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抵押貸款服務起源于歐美,在進入中國市場后曾虛熱一番,但至今仍是被冷對待。細觀藝術品抵押的現狀,尷尬呈現:一方面在藝術金融化的大趨勢下,拍賣市場價格不斷攀升使藝術品抵押看似有著巨大的市場潛力;另一方面,鑒定、變現的難度使誠信的估價體系難以建立,這無形中在扼殺藝術品抵押業務的活力。
國內早期的藝術品抵押業務
提供藝術品抵押貸款服務的機構主要是銀行、典當行、企業等。國內某些銀行的藝術品抵押貸款服務從 2009年時就已出現。2009年10月,濰坊銀行首次與一家民營文化企業聯手推出藝術品質押融資業務,當月就下發以李苦禪、于希寧等國畫大師的作品為抵押的貸款262萬元,這是國內商業銀行以書畫藝術品為質押發放的首批貸款。2010年5月,建設銀行深圳分行下發2900萬元貸款給深圳市同源南嶺文化創意有限公司,抵押物是其收藏的中國蘇繡藝術大師任惠閑的一批藝術珍品。2010年7月,由中國民生銀行、福建運通擔保公司、福建省民間藝術館共同開發合作的“壽山石質押貸款”業務在福建省民間藝術館簽約啟動。存款在1000萬以上的客戶才能做藝術品抵押貸款業務,抵押率最多50%。2011年11月,中國農業銀行景德鎮分行下發300萬元貸款給以陶瓷藝術品為質押的受貸人。
古玩字畫在傳統當鋪里一直都是充當主營業務的,但現在的藝術品市場雖然金融化屬性升溫,但是藝術品典當卻長期空缺。2011年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文化產業研究所就已通過中國收藏家俱樂部文化藝術研究院與上海東方典當行合作采用科學規范流程手冊、儀器鑒定、專家經驗三方面,按6:2:2的比例構架進行文化藝術品質押融資試點。但是這一試點的推行,并沒有帶來多大的影響。上海東方典當行董事長王福明就曾對記者說,藝術品很少能在其典當行通過抵押借出錢來。主要原因是典當行的估價師很難對古董真假鑒定,估價也較難。雖然有合作試點的評估機構,但是真正能通過評估成功抵押和典當的藝術品的成功案例少之又少。
在國內首個開辦藝術品抵押貸款業務的公司是上海豐頓藝術品有限公司。曾有一位藏家李先生向上海豐頓提出抵押貸款申請,貸款原因是李先生在拍賣會上拍得一件乾隆官窯瓷器,因資金不足無法提件。李先生獲貸后,順利取件,又成功出手獲利。在這一事件中,涉及的三方都有利,拍賣公司及時收款,拍者順利拿到拍品,上海豐頓從中獲得利息。
藝術品抵押亂象
藝術品抵押貸款服務在國內受到排斥的原因在于藝術品的鑒定、估價、變現之難。這些原因中排在首位的當屬鑒定,目前國內缺少有信服力的機構來做鑒定,加之藝術品造假技術的高超、某些專家受利益的驅使等,這些原因都增加了藝術品抵押貸款服務的推行難度。縱觀市場上出現的種種亂象,人們內心質問的聲音愈加明顯:“藝術品抵押亂象何時休?”
