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青



盤口壺是東漢至唐代流行的一種陶瓷器,因口形似盤而得名的一種壺式。其造型為盤形口,長頸或短頸,球腹,平底。各個時代器形的具體特征非常明顯,頗有時代特點。通過對各個時期的盤口壺的分析,可以發現各個時代的盤口壺與同時代的審美標準相一致。本文通過對江山市博物館藏的漢代到唐代典型盤口壺的鑒賞,分析探究盤口壺器形的演變歷史。
江山市地處浙閩贛三省交界,是浙江省西南門戶,東毗遂昌,南鄰福建浦城,西接江西玉山、廣豐,北連衢州市常山、衢江、柯城。春秋時地屬姑蔑,后屬越國,戰國后期歸楚國,秦統一中國后,建立郡縣制,屬會稽郡,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屬東陽郡新安(信安)縣,隋改東陽郡為婺州。江山市所出土盤口壺造型同樣也很有時代特征,兼具地方窯特點。
盤口壺制作工藝較為考究,器腹和盤口一般分別輪制而成,而后整體進行粘接、修整。制作工藝和鑲嵌工藝細致,一般接縫處不易察覺。燒制溫度較高。
一、漢代盤口壺
漢代盤口壺口常呈喇叭形,頸較為粗長,頸和口渾然一體,腹圓。整體器形周正大方,線條流暢,體現漢代崇尚端莊、欣碩、曲線之審美情趣。
東漢葉脈紋雙系盤口壺(圖1),口徑12厘米、底徑11.4厘米、腹徑21厘米、高27.2厘米。喇叭口,粗直頸,斜溜肩,鼓腹,平底內凹。頸與肩相接處飾一組水波紋,頸部水波紋上飾一道凹弦紋。肩部和上腹部各飾兩組雙道的凹弦紋,兩組弦紋內置有兩個對稱的橋型豎系,系面模印葉脈紋。施青黃色釉,器物朝上部分有釉,釉面不光潔,有聚釉,露胎處色呈紫褐色。長興七女墩墓葬有出土同類器物,《婺州窯韻》一書中有收錄此種壺,系婺州窯產品。
東漢細網紋盤口壺(圖2),口徑13厘米、底徑11厘米、腹徑22.4厘米、高28厘米。盤口外敞,粗束頸,溜肩,球腹,平底內凹。盤口置于頸口外沿內,肩設雙豎系,系根上下肩部飾二周弦紋,弦紋間及下飾滿細密網紋。造型古樸和諧,紋飾布局細膩,描繪筆調豪放流暢,寫意感極強,反映出當時樸實端莊的自然藝術風格。施黃褐色釉,脫釉嚴重。胎堅硬,呈淡紫灰色。江山市豐足出土。
二、西晉時期的盤口壺
西晉時期的盤口壺盤口淺,頸短,碩腹,部分壺的肩部印網帶紋一周,平底,底徑與口徑略等。西晉時期所制青瓷裝飾精致繁復,用刻劃、堆塑等裝飾手法,后期出現褐色加彩的裝飾手法,器物仍以日用品和隨葬用品為主。除了盤口壺外,又出現了扁壺、雞壺等新產品,但盤口壺仍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替代的生活用品。
西晉青瓷盤口壺(圖3),口徑11.2厘米、底徑9.5厘米、腹徑19厘米、高19.2厘米。淺盤口,短束頸,圓肩,鼓腹,平底內凹。口沿外飾兩周凹弦紋。肩部附兩對稱豎系,系上刻蕉葉紋,系根飾三周紋飾,上下兩周均為圓圈內太陽紋,間為斜網格紋,兩系中間貼有對稱的兩相似鳳凰紋飾。內盤口施釉,外施釉近底,脫釉。露胎處呈磚紅色。江山市上余聯珠出土。
西晉青瓷盤口壺(圖4),高25厘米、口徑15厘米、底徑11.5厘米。現收藏于衢州博物館。淺盤口,粗頸,鼓腹,小平底,雙復系。肩部飾凹弦紋和斜方格紋。施青灰色釉至下腹近底處。
三、東晉時期的盤口壺
東晉時期的盤口壺盤口加高,頸部加長,頸腹較西晉時稍高,無紋飾,底平。有的盤口沿或周身飾有褐色斑點,瓷器口沿上飾褐色斑點從西晉后期開始,東晉大為盛行。器物以日用品為主,胎、釉分為兩種:一種胎質致密,胎呈灰色,施青釉;另一種胎質粗松,呈土黃色,外施青黃釉或黃釉。
東晉青瓷盤口壺(圖5),口徑15.4厘米、底徑10.2厘米、腹圍56厘米、高29.2厘米。盤口外撇,長束頸,圓肩圓腹,腹下斜收,平底略內凹。肩兩側分別飾有雙豎系。盤口內施釉外施釉近底,釉色青黃,釉薄,有脫釉。露胎處呈紫褐色。江山和睦烏里山晉墓出土,同墓出土的還有東晉雙頭天雞壺(見圖6)。
