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丫

沒買到熱門票券?怨恨倒霉催的網(wǎng)絡(luò)售票系統(tǒng)。甚至讓你開始懷念從前裹著大棉衣在風中排隊的日子……
從來也沒人真拿“黃牛”當回事兒,不過上個月牛哥們可為自己賺足了眼球。前不久Dr Feelgood的吉他手Wilko Johnson被診斷為胰腺癌末期,而他最終巡演的票價定價為每張20英磅,可出票后幾秒就在二手網(wǎng)站上被炒到原價的10倍。Johnson的經(jīng)紀人Nigel Kerr抗議道:“只要一天政府不把倒票列為違法行為,這種情況就會一直持續(xù)下去。”
拿將死之人作為賣點雖讓人很尷尬,但還說不上難理解。我的有些朋友都已放棄去搶賣座演唱會門票了。他們每次看到的都只有不合理的附加費、到點就崩潰的服務(wù)器和60秒后就跳出的“售罄”字眼。但他們要是知道這些門票馬上就會出現(xiàn)在諸如Seawave、Viagogo和eBay的StubHub此類網(wǎng)站上的話,肯定能氣得吐血。
二手票或“黃牛票”在過去10年中發(fā)展迅猛。盡管都吹噓說是“粉絲對粉絲”轉(zhuǎn)讓,其實本質(zhì)卻是強盜天堂。這些“粉絲”到底什么來頭?他們非常有組織有紀律地在早上9點就開始排隊買票,卻根本不屑去看一眼“預購”,正是這些票轉(zhuǎn)身就加價10倍被叫賣。StubHub的CEO Chris Tsakalakis估計,英國每年的二手票市場價值高達5億美元—那得有多少的倒霉鬼啊。
多方調(diào)查顯示,有10%到20%的人搶熱門場次的票就是為了轉(zhuǎn)售。去年,Channel 4的Dispatches節(jié)目組就發(fā)現(xiàn),在Viagogo上轉(zhuǎn)票的票源主要是自行刷票或主辦方贈票,但最讓人郁悶的是,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是對演唱會本身沒興趣、一切朝錢看的投機分子。
20年前“黃牛”拼的是體力和毅力,看起來狡猾但也坦率,他們沖會場外的人嚷嚷:“要票嗎?票多嗎?”然而,互聯(lián)網(wǎng)則不同,雖然開辟了網(wǎng)店這種新的交易模式,但在某些人眼里每張票都是一次投資機會。
如果有人質(zhì)疑,他們會說:“這又不犯法。”也確實如此,法律只禁止了足球票的倒賣。雖然最近有媒體曝光英國工會議員Sharon Hodgson有10%的私人收入來自于門票倒賣。但這是扭曲市場、是對歌迷的無恥敲詐嗎?要我說,那必須是。雖然你可以告訴自己,你并不是個真正的“職業(yè)票販子”,讓自己沒有心理負擔。但也足夠讓別人對那幫“吆喝派”徒增好感—好歹人家還出了個門呢。
因此,在目前法律漏洞下,還有什么可做的?根據(jù)經(jīng)驗,方法還是不少的。比如可以通過同時核對身份信息和照片,像Glastonbury一直做的那樣,把照片印在門票上,來防止二次交易,或者把門票直接發(fā)送至手機,或者就像喜劇演員Louis CK那樣,一經(jīng)發(fā)現(xiàn)掛在二手網(wǎng)站上的門票,一概取消。同時,可以像The Ticket Trust那樣通過認證來讓某些確實沒法兒看演出的人把自己的票轉(zhuǎn)掉,然后樂隊們也可以組織求票賣票活動。LCD Soundsystem 2011年在紐約開唱時,被“黃牛”的陣仗震撼到了,他們決定“以眼還眼”,通過大量加場來沖擊“黃牛市場”。
對我們來講,我們無法控制門票供應,但我們可以影響需求。如果我買不到(和你們想的不一樣,音樂評論員可沒有免費票拿),我會去The Ticket Trust或者Scarlet Mist上碰碰運氣。如果還找不到,就讓他隨風去吧。當然,想到今年可能會錯過Beyonce或者Fleetwood Mac的演出,我會抓狂,但相比之下,我更恨那群票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