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俏云


“我是她的粉絲,上個世紀90年代時我非常喜歡她,當時認識她不是為了給她做經紀人。很巧家里有親戚跟她認識,就一起喝個茶,坐著聊天,慢慢見了一兩次以后就比較投緣,成好朋友了。”2013年5月9日,午后的昆侖飯店,蔡心為本刊記者講述了她結識趙雅芝的故事。
蔡心,現在是北京星澤國際影視文化有限公司總裁,北京電影學院管理系文化經紀人班專職教授,是將港臺藝人簽約內地發展的開創者,內地第一位登上哈佛大學講壇的著名演藝經紀人。旗下擁有趙雅芝、王剛、劉樺、吳越、那威、元華、方中信、高亞麟、馬浚偉、愛戴等一眾簽約藝人。
光環之下,她一身玄色,言辭舉止中透著一股樸拙之風。這個下午,她談自己從廣告到經紀人再到管理經紀人的二十年,談風云變幻的娛樂圈,談我們所不熟知的藝人經紀模式。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成功的經紀人往往是大牌身后的有力支持,比如陳家瑛之于王菲、陳奕迅,霍汶希之于謝霆鋒、容祖兒,王京花之于范冰冰、李冰冰,李小婉之于周迅、陳坤……更多時候,他們仿佛娛樂圈的操盤手,翻手為云覆手為雨,憑借自己在娛樂圈打拼多年的人脈資源以及溝通之道,將名不見經傳的演藝新人推舉為大牌藝人。
合作多年,蔡心和趙雅芝堪稱娛樂圈中經紀人與藝人關系的典范。然而,不是所有人都像趙雅芝那么幸運,經紀公司與藝人之間更像一場博弈,“利益”是永恒的推手。利益鏈條某一環出現問題,生變成必然。
當藝人躋身一線明星之列,給別人打工不如自己做老板,于是一大批藝人脫離經紀公司,比如范冰冰,與華誼約滿之后,成立自己的工作室,聘請人脈關系了得的臺灣資深制作人穆曉光擔任其經紀人,出品由她主演的電視劇《胭脂雪》,竟然賺得盆滿缽滿。
還有一種關系能夠化解利益矛盾,那就是親人。所以內地娛樂圈出現了趙薇和嫂子陳蓉、那英和姐姐那辛、李冰冰和妹妹李雪這些親戚組合。不過,親人雖然貼心,但畢竟是職業經紀人對藝人的發展策劃、危機公關更有掌控力。當年章子怡與成龍鬧出緋聞,章的經紀人,即家哥哥章子男,他竟然對媒體信口開河:“成龍還要靠咱們家子怡炒作呢!”現在,走國際路線的章子怡就炒掉了哥哥,聘請經驗豐富的新加坡人紀靈靈擔任其經紀人。
“我們常說藝人都是‘飛鴿牌的。作為一個經紀公司,最頭疼的是用心做的藝人突然走了,簽約五年,一年兩年內火了,藝人就想盡一切辦法談條件解約,甚至包括華誼這樣的大公司,合約精神在娛樂圈內顯得特別薄弱。”蔡心如是說。
蔡心1994年入行,在文化經紀領域摸爬滾打近二十年,大至公司管理運營,小到為藝人安排一輛車,對于每個細節,她都會關注到位。在她眼中,藝人與經紀人之間的關系,最好莫過于企業式和朋友式,“有契約精神的約束,才能達到最理想的狀態。純企業的會太冷酷無情,而純朋友的又會有一些利益糾纏在里面,所以此時君子協議就會很可行。”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經紀人和藝人的關系更像是水和舟。一個優秀的經紀人懂得如何讓藝人的路越走越寬,懂得維護藝人的尊嚴,更懂得約束自己的行為不給藝人的形象“抹黑”;而一個不負責任的經紀人,則可能因為自己言行的不慎,給外界造成“這個藝人難以服侍”的誤會,甚至讓藝人長時間處于負面新聞的漩渦中,難以翻身。
艱難摸索,局限猶存
在國外,明星經紀人這一職業已有百年歷史,形成較成熟的行業規范。近年來CAA等經紀公司更是加快“入侵”國內的步伐,不少中國演員和導演,如李連杰、趙薇、吳宇森、寧浩、陸川等均成為他們的簽約藝人。而我國,明星經紀人只出現十多年,經紀人制度還在初步探索,目前內地正規的經紀公司總數不過百家,水平良莠不齊。除了蔡心、王京花、紀靈靈等為數不多的、叫得出名兒的經紀人外,大多經紀人都是“速成班”里出來的,對所跟的明星沒有明確定位,一切都只能摸著石頭過河,藝人也無意中成了試驗品。
“好的經紀人應該從人品素質來說,忠誠的,讓人可信的,不貪。拿他該拿的,不拿不該拿的。有些經紀人還從客戶那兒拿回扣,在外面接私活,這是我很反感的。”蔡心認為經紀人門檻雖低,但要從道德品質和專業素養等方面修煉完善自己卻是不易的。
國內經紀公司的簽約新人的年限為五年到十年,目前業內最流行的是八年為期。例如謝霆鋒,他和英皇的合約就從四年延長至十年,傳聞被李澤楷半億“贖身”的梁洛施和英皇的合約長達15年之久。與合約期限直接掛鉤的是違約金,這是合約執行法律效力將藝人捆綁住的唯一手段。兩方的合作壽命往往與各自的利益密切相關,為了避免出現藝人一紅就走人的狀況,經紀公司會一開始就在合約中提出高昂的違約金。合約期限越長的,違約金額越令人咋舌。
與國內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掌控美國90%大牌影星的CAA藝人經紀公司,不論新人抑或大牌,都只拿10%的傭金,所有藝人一視同仁,為其藝人提供多方面的平臺。日本的經紀公司享受高分成,與藝人七三分成,這個比例相對比較穩定,但是在中國這一比例隨時在變更,經紀公司往往以大欺小,而藝人在“翅膀變硬”之后也會得隴望蜀,提出種種條件或自立山頭。
“在中國,合約精神顯得特別薄弱,這是內地經紀行業未來發展的一個大問題。在美國日本沒有這種現象,沒到期不會走,也不會談其他條件,如果合作愉快,還會再續約。”蔡心談道。因此在歐美、日韓,甚至是港臺等相對成熟的演藝市場當中,藝人與經紀公司大多數都能形成一個和諧共生的環境,盡管爭議、糾紛也時常發生,但是最終往往都能取得相對圓滿的解決,不至于嚴重傷害到經紀公司與藝人雙方面的利益。
張國榮自小和家人疏離,他初入娛樂圈不久,就遇到了大他幾歲的陳淑芬。此后的20年,陳淑芬既是陪伴他風風雨雨的經紀人,又是朋友、家人,直到2003年4月1日,她在現場目睹了他的死亡。張國榮至今仍是這個曾帶出梅艷芳、張學友等一連串香港明星的“金牌經紀人”的隱痛。“為別人創造利益才能為自己創造利益,這是肯定的。”蔡心深諳此道。在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娛樂圈,一切歸根結底,唯有“名利”二字。能如張國榮和陳淑芬者,實屬少見,但是合理制度的存在,以及事事都站在對方的角度設身處地,確實是不二法門。
本欄目責任編輯: 張毅(zhangyisur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