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可喜
二戰后,日本實行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不僅使日本成為世界經濟大國,而且造就了龐大的中產階級,使日本社會長時期內保持相對穩定的狀態。
《國民收入倍增計劃》的出臺經過與要點
上世紀50年代,日本社會一直處于動蕩之中,特別是美國通過與日本結成“安保體系”而把日本重新武裝起來,作為東亞的“反共防波堤”。日本廣大民眾掀起了聲勢浩大的“反對日美安保條約”的斗爭,1960年達到高潮,迫使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取消訪日計劃、岸信介內閣辭職。
當時有學者提出,培育為數眾多的中產階層有助于社會的穩定,因為他們要改革,不要革命;要平和,不要暴力。因此,也有人把這個階級形容為“馴服的羔羊”。
政治家池田勇人的思想帶有民主色彩。1958年他就提出了“月薪倍增”主張。1960年7月取代岸信介出任內閣首相后,池田勇人便接受下村治的經濟發展理論,決定制定《國民收入倍增計劃》,以代替此前的長期經濟發展計劃。
日本社會由此從“政治季節”進入“經濟季節”。這個計劃使人們把注意力集中到經濟發展上來,對日本經濟和未來充滿希望。
《國民收入倍增計劃》在12月27日在內閣會議上獲得通過。其中說:“必須以迅速實現國民總產值倍增,通過增加就業達到完全就業,大幅度提高國民的生活水平為目的”,“特別要努力縮小存在于農業與非農業之間、大企業與中小企業之間以及地區之間、收入階層之間在生活上和收入上的差距,以期實現國民經濟和國民生活的均衡發展”。因此,在經濟政策上,該計劃把“推進農業現代化”、“中小企業的現代化”、“促進后進地區的開發”、“推進產業的合理布局和重新研究公共投資的地區分配”等作為重點。
這項計劃的經濟發展目標是,十年(1961—1970)間,國民總產值的年增長率達到8.8%,國民收入的年增加幅度達到7.8%,國民總產值從1960年的13.6萬億日元增加到1971年的26萬億日元。
這一計劃認為,實現上述目標的關鍵在于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強產品競爭力以擴大出口、增加外匯收入,因此,強調要實行強有力的振興出口措施與增加觀光、海運及貿易外收入的措施,即繼續推進“貿易立國”的經濟發展戰略。
《國民收入倍增計劃》期間工資提高得最快
受益于低匯率、低物價(工業原材料)、低油價等良好的國際經濟環境,加之日本國民的勤奮勞動、企業大力采用新技術,實際上,國民總產值只用了6年,人均實際國民收入只用了7年,就提前實現了這個“倍增計劃”。
到1970年,日本經濟的各項指標達到的水平如下:國民總產值為40.5812萬億日元(原定目標為26萬億日元),增加了2倍以上,年增長率為11.6%;國民收入為32.8516萬億日元(原定目標為21.3232萬億),年增長率為11.5%;人均國民收入為317678日元(原定目標208601日元),年增長率為10.4%;工礦業生產指數年增長率達到13.9%,農林業生產指數增年長率為2%;出口額達到202.5億美元(原定目標為93.2億),年增長率為16.8%(原定目標為10%)。
從1961年開始,到1973年第一次“石油沖擊”發生,日本經濟一直處于高速增長時期,被世界認為創造了“東洋奇跡”。在這個期間,工資提高得也最快。如大學畢業生的“初任工資”在1961年為15700日元,1967年為26200日元,1973年增加到57000日元,1973年與1957年相比,提高了將近4倍。
提高工資是二戰后日本的工會組織開展“春季斗爭”的最主要內容。首先是鋼鐵、電機等行業的工會組織與相關經濟團體以及大企業內的工會與企業經營者之間進行所謂的“團體交涉”,達成勞資雙方都能夠接受的工資增長幅度,并由當時的厚生勞動省發表《民間主要企業春季斗爭提高工資的要求與談判結果》,其他行業和企業據此決定各自的工資提高幅度。如1961年“春季斗爭”中達成一致的工資增加幅度為13.8%,1967年為12.5%,1973年為24.1%。在執行《國民收入倍增計劃》期間,僅從春季斗爭的結果看,日本的工資增加幅度每年都在10%以上。
在日本,獎金是勞動者的第二大收入來源(此外的收入來源還有加班工資),每年夏季和年底各發放一次,也叫做“特別薪金”。在上世紀初“泡沫經濟”破滅之后,20多年來,日本勞動者(無論是白領還是藍領)的工資和獎金,都沒有明顯增加,實際上呈現下降趨勢。如2012年大學畢業生的“初任工資”平均為199600日元(男子為201800日元),高中畢業生的“初任工資”為157900日元(男子為160100日元)等,都是在上世紀90年代初就已經達到的水平。
日本的收入分配,特別是“泡沫經濟”之前,企業管理者與一般員工、行業之間、大企業與小企業之間、公務員與民間企業之間,按工資計算,雖然有差距,但不是特別大,呈現平均主義傾向。
《國民收入倍增計劃》造就“一億總中流”社會
國民總產值翻了兩番,國民收入的增幅也大大超過原定目標,但是,這一經濟發展計劃不僅沒有解決收入差別問題,而且使之進一步擴大了。此外,由于只顧發展經濟,忽視了對環境的保護,在日本全國各工業發達地區出現了嚴重的“產業公害”問題。不過,經濟畢竟是迅速發展起來了,到1968年,日本超過西德而躍居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的地位,僅次于美國。國民生活也“水漲船高”,以城市工薪階層為主體,龐大的中產階級形成了。
據日本總理府的《關于國民生活的輿論調查統計》,1958年,有72.4%的人具有“中流意識”,1970年以后,回答自己是“中流”的人達到為90%。從1960年到2008年,在歷次民意調查中,回答自己的生活為“下等水平”的人都在10%以下。
1970年,日本的總人口(包括美國尚未把施政權給日本的琉球群島的人口在內),突破1億,達到1.04665171億人。可以說,日本通過實施《國民收入倍增計劃》,建成了“一億總中流”的社會。
二戰后,日本人以認真、努力、守法、守時、講衛生、有禮貌等聞名于世,被認為是世界上“社會治安最好”的國家。在日本,上世紀,除四五十年代的社會大動蕩之外,60年代至90年代初,雖然也發生過東京大學的大禮堂被學生占領之類的學潮,殺人、放火、強盜等犯罪案件也時有發生,有游行示威活動,但是沒有群體性暴力事件,也少有大規模工潮,更沒有江戶幕府時代那樣的農民暴動,社會一直保持著比較平穩、安定的狀態。除了重視教育、加強警察等國家機器之外,這與經濟迅速發展、國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有著密不可分的因果關系,或者說,是經濟的繁榮和民眾生活水平的提高為它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上世紀90年代初經濟泡沫破滅之后,也由于美國施壓,日本開始積極地采用美國的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導致各階層、各地區、各行業之間的收入差距迅速拉大,國民的“相對貧困率”增高,一向自認為是“社會主義”的日本從內部開始發生變化。
(作者:新華社世界問題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李振通 狄英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