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芬
比預定時間早到,記者就自行參觀起這間從創意、出品到經營都由掌柜親力親為的德化陶瓷店。中國三大瓷都之一的德化尤以白瓷聞名天下,潔白剔透的斗笠杯、溫潤素雅的侍女像、雍容華貴的牡丹如意,緊湊的店鋪里陳列著種類繁多的日用器皿和形態各異的藝術陶瓷,甚至還有不少作品出自名家之手。
不一會,掌柜蘇麗云也準時現身,未見其人先聞其聲,清脆爽朗的聲音連連為久等而抱歉,令人不禁遐想這究竟是怎樣一位干練的女商人呢?結果卻出乎意料。身材嬌小的蘇麗云清秀端莊,舉手投足間總帶著溫柔,感覺需要被呵護,但就是這樣一位柔弱女子已經在商海中拼搏多年,正在將德化陶瓷更加發揚光大的道路上努力前行。
蘇麗云的故鄉是福建省德化縣,父輩經商,但她一開始并不想參與家族生意,而選擇到福州一家職業學校做了一名人民教師。輕松平凡的崗位沒有讓蘇麗云從此就享受安逸,應付了事。流淌著勤懇的閩南人血液的她一直堅持,再小的事情也應該被認真對待。
在學校的一年招生季中,蘇麗云被學校安排到閩北山區一偏遠縣市招生。去之前,校領導向她傳達了原則,能招來學生最好,招不來也在情理之中,因為此前學校在這個地方的招生全是零記錄。蘇麗云領命后趕赴當地,跑學校,找家長,跟學生交流,推介自己學校,展望就業優勢。她的誠懇和勤奮贏得學生和家長們的信賴,100多個學生成功人學。面對蘇麗云的輝煌戰績,校領導和同事們既震驚又振奮,還給她開慶功會,從此,蘇麗云成了全校招生頭號明星。
雖然教師的職業已經讓她收獲不錯的成就感,蘇麗云仍然覺得自己還可以更努力,有更大的發展空間。慎重考慮后,蘇麗云決定放棄學校的穩定收入,從親友那籌借數百萬元資金,走上社會自主創業。2008年年初,國內鋼材價格大漲,在朋友的引薦下,蘇麗云開始涉足鋼材貿易。市場調查、貨品鑒別、質量驗收、渠道營銷、走訪客戶等,對于一直過著簡單生活的蘇麗云而言,每天風塵仆仆地趕路,進出臟兮兮的貨場,和一群粗獷的男人打交道,有著太多無法想象的辛苦。父母心疼她,總勸她不如拿著家族生意的股份過高枕無憂的日子。蘇麗云有自己的想法,“我不想做一個只知道大手大腳花錢的花瓶,有思想的女人才是幸福的,而且借錢給我的親友都是因為信任我,如果我臨陣脫逃,那豈不是把別人的信任當兒戲?”。
然而,天有不測風云。2008年下半年爆發的金融危機導致產業蕭條,鋼材價格一落千丈,每噸低至2200元。蘇麗云遭受重創,公司被迫停止運轉,無力償還借款。蘇麗云告訴記者,“當時我背負巨大的壓力,深感無法面對親友,打算把自己的股份分攤給他們以此來減輕大家的損失,但親友們仍然非常相信我,鼓勵我繼續做下去,不愿意撤資。經過權衡之后,我最終還是迫于精神壓力過大而放棄。”
“我哪怕傾盡所有,也不能讓信任受傷害,這是我的底線。一次生意輸了還可以從頭再來,可怕的是輸掉信任,整個人就徹底失敗了。”蘇麗云說。
經歷鋼材投資失敗后,蘇麗云還剩下一間小小的茶葉店,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結識了一位做德化陶瓷生意的老鄉。他告訴蘇麗云,茶葉店是一個可以和德化陶瓷完美結合的地方,將店鋪閑置空間充分利用,擺放一些德化產的陶瓷茶具,既有裝飾效果,又可以推廣家鄉“名片”。蘇麗云聽后仔細斟酌一番,也認為這是個不錯的想法,“作為德化人做德化陶瓷的本土優勢顯而易見,況且更是懷著一種情愫和一份責任。”
起初,蘇麗云從老鄉的工廠拿少量貨,合作一段時間發現客人都挺喜歡,經常有回頭客,但同時也暴露出問題。“德化陶瓷工廠的產品都比較單一,茶具、陶質品、釉質品基本都來自不同的工廠,通常進貨都要跑3、4家才能備齊。”蘇麗云告訴記者,與其做這樣浪費時間和財力的事情,不如自己來辦廠,最大程度上節約從生產到供應環節的成本。
經過精心籌備,2010年,蘇麗云在德化成功創辦自己的瓷器廠,取名永繼,按照她的理念,永遠繼承前輩的智慧結晶,腳踏實地弘揚德化瓷器豐富文化內涵。雖然自己做了老板,蘇麗云并沒有只坐在辦公室里發號施令,她進入學堂學理論,從最基礎的瓷土遴選、模具、色彩、窯溫開始;她拜師學起了陶瓷制作,揣摩大師的作品,向有經驗的老師傅請教;她和工人一起埋頭車間,琢磨造型,研討新品,提高產品的完好率。在蘇麗云的努力下,工廠迅速步入正軌,前來考察的客戶越來越多。“永繼修繕傳統德化陶瓷廠產品單一的短板,不但有茶具、碗碟、杯壺等日用陶瓷,也有觀賞擺件的藝術陶瓷,為客戶提供‘一站式服務,免去奔波于多家工廠的麻煩。”蘇麗云說,我們還可以滿足客戶的定制需求,其中不乏大師級的作品,獨一無二的工藝讓客戶主動找上門。