東晉褐色點彩盤口壺(圖7),高22.2厘米、口徑12.4厘米、底徑10.4厘米。上海博物館藏。盤口、長頸、長圓形腹。通體施青釉,釉色青中泛黃,釉面有細小開片,肩部四面均飾對稱的半圓形雙系。腹部刻劃纖細的蓮花瓣紋。口沿內外、八系及上腹部局部均飾褐色點彩。青釉加彩在三國時期瓷器上即已出現,1983年南京雨花臺長崗村出土的一件青釉釉下彩壺是一件極具典型性的作品。在西晉晚期至東晉時期,青瓷上較多出現一氧化鐵為呈色劑的釉下褐彩,許多作品僅作稍加點綴,但此壺口部、八系上均加彩飾,是一件有特色的東晉青瓷加彩器。此類作品,傳世及出土較少。
四、南朝時期的盤口壺
南朝時期的盤口又比東晉為高,壺大體變得瘦長,頸部增高,往往有弦紋。有的肩部刻劃蓮花瓣紋,底平。蓮花俗稱“佛花”,蓮瓣紋是佛教文化影響下流行的紋飾。南北朝時期,因佛教文化盛行,瓷器上常用蓮瓣紋做裝飾。隋初瓷器裝飾也受此風影響。江山妙里圳隋大業三年墓中出土有肩部刻單線覆蓮紋的盤口壺。
南朝青釉盤口壺(圖8),口徑16厘米、底徑11.6厘米、腹徑24厘米、高36.8厘米。淺盤口,細長束頸,豐肩圓腹下漸收至底,平底略內凹。肩部刻劃兩組復線凹弦紋,兩組弦紋內對稱各置雙豎系。施青釉近底,釉色白亮光潔,因釉面開裂和析晶的情況,胎體結合不緊密的地方往往會產生白色結晶,呈現一絲絲或星星點點的奶白色,該盤口壺近底處胎釉結合處就有白色結晶物析出。江山和睦烏里山墓葬出土。
五、隋朝時期的盤口壺
隋朝時期的盤口壺較南北朝時期壺體更加瘦長,盤口高而微撇,頸常呈竹節狀,腹呈橢圓形,有四至六個條狀系。隋朝常以端麗、高大為美,在瓷器造型上也得到充分體現。
隋青釉雙耳盤口壺(圖9),口徑14.8厘米、底徑10.1厘米、腹徑16.8厘米、高36.5厘米。盤口外撇,短束頸,溜肩,弧腹,平底微內凹。肩上對稱飾兩系。盤口及外壁均施釉,外施釉近半,釉呈青黃色,釉面呈冰裂紋。江山妙里圳上年山隋大業三年墓出土。
隋青釉四系盤口壺(圖10),口徑12.9厘米、底徑12.6厘米、腹徑24厘米、高34厘米。深盤口,口沿外撇,短竹節型頸,溜肩,圓腹下斜收,近底外撇,餅足。肩部一周均勻貼有四橫系,盤口內施釉,外施半釉,釉色青黃光亮。胎呈灰色。江山四都黃山出土。
隋青釉六系盤口壺(圖11),口徑14厘米、底徑11.5厘米、腹徑23.6厘米、高42.5厘米。盤口較深,口沿外撇,竹節型頸較長,球腹,腹下向內弧收,餅足。肩部頸根處貼附六橫系。盤口內施釉,外施半釉。胎粗黃。江山上余黃陳崗出土。
六、唐朝時期的盤口壺
唐瓷造型總的傾向也按唐朝審美標準一一渾圓飽滿,不論大件器物還是小件器皿都不例外,往往小中見大,精巧而有氣魄。
唐青釉褐斑四系小盤口壺(圖12),口徑7.1厘米、底徑7.2厘米、腹徑12.4厘米、高18.1厘米。盤口外敞,短束頸,圓肩,球腹,下漸收,平底內凹。肩貼有四橫系。施青釉,盤口內施釉,外施半釉,釉面有細小開片,釉色不均,有蠟包狀,有流釉現象。肩腹部有十二團褐彩。胎質堅硬。江山上余黃陳崗出土。
唐褐釉盤口壺(圖13),口徑7.1厘米、底徑7.2厘米、腹徑12.4厘米、高18.1厘米。盤口較深,口沿外撇,短束頸,溜肩,鼓腹下斜收,餅足。頸根對稱置有對豎系,豎系為兩泥條捏合而成,肩部貼有兩對稱橫系,肩下有粗凸弦紋一周。內口沿施釉,外施釉近底,釉薄,呈青褐色,胎質呈泥黃色。何家山南塘1978年1月出土,同時出土的有唐藍彩青瓷碗。江山淤頭唐天寶三年墓也有出土類似器形(見圖14)。
七、結語
筆者認為盤口壺盤口的作用相當于現在的漏斗,是為了裝入東西方便,以免漏出壺外。另盤口也方便擱上碗或盤當蓋,可見古人的匠心獨運。
作為日常生活用器,盤口壺的制作規范,器形素雅大方,線條流暢,曲線優美。縱觀西晉至隋代盤口壺的演變規律與雞頭壺相似,都是由短到高,由肥胖到瘦長。西晉盤口壺矮胖粗大,后壺身和頸慢慢增高,至隋朝瘦長到極致。但漢代和唐代盤口壺都渾圓飽滿,體現雄大氣魄。從大漢到大唐,這期間國家的強大興衰,也在瓷器上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