鋼琴演奏者,物理學家開耳芬是樂隊的軍號手,地質學家李四光寫下了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支小提琴曲……
還記得去年“菠蘿Me獎”的獲獎項目嗎?萌倒眾生的“浙大飲水機娘”竟然是一臺飲水機,它每天會通過新浪微博自動發布水開和加熱的狀態。而心理學獎的獲獎項目則是“數錢可以減輕疼痛”。
去年的頒獎嘉賓都是“各方神圣”,其中包括浙江大學時任校長楊衛、200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巴里·馬歇爾、著名相聲演員于謙、中央電視臺著名主持人路一鳴等。
今年,王凱擔任主持人,201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達尼埃爾·謝赫特曼親臨現場頒獎,不僅與觀眾互動,還接受了時報牛通社小記者的采訪呢。
獲獎項目,搞怪又好玩
融合科技與搞怪的元素,“菠蘿科學獎”的獲獎項目令人忍俊不禁。
相比美國人,中國人更怕老板;教授徒手劈磚;鼻涕收集器……今年“菠蘿科學獎”的獲獎項目還真是與眾不同呢。
一般情況下,自己識別自己的臉速度最快,即在快速播放各類人(包含自己)的隨機左側照或右側照時,自己對自己面孔的反應速度最快。
不過,北京大學心理學系教授韓世輝和研究生馬燚娜通過研究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中國人識別老板的臉最快。
在一次實驗中,他們不小心將實驗對象導師的臉部照放入了照片中,結果實驗對象反而對自己導師面孔的反應時間更短。于是,他們進行了第二次實驗,研究證實了之前的結果,即當導師面孔出現后,實驗對象辨別自己面孔的速度放慢了。
這引起了美國心理學家的興趣,他們做了同樣的研究,卻發現,這個問題在美國人身上并不存在。因此這一心理學研究也表明了中國人更怕老板。
將磚放在桌子一頭,左手摁住,將磚頭的一半懸空,右手作刀,猛地向下一切,磚頭應聲斷裂……在武俠小說里出現的情節,真實地在四川大學科學工程實踐課上發生了。魏驍勇教授一劈成名,自稱“磚家”,“菠蘿ME獎”非他莫屬!
其實,為了在課堂上表演,他私底下做了不少試驗,并且總結了劈磚的技巧以及這些技巧包含的物理知識。
他說:“磚頭要懸空,這樣力才不至于被桌面分散;磚頭懸空部分更多時,磚頭與桌面的邊緣會形成一個省力杠桿;同時,劈磚的動作要快。”
盡管劈磚中包含的科學原理很簡單,一個是沖量定理,一個是杠桿原理,但魏驍勇不是每次劈磚都能成功,因為這還得看運氣——最好碰上一塊質量不好的磚頭。
劈磚有風險,我們平時可不能隨便模仿哦。
感冒了,鼻涕這家伙老是調皮地跑出鼻腔,真討厭。為了避免在擤鼻涕時把鼻子弄得紅紅的,甚至弄破皮膚,趙尹龍想到了設計一款收集鼻涕的裝置。
有一天,他看到媽媽的同事拿著吸奶器,由此受到啟發,將吸奶器稍加改造,設計出了鼻涕收集器。
吸奶器有一個負壓裝置,這是出于對嬰兒的食品安全問題考慮,母乳進入瓶子的整個過程都不會跟外界有任何接觸,剛好鼻涕這玩意兒也不需要和外界接觸。
至于如何適應不同鼻孔形狀和孔徑這一問題,則可以借鑒耳塞的設計,一副耳塞配有幾個膠套,以適應不同人的耳朵。
鼻涕收集器是否可以實現工業化生產?趙尹龍開玩笑說:“有興趣的廠商可以嘗試生產,不僅工藝簡單,而且市場受眾還挺廣。”
在空氣質量日益變差的今天,有了鼻涕收集器,呼吸會更順暢。下次感冒的時候,收集滿滿的一瓶鼻涕送給你愛的人,也不錯哦。
《三體》是劉慈欣創作的科幻小說。它不但告訴我們外星人究竟都到哪去了,也重申了霍金爺爺的建議:不要隨便和外星人打招呼,不然后果很嚴重。
《三體》三部曲,又名《地球往事三部曲》。在書中,人類在探索地外文明的過程中意識到,文明的接觸是一場殘酷的生存競爭。
離地球4光年外,“三體文明”正在三顆太陽的不規則運動下苦苦掙扎。他們接收到地球發來的信息,在運用超技術鎖死地球人的基礎科學后,組建龐大的宇宙艦隊殺氣騰騰向地球進發,人類的末日悄然來臨。
面對前所未有的危機,經歷過無數磨難的地球人組建起同樣龐大的太空艦隊,同時利用三體人思維透明的致命缺陷,制訂了神秘莫測的“面壁計劃”,精選出4位“面壁者”,秘密展開對三體人的反擊,最終建立黑暗森林威懾體系。
2001年6月,韓德民、束家寬、尚啟亮、鄭邦友、蔣文華和于道平捕獲了一頭雌性江豚(也就是后來的小雌),并把它放到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飼養。
2006年9月,科研人員發現小雌懷孕了。于是,6個大男人開始不間斷的“監護”,每天記錄小雌在白天的各種活動——花了多久時間覓食、花了多久時間玩耍、花了多久時間閑逛,直到小雌產下小生命。
在這十一個月里,6位研究人員三百天如一日地拿望遠鏡觀察小雌,一共積累了968小時的記錄,獲得的數據填補了國內空白,變得比雌性更懂雌性,這種精神真可貴!
科學應該是一板一眼還是有趣好玩?2013年科學大“菠蘿”已經滾動起來了,原來科學也這么幽默、這么可愛。
發現有趣的研究,發現可貴的你,I菠蘿U。讓我們一起期待明年更精彩的“菠蘿科學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