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瑜
當前的“中國風”現象,比較典型地體現在流行音樂領域,主要是指在華語樂壇中涌現了一批帶有鮮明的中國元素、中國古典風格特點的作品。這些作品在借鑒、融合歐美流行音樂的各種元素、技法的基礎上,意圖通過吸收中國傳統音樂元素,表現出中國獨特的意境和情感,彰顯了強烈的身份標識,在目前多元化音樂風格共存的樂壇獨樹一幟。
回顧中國大陸流行音樂的整體歷程,對中國音樂風格特點的探索自流行音樂興起至今一直都存在。從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以黎錦暉為代表的都市流行音樂,可以看出,早期中國流行音樂在萌芽階段就已經開始和中國傳統民間音樂相結合。上世紀80年代,通俗歌曲創作經歷沉寂后復蘇,大陸遭遇以鄧麗君為代表的港臺音樂的沖擊,而后刮起以地方民歌風歌曲為代表的西北風、東北風、中原風,以及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崔健、黑豹、唐朝為代表的搖滾樂在中國掀起的本土化熱潮、紅極一時的校園民謠等。這些歌曲從創作本身來看,大多已具備“中國風”的特征。但真正明確提出“中國風”這個概念,明確以“中國風”為創作追求,實際是發生在90年代后期以周杰倫、王力宏、陶喆這樣一批偶像歌手為代表的流行樂壇中。其中以周杰倫和方文山搭檔推出的一系列作品最具個性化。從2003年《葉惠美》專輯中的《東風破》,到2005年《肖邦》中的《發如雪》,2006年《依然范特西》中的《菊花臺》、《千里之外》、《霍元甲》,周杰倫出版的每張專輯中,最少會有一首有明顯“中國風”的作品。這股風潮在他2007年創作的《青花瓷》中達到頂峰。隨后王力宏、陶喆、林俊杰、S·H·E等歌手推出一系列類似作品,“中國風”成為眾多國內歌手亮相國際舞臺的身份符號與標識。這其中除了是對流行音樂本土化有意識的探索之外,面對國際舞臺的多元文化背景,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如何在受眾中爭取到更多的身份認同感,商業策略的考慮顯然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
在專業音樂創作領域,“中國風”亦是貫徹始終。在管弦樂這種外來形式的創作中,我們的前輩作曲家始終重視外來形式與中國傳統音樂的融合,盡管各自選擇的途徑和方式不盡相同。從上世紀一二十年代蕭友梅、黃自為代表的創作萌芽期,到三四十年代的冼星海、賀綠汀、江文也、譚小麟、丁善德等創作的一系列作品,奠定了國內管弦樂創作發展初期尋求外來樂器“民族化”的創作思路;50年代至60年代初期馬思聰、李煥之、瞿維、羅忠镕、王西麟以及施詠康、辛滬光、何占豪、陳鋼、劉詩昆、施萬春等一批青年作曲家的崛起,國內管弦樂創作迎來了第一個高潮期;而后經歷文革短暫的沉寂,在1976—1981年,杜鳴心、朱踐耳、陳培勛、張千一等作曲家所創作的交響作品成為當代交響樂創作的開端。在他們的創作中,如何將中國傳統音樂與西方作曲技法和形式更好地結合,始終作為一個命題貫穿其中。上世紀80年代,受西方現代哲學影響,如同美術、文學、戲劇其他領域一樣,西方音樂在創作思維和音樂技術的更新發展中也呈現出多元開放的態勢。20世紀初出現的表現主義、新古典主義、新民族主義,到50年代后逐漸分崩瓦解,出現了如整體序列音樂、偶然音樂、簡約派音樂、電子音樂等多種先鋒音樂創作技法和流派。伴隨著80年代以來的改革開放,一批富有革新思想的作曲家如羅忠镕、朱踐耳、楊立青、王西麟、高為杰、金湘、趙曉生、譚盾、郭文景、瞿小松、陳其鋼、周龍、陳怡、何訓田等人,大膽借鑒世界現代音樂觀念,吸收現代音樂的創作技法,其中郭文景、譚盾、陳怡、瞿小松、葉小鋼、蘇聰等文革后成長起來的青年作曲家創作的一系列作品,鮮明地體現出作曲家在交響音樂創作領域的先鋒性探索,產生了一批當時稱為“新潮音樂”的作品。這些作品數量之多、形式之新、手法之多樣都是以往各時期難以比擬的,這也是新時期國內交響樂創作發生重大轉型的重要時期。早期的現代音樂創作主要以學習、運用西方現代作曲技法為主要目的,但由于當時現代音樂難以被認可,作曲家不約而同地在創作中借助民族化音調來提高作品的被認可程度,圍繞西方技術民族化或民族音調西方化的問題,每位作曲家都有不同的操作方式。之后,由于對西方各種文藝思潮進行了一場自上而下的反思,現代音樂的發展也進入了一個觀望時期。作曲家似乎在創作理念上突然失去了方向,音樂批評界出現了大量對現代音樂的質疑和否定,一時間專業作曲界陷入低谷。盡管如此,現代音樂創作并沒有終止,作曲家不再自我標榜為“新潮音樂”,音樂語言也不再極力追逐新潮,轉而追求表現民族文化神韻及個人的真實情感,但這些作品在創作手法上幾乎都受到了現代音樂的影響。90年代以來,隨著國內現代音樂越來越多地參與國際音樂活動,面對世界音樂潮流,作曲家開始有意識地思考自身音樂文化定位,在探索現代音樂觀念和新創作技法的同時,如何更好地與傳統音樂相結合,以便表達、尋找自我核心價值,成為現代音樂創作思考的重要問題。
縱觀“中國風”在不同音樂領域的狀況,其背后隱含著中西音樂觀念的問題,這當中涉及我們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以及中國現代音樂發展之路究竟應該走向何方的問題。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帶來的經濟崛起,東西方物質文明的差距急劇縮小,西方文化在世界中心的地位逐漸受到沖擊。一方面,上世紀80年代以來,以歐美為代表的文化價值觀遭遇質疑;另一方面,中國在反思和強調自身民族文化身份與文化主體性的同時,為尋求更廣泛意義上的西方認同,對傳統文化的重新發現和贊賞成為當下的價值選擇。中國作曲家的創作應具有中國自身的文化自覺性,以個體的獨立思考和個性化表達為出發點,追求中國文化本體與自我精神相契合的創作方向,這或許是每一位從事創作和研究的藝術家、學者都應該重視的問題。
(作者單位: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評論》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