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建超
我是通過蜀中大書法家洪厚甜認識阿愚的。阿愚中等身材,體魄壯實,皮膚黝黑,一看就是典型西北漢子的造型;再從炯炯的目光,一口濃重的老陜口音,可以猜測得出此人精力充沛。飄逸的長發很容易和他藝術家的身份聯系起來。
盡管看過很多藝術家的畫集,但翻開阿愚的畫集,不由得也大吃一驚,發自內心地叫好。繪畫作品中流露出的對真、善、美的理解;對人文、哲理、現實世界的睿智思考;畫中的寂靜、空靈,禪意拂面而來。其每一幅作品都極具哲理性和思辨性。作品說話,看得出阿愚是對藝術真的動了虔誠的心,是有藝術循道精神的藝術家。
其實我一直有這樣一個觀點,和什么樣的人一起耍,將影響你的高度。這頗有愛屋及烏,近朱者赤的味道吧,不過還真要服氣。據我的了解,阿愚和蜀中乃至全國有名的書法家厚甜老師是很好的至交。能和此類優秀才俊耍在一起的自然非等閑之輩。當然,客觀地看,阿愚的藝術真的不錯。
阿愚藝術是以國畫寫意人物和國畫寫意花鳥為主要著眼點的,并在這個領域內賦予了他自己的藝術符號。
人物畫堪稱繪畫科中最難的分支之一。東晉顧愷之將人物發展到以形傳神的境界,阿愚對此深有體會。在阿愚的人物畫中,沒有人物具象的面部表情刻畫,也沒有線條的鐵畫銀鉤;代之以淡淡的線條勾勒與或淡或濃之墨塊組合出惟妙惟肖,各具情態、也傳神的人物造型。這樣的手法我們可冠之以大寫意手法稱呼。實際上,中國畫分工筆、寫意、大寫意。工筆畫在傳遞情感上顯得隱晦曲折,而寫意畫則顯得直截了當,更容易傳遞藝術家情感。
且乎,大象無形,大道至簡。在佛家看來,有作相一說,即做樣子給人看。那么,在藝術的領域,就要破除作相,直擊本質與真相,那一些無關中心的自然是可以不需的。其實,佛家真諦何嘗又不與國畫的本質相符。譬如知白守黑,又譬如作畫須求淡。惟此,藝術的格調才高了起來。從這個角度來說,阿愚是深悟此道的,而且還加以了發展。他將舞臺藝術的布景語言嫁接到繪畫中。在戲劇藝術中,揚鞭我們就知道是主人公在趕馬,實際上舞臺上并無馬,但是我們可以聯想到。在阿愚的人物畫中,花鳥或四季被濃縮成幾根樹枝加花束等來象征,遠山也沒有蔥郁的草木而是模塊化的色團。他在往極致的方向上空,不斷地空,做減法。他抓住了國畫的本質、靈魂。
說到色彩與模塊,我突然想到了西畫的這一特征。在阿愚人物畫上,其實也反映出了他在中西融合上的探索,當然西畫手法是為國畫服務的手段。
寓巧于拙是阿愚藝術的另一大特征。無論是他的二僧圖,是一僧圖,還是花鳥畫,線條都給人以拙或怪的意味,但是畫面中你總能找到巧的元素。譬如空靈的意境,又譬如秀雅的書法溶于其中,以及富于哲理的題款。他熟稔攻守平衡,中庸哲學在藝術中的運用。
透過詩書畫的融合,你完全可以感覺得到,藝術家絕不是無病呻吟,絕對是有情而發,有的放矢。如果說將繪畫分為欣賞性、批判性、思辨性藝術,那么阿愚的藝術一定是屬于帶有強烈人文思辨性的藝術。比如《有求皆苦》,何嘗不揭示和批判當下虛偽的信佛者,因佛家講究施舍而非欲求啊!況且,在藏區虔誠的佛教徒一步一叩首的膜拜,實際是無所求的行為,而是虔誠的表達。
在當代快節奏的社會中,思想性不高,金錢味重,火燥的藝術品充斥著藝術品市場,而觀阿愚之作無疑給人以寧靜、安詳、古雅、純真之感,這是阿愚藝術最為濃墨重彩的一部分。而這乃惟之藝術的高境界,藝術者,寫心也!他將人物與花鳥擬人化,賦予它生命的注腳。
概括地說,阿愚的藝術既有對中西技法的融合與生發,又極具對于現實世界的深入思考,可謂來源于現實,來源于生活,來源于感悟,頗有開國畫新風貌之舉。在阿愚的藝術世界里,清雅、靜謐、禪意、哲理思辨、趣味、高古、傳神諸多藝術的經典元素,組合成幅幅雅致的畫卷,潤滑著當代人的心靈。我相信,心沒有邊界,那么畫就能夠無疆,能縱橫天地之間。年輕的陜西畫家阿愚,吸三秦人杰地靈之靈氣,加上他對繪畫的天分和執著的追求,一定能夠在當代畫壇書寫出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