“金縷玉衣”事件,可謂是2011年收藏界的一大事件。這起富豪自制“金縷玉衣”騙取銀行貸款的事件,不僅揭露藝術品抵押貸款的風險之大,行水之深,更重要的一點是,藝術品抵押貸款這項業務的推行將愈加艱難。
另有某集團主席以個人收藏的字畫估價,計入注冊資本和資本公積的事件。事件表面看似僅為擺闊行為,但是處于生意場中,如此大手筆的行為背后不得不讓人們思考藝術品抵押的問題。
再看張大千、齊白石等名家作品。現有藝術市場流通的數量加上博物館所存的作品數量遠遠超過名家實際創作的數量,真真假假誰來辨?估計專家都要大喊市場之亂了。
上海東方典當行董事長就坦言,每天收到從全國各地來的藝術品圖片,很多通過照片就能確定是贗品。曾有人拿著傅抱石的作品和張大千的作品前去抵押貸款,結果在高倍放大鏡下顯示竟是微噴高清印刷品。
專業機構談藝術品抵押
各大銀行均不愿大量開展藝術品抵押業務,雖說法不同,但需攻克的主要難關都是一致的,這一難題就是“評估”。上海浦發發展銀行某支行行長在談到藝術品抵押時認為:“國內藝術品市場無法建立誠信的標準估價體系,所以做不出藝術品抵押融資貸款業務,做出來也都是泡沫”,尤其是現在國內藝術品拍賣行業的威信度很低,評估機構的誠信度也很低,專家的誠信度更低。銀行即便愿意接受藝術品作為抵押物做融資貸款,也找不到一個說了算的機構,哪怕說得準的機構都沒有。”
大連銀行上海分行行長對藝術品抵押業務的難點給出了自己的認識:“鑒定鑒價這個環節對我們而言是很大的難點。私人客戶即便拿著拍賣行的藝術品購買憑證做抵押,我們也不敢采納和全信。因為目前藝術品市場的贗品混雜,我國缺乏公信力強的評估單位和權威的價格依據做支撐。”
瑞士信貸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Stefan R.Greim在解釋為何不在中國開展藝術品抵押貸款服務時說道:“中國藝術品市場是很復雜的行業,專家很難做評估,第三方擔保公司對藝術品也無法根據實際價值做擔保。”
藝術品抵押在銀行遇冷,可以說是因為沒有專業的鑒定師。但是在典當行有專業鑒定師的情況下藝術品抵押還是受冷。2012年時北京典當行業協會秘書長郝風琴就指出;“全國有近4000家典當行,而從事藝術品典當業務的只占其中的5%。,也就是20家左右,而且這一比例還在持續縮小。”
銀行和典當行均對藝術品抵押業務持冷對待。而政府作為試點的估價體系一方,也對此有自己的嚴格的標準。中國收藏家俱樂部理事長孔達達說:“我們有財政撥款專門用于通過試點建立估價體系,評估報告以中國收藏家俱樂部文化藝術品研究院的結構名義出具,典當行一般根據我們評估報告上的價格打三折作為藝術品抵押兌換的當金。評估結果一旦出現錯漏,我們將全額賠付典當行出當的本金。目前我們只針對簽約合作的上海東方典當行客戶因融資需求所提供的藝術品做鑒定估價。主要是書畫、玉器、瓷器雜件三大傳統門類。鑒定每一件東西的格式化條款不低于50條,瓷雜類比如元青花,根據器形、胎質、釉色和款識四大門類分列300個條款。”
鏈接
目前針對藝術品抵押貸款“虛熱”、“亂象”的言論不斷,也有人提出“藝術品抵押貸款”不應該受冷待。在國外藝術品抵押業務之所以能夠順利進行并發展良好,原因在于他們的藝術品在進入流通領域之后,可以通過數據庫查到藝術品的來源報告、展覽資料、拍賣或畫廊成交記錄等,銀行的評估專家在鑒定和估價時有確切的數據參考。而且,在抵押時,銀行首先要對資產進行估值,并且對藝術品估值要有法律承認的鑒定體系和身份證明材料作為保證。目前國內的藝術市場是無法做到這些的。藝術品抵押若要走出“冷宮”,首先要做的應該解決鑒定真偽、評估價值這兩個難點,其次再就是完善抵押貸款的各個流程環節,只有這樣,藝術品抵押才能不被冷對待。
藝術品投資離不開現代金融,在西方國家藝術品已經成為一種金融資產,即可以去做融資,也可以去保險公司進行投保,還可以成為商業銀行的資產配置。近日,德勤盧森堡發布的《2013年藝術和金融報告》指出,投資者在經濟不確定的情況下,為分散風險,將投資重點向實體資產轉移,藝術品和收藏品需求不斷上漲。德勤藝術策略藝術和金融信心指標顯示,未來一年藝術品和金融行業發展的信心不斷增加,投資需求將有所增長。同時報告還指出,2013年投資藝術品的市場情緒指數將從32%升至42%。此外,報告還表示,越來越多的收藏者將其收藏的藝術品用作貸款抵押,接受調查的收藏者中有41%表示有此意向。(文/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