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安
「摹擬范本」
到南京時,有朋友約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須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車北去。父親因為事忙,本已說定不送我,叫旅館里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但他終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頗躊躇了一會。其實我那年已二十歲,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是沒有什么要緊的了。他躊躇了一會,終于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勸他不必去;他只說:“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摹擬價值」
上述選段出自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字里行間流注著對父愛的歌頌和感恩。作者沒有直接去唱父愛的贊歌,“父親啊,你真細膩”“父親啊,你真偉大”……諸如此類直抒胸臆的句子和詞語一個也沒有。他只是淡淡地敘述、描寫,但讀者讀了以后,立刻就被他真摯的情感深深打動了。
這個片段告訴我們:要抒發感情,既可以敞開心胸,把內心活動和情感直接“唱”出來,甚至“吼”出來;也可以“不動聲色”,在敘述、描寫、議論中,間接地抒發。后一種方法如果運用得當,會產生含蓄雋永、耐人咀嚼的藝術效果。
「范本分析」
節選的兩段,第一段以敘述為主,第二段以描寫為主。第一段是具體敘述,作者不避繁復,寫父親如何囑咐茶房,如何躊躇不定,又如何決定自己走一趟。第二段先寫父親樸素的衣著以及臃腫的身材,含蓄地交代家道的中落;接下來連用三個動詞“攀”“縮”“傾”,寫父親爬月臺時的艱難,也含蓄地象征了他在困境中的掙扎。
對于父親做的這一切,作者起先不能理解,覺得他“迂”;后來看到父親爬月臺時的背影,他情感的閘門訇然洞開,于是“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摹擬要求」
1.以顏展紅為素材,寫一段話。
2.不要出現直抒胸臆的句子,要以敘述、描寫、議論的方式含蓄抒情。
注:顏展紅,揚州市江都區農村商業銀行臨時工。十年來,他一人打三份工,靠著扛液化氣罐攢下來的錢資助了幾十名貧困學生。2012年當選為央視“溫暖中國”年度人物。
「摹擬習作」
片段一
由于資助對象增多,他一個人打了三份工。他捐出去的錢越來越多,日子也過得越來越清苦。有人說他高尚,也有人對他的行為嗤之以鼻:“都這么窮了,還資助別人,神經??!”女兒也恨過,不解過,但現在,她終于理解了這個執拗的父親。(滕志耀)
點評 這個片段,以敘述為主,寫外人對顏展紅的看法,寫女兒的不解和怨恨,從側面烘托了顏展紅的高尚和“執拗”。但是,女兒思想的轉變有些突兀,應把原因寫出來。
片段二
夏天,天剛蒙蒙亮,我還在夢鄉里,他卻已經早早地起了床。簡單地洗漱后,他又匆匆地吃了早飯,就騎著那輛三輪車送煤氣去了。
他扛著幾十斤重的煤氣罐爬樓,爬了兩層,臉就已經漲得通紅,汗珠兒也出來了。到了第三層,他累得氣喘吁吁,汗珠兒一片片地沁出,襯衫緊緊地貼在后背上。他歇了歇腳,望了望樓上,抹了抹頭上的汗,心里暗自鼓勁:還有三層,可得一鼓作氣爬上去啊。(顏華卿)
點評 這個片段,第一段敘述,第二段描寫,表現了顏展紅送煤氣罐的辛勞。尤其第二段中對“汗珠兒”這一細節的刻畫,寫得很有層次感。這段文字,字里行間流露出小作者對顏展紅的關心和敬佩。“心里暗自鼓勁”部分,如果能刻畫得再細膩些,就更好了。
片段三
他將煤氣罐搬下三輪車,然后腰向前彎,抱緊罐子,猛地一使勁,將煤氣罐搭到肩上。
他開始爬樓了。背著沉重的煤氣罐爬樓就像在爬山,每踏出一腳,都感覺無比沉重,好像有股力量在使勁把人往下拽。他的臉緊繃著,臉頰漲得通紅,額頭上沁出了密密的汗珠,冒著熱氣,粘在鬢角僅存的幾綹頭發上。他的衣服像在雨中洗過一般,濕漉漉的,衣角甚至滴下了汗珠。(夏 逸)
點評 這個片段同樣寫爬樓,但和片段二相比,就顯得更加細膩。煤氣罐上肩部分,幾個動詞的運用可圈可點;負重爬樓部分也描寫得很到位。
片段四
過度的勞累使他頭發脫落,長期的風吹雨淋讓他的皮膚變得黝黑,看上去像個大老粗;可他卻有一顆細膩的心。他不像某些人捐助貧困學子只為揚名,總在有意無意間傷害了一顆顆年少敏感的心;他是用從牙縫里省下來的錢,無私、低調地幫助這些學生渡過難關。為了不讓這些受助學生產生心理負擔,他甚至署名“充氣人”。其實,他本身就需要別人的資助;可當他看到還有許多學生比自己生活得更困難,還是堅定了捐資助學的信念。(張士煜)
點評 這個片段,以議論為主。小作者從顏展紅“大老粗”的外表下,讀出了他那顆“細膩的心”;而我們也從小作者的文字里,讀出了他對顏展紅低調做好事的欽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