“在與諸多大師接觸不斷加深的過程中,我深深地熱愛上德化瓷,也完全體會到,一件成功的瓷器藝術品,從創意到制作再到燒制出爐完美地呈現在世人面前,凝聚著不止一個人,而是一個團隊的心血,因為受時間和溫度等各種因素左右,有時候苦心精制的一爐作品可能全是廢品,這樣的打擊不是輕易能承受的,不管是學徒還是大師,就是在不斷地失敗歷練下才能出精品。”蘇麗云說。
2012年,蘇麗云在福州開辦第一家永繼陶瓷展示店,從工藝美術品到日用瓷器,琳瑯滿目,熠熠生輝。她告訴記者,通常開陶瓷廠的德化人只辦工廠不開店,開店的都是代理商,廠家往往只能坐等生意,十分被動。“千百年來憑借一代代能工巧匠和大師們的智慧綻放與心血凝結,不知道有多少瓷藝精品進入世界各大博物館館藏或被收藏家珍藏,不知道有多少日用瓷器走出大山甚至漂洋過海飛入尋常人家。如今,德化的瓷藝精英們繼往開來,使得德化瓷推陳出新不斷驚艷世界。然而,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資訊時代,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當下,如果繼續因循守舊,德化陶瓷必然走進死胡同,只有創品牌走出去才能續寫德化瓷器的古老傳奇。”
安家福州后,蘇麗云開始積極走訪各企業單位、會所、大品牌茶葉店等,結交各路朋友,把自己廠生產的瓷器作為伴手禮,不但實用,還賞心悅目。她的大方和親和贏得眾人的欣賞和稱贊,口碑相傳,一批批客人慕名造訪,一張張訂單接踵而至。
一邊打理生意,蘇麗云仍然不松懈學習,向名師求教,不斷提高自己的技藝水平。在2012年福建省工藝美術大賽上,蘇麗云自己創作的瓷器捷報頻傳,先是傳統宗教人物造型《哈哈笑佛》獲得銀獎,接著,《十二生肖個人杯》獲得銅獎。要知,在高手云集的大賽中能斬獲獎項,何其不易。
“參加比賽主要是檢驗自己的創作水平,更重要的是向高手們學習。通過這個平臺,能發現自己的不足,了解同業發展的狀態,就目前來說,我們還在創業階段,必須緊貼市場,滿足市場需求。”蘇麗云謙虛地說,德化瓷器大師很多,大企業也很多,各大企業在不同瓷器類別上都很有實力和影響力,但他們從不叫囂,只是扎實地做好專業,他們是永繼陶瓷的榜樣,我們必須時不我待地學習,把基礎夯實。
福州永繼陶瓷店的成功運營,讓蘇麗云心中開始編織更宏偉和絢爛的夢想。“德化陶瓷,不管工藝美術品還是日用,都是不可多得的好東西,好東西應該推薦給更廣泛的人欣賞和使用。我夢想著在全國各地發展德化陶瓷營銷網點,采取代理銷售的模式,把德化陶瓷推廣開來。”有了這一夢想,蘇麗云便著手實施圓夢工程。
2013年伊始,永繼陶瓷在貴陽和洛陽發展了兩家代理網點,在她的指導和扶持下,兩個代理網點的銷售業績蒸蒸日上。這一年初,蘇麗云在福州金雞山文化創意園開辟500多平方米的永繼陶瓷旗艦店,在這個旗艦店里,蘇麗云要把最美麗最豐富的大師級的德化陶瓷精品展示給天下賓朋。到目前為止,永繼陶瓷在全國已經發展5家代理網點,省內3家,省外2家,隨著時間的推移,相信這一數字會被不斷地刷新。
在福州做藝術陶瓷的德化人也就3、4家,但同行是冤家,自古如此。在生意場上,競爭對手勾心斗角的事早已習以為常,蘇麗云卻冒著碰一鼻子灰的尷尬,主動拜訪同行,團結老鄉把德化瓷器做大做強。“永繼有自己生產的東西,也有大師們的作品,可我沒有門戶觀念,也沒有同行相輕的迂腐,只要是德化陶瓷精品,我都有責任展示盒推廣。”蘇麗云認為,對外界來說,每一個經營德化陶瓷的人都代表著這個區域,這個行業,所以需要眾志成城,抱團打天下,一盤散沙式的爾虞我詐,對整個行業來說是一種嚴重的傷害。
蘇麗云的堅韌、拼搏、親切、大器,為她在復雜的從商道路上認識了不少真誠的朋友,并收獲了一個幸福的家庭。“我非常感謝朋友們和我的先生,因為有了朋友們的鼎力支持,永繼陶瓷才一路蹣跚跨過一個又一個坎;因為有一個體貼的丈夫,我才能毫無后顧之憂去奮斗,退一萬步說,縱使結局是糟糕的,溫馨的家還是我可以依靠的避風港,我一點都不害怕。”蘇麗云幸福地笑著說。
蘇麗云每天仍是奔波,問及她累不累時,她說,有時候真的很累,但是那份執著于這個行業的激情時刻推動著我不停歇,那種快樂,是無以倫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