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瑤


沸沸揚揚的復旦投毒案塵埃未定,19年前的清華鉈中毒案又被人提起,再次引發公眾討論。1994年,清華大學女生朱令在校期間發生鉈中毒事件,由于醫治不及時而造成終生損傷,公安機關曾鎖定其室友孫維為嫌疑人,但后因證據不足而結束調查。朱令家屬與關注此案的公眾一道呼吁公開或重啟案件調查。有人認為,結束調查的原因是孫維家庭憑借權力進行了干涉,應該以輿論向公安機關施壓;也有人認為,公眾不應該以輿論壓力給個人定罪。一時間眾聲喧嘩,兩方都強烈要求著“正義”。為何公眾患上了這樣的“正義饑渴癥”?又有誰能治愈?是司法,媒體,白宮,還是公民自己?
新聞敘事與共同經驗
我們應該意識到,論手段之殘忍、結局之悲慘,有太多的刑事案件比朱令案更令人咋舌;論被忽略的程度、被掩蓋的時長,朱令家屬的呼聲更是眾多沉默聲音的冰山一角。為何公眾獨獨在朱令案上群情洶涌,久久不能平靜?
毫無疑問,媒體是最重要的推手。媒體(包括在公共領域很活躍的自媒體)之所以連篇累牘地報道此事,除去媒體人自身秉持的正義感等個人原因,更多的是因為此案在新聞敘事中是絕好的素材。
有一種觀點認為,在敘事層面,新聞是再現的真實,它講述的是一個又一個具有戲劇性的故事,通常是為了取悅受眾而作。新聞由有意義的符號建構而成,運用講故事的規則和符號在故事結尾追求道德意義,并在這一過程中,喚起公眾的共同經驗。在朱令案的新聞敘事中,符號意味最明顯的有:A朱令——美麗的受害人;B貝志誠——年輕的英雄;C孫維——有權勢的壞人;D公安機關、清華大學與協和醫院——腐朽的機構;E互聯網——有力的武器。其中,AB之間完成了“英雄救美”的敘事,CD之間完成了“沆瀣一氣”的敘事,AC之間完成了“陰謀毒害”的敘事,BD之間完成了“挑戰權威”的敘事。而E,互聯網,不就代表著網民們最推崇的精神——自由、平等、公開嗎?這四種敘事之所以挑起公眾的情緒,既是因為其戲劇性令人津津樂道,更是因為這些是公眾在媒體上每天都看到的新聞敘事。
當今中國,不乏有“沆瀣一氣”“陰謀毒害”的現實戲碼,而又因為司法渠道的不通暢,令公眾極度渴望“英雄救美”和“挑戰權威”來重建秩序。某些極端情況下,互聯網是有司法訴求的公眾唯一能夠用來捍衛權利的工具。這些符號在朱令案中拼接組合,產生了獨一無二的戲劇張力,同時也喚起了公眾關于現實環境的共同經驗。正如美國媒介學者Roeh所言:“歷史與新聞中的真實故事均屬于‘渴望性故事(stories of desire),顯露著意識形態、價值觀與失落感”。中國公眾在要求公開/重審朱令案的過程之中所表現出的渴望和失落,是不言而喻的。
媒體審判與司法獨立
正因為媒體的新聞敘事能夠喚起公眾的共同經驗,合成統一的公共意見來影響社會事務,尤其是政府決策與司法判決等,在西方三權分立的政體之下,媒體又被稱為“第四權力”。為維護公眾的知情權、行使法定的監督權,不斷地拷問各類公共機構的媒體,是一個穩定社會所不可或缺的。公眾通過媒體看到朱令案中公安機關、清華大學與協和醫院的處理行為的不合規范之處,有意無意地認為這是權勢在背后施壓的結果,于是將矛頭指向曾經有嫌疑的孫維。有批評者認為,這是“媒體審判”,既然司法機構已經做出了結論,媒體就不應再用輿論壓力來改變這個結論,否則,不僅侵犯了某個公民的人權,還破壞了司法的獨立性。
“媒體審判”的說法起源于美國。1965年,美國法院推翻了一起指控詐騙案的判決,其理由是,庭審過程中拍攝的電視錄像,對被告做了含有偏見的宣傳,損害了他在訴訟中應當享有的權利。此后,人們就把這種凌駕于司法之上、干預和影響司法的新聞報道,稱為“媒體審判”(trial by mass media)。然而,朱令案中,公安機關在調查階段就以證據不足為由結案,并未進入法院審理階段,司法判決更無從談起,媒體在19年后的報道也沒有產生改變案件結論的效果,不能稱為“媒體審判”,即使是含有偏見,也屬于言論自由范疇。
公安機關維持原有結論,媒體無法滿足公眾對“正義”的需求,于是,為了實現某種“結果正義”,即令被公眾認為(而不是司法判定)的罪犯受到懲罰,一些人開始尋求其他途徑,其中最為轟動的是前往美國白宮設置的請愿網站申請調查孫維。這一過程被形容為具有中國特色的“去白宮上訪”。然而,美國無論從文化上還是從司法上,都更講求“程序正義”,即使十萬人甚至更多人請愿要調查某個公民,白宮也不可能因此干涉司法,不經司法程序就動輒調查、處罰個人??磥?,美國也無法治愈某些人的“正義饑渴癥”了。
我們需要警惕和批評的是,患上“正義饑渴癥”的公眾肆無忌憚地對孫維進行指責和謾罵,極個別人還對其私生活進行干擾?!罢x饑渴癥”并不是自生的,是因不健康的現實環境而起,公眾對公開/重審案件的吁求正是出于對目前司法現狀的焦慮和擔憂,這種情緒通過媒體有意為之的新聞敘事,傳染給了更多的人。因此,只有司法獨立、信息公開和理性討論,才不致全社會都陷入輿論狂潮,走向正義的反面,而忘記最初的出發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