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曉
你喜歡吃臭豆腐嗎?
臭豆腐其貌不揚,聞起來雖臭,但吃起來很香,一經品嘗,令人欲罷不能。
不管你走到哪個城市的風味小吃街,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就連醬菜園中,也少不了它。而且,老人常吃臭豆腐,可以增加食欲,甚至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
又臭又香的臭豆腐,你知道它是怎么發明出來的嗎?
這還得從它的前身豆腐說起。豆腐是以黃豆為主料制成的營養豐富、軟嫩可口的素食品,源于我國漢代。
那時,漢高祖劉邦之孫劉安是淮南王,有抱負也有野心。他招攬了很多方技之士和尋仙覓藥的術士,教授長生不老之術。
其中一位術士從黃豆的營養價值考慮,將黃豆放在石碾上碾碎,用水浸濾去渣后,將鹽鹵汁倒入豆漿中,制成了一種軟嫩可口、營養豐富的塊狀東西。
劉安吃后大加贊賞,認為這是只有神仙才能吃到的好東西,是最有效的長生不老藥,并將其取名為“豆腐”。
豆腐的制作方法在民間傳開后,很受老百姓喜歡,賣豆腐的人因此也很多。
清朝康熙八年,安徽仙源縣舉子王致和赴京考試落第,閑居在會館中,想返回故里,但因交通不便,身上沒有盤纏,想留在京城繼續念書準備再次應試,可距離考試的時間還很久,無奈,只好在京城暫謀生計。
王家原以做豆腐糊口,王致和也懂得這一手藝,于是便在會館附近租了幾間房,購置了一些簡單用具,每天做一些豆腐,沿街叫賣。
一天,豆腐做得過多,賣不出去,他怕豆腐變餿,便在所有豆腐上撒了一些鹽,然后將它們放置在后堂陰涼處。
幾天后,店坊內飄出一股異樣的氣味,王致和這才想起后堂的豆腐,趕快跑到后堂去看,原本白色的豆腐全變成了青色,還長滿了霉。
他覺得很可惜,又舍不得丟,就拿一小塊嘗嘗,竟發現其味道奇特,臭味中蘊藏著一股濃郁的香氣,雖非美味佳肴,卻也耐人尋味。
王致和頓時喜出望外,把變成青色的豆腐全切成小塊,拿到店外擺攤叫賣,并在攤頭掛上幌子,上書“臭中有奇香的青方”。
人們出于好奇,紛紛購買品嘗,嘗后覺得味美無比,于是互相轉告,王致和的“青方”因此很快賣光了。
受這次偶然事件的啟發,王致和從此專門生產并經營“青方”。因為生意興隆,京城的效法者很多,并很快傳到外省市。人們根據它的特殊氣味,稱之為“臭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