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
批注是我國傳統文學鑒賞和批評的重要形式和常用的讀書方法,閱讀者在閱讀時對文章進行批評和注解,是自身感受的筆錄,體現著閱讀者別樣的眼光和情懷。下面我結合教學實際,針對小學語文教學閱讀中的批注發表些淺見。
一、感想式批注
一個人用心去讀文章,就一定會有或深或淺的感想。為了培養學生邊讀邊想的習慣,我要求學生讀完文章之后,隨時在旁邊寫下自己的感想。如,學習了《魯濱孫漂流記》精彩片段之后,不少學生在“好處與壞處”之后寫下了這樣的感想:
我覺得魯濱孫寫得非常好,因為他能在只有一個人很寂寞的時候冷靜下來,好好想一想自己的好處與壞處,這樣列下來,魯濱孫的心理素質非常強;這個故事告訴我,在絕境中不要氣餒,上帝關上了你的門,就必然會打開一扇窗,只要堅持努力,就一定會有回報。
二、質疑式批注
學貴有疑,不疑不能激思,不疑不能增趣。學生帶著問題去讀書,才會真正進入文本,與文本對話。如,一個學生在閱讀了《頂碗少年》一課后,在課文第五自然段:“一位矮小結實的白發老者從后臺走到燈光下,他的手里,依然是一摞金邊紅花白瓷碗……嘴里低聲說了一句什么?”之后寫了這樣一句話:老人究竟跟那個少年說了些什么?是啊,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我們可以沿著這個問題深入研究下去……雖然不同的學生寫下了不同的答案,但是大家都表達了相同的意思,正是老者的鼓勵讓頂碗少年重拾信心,從而獲得了最后的成功。而這節課更因為學生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寫,所以顯得更加可貴。
三、聯想式批注
讀書時,我們不僅要讀懂文章的內容,還應從文章的內容想開去,想到與課文有關的人和事、景和物、情和理,這樣閱讀才會有大的收獲。學習了《桃花心木》一課,很多學生由種樹想到教育孩子,他們紛紛在旁批中寫道:“孩子不能永遠在父母的懷抱下,否則孩子將禁不起社會的風吹雨打,受不了一點挫折。”
生活中的一些事應該自己學會解決,不能永遠依靠父母。如果自己從小就能獨立自主,長大后才能有立足之地。從小要學會生存,學會自己照顧自己。
四、評價式批注
這里的評價包括兩種,一種是對作品中人物的評價;一種是對語言文字的評價,指出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如,在學習《手指》一課時,學生這樣寫道:列舉生活事例,運用排比句式,寫出了食指的作用,突出了食指勤奮賣力,敢于探險,不怕犧牲的性格。
在學習《跨越百年的美麗》一課,面對居里夫人對榮譽金錢的態度,有的學生寫道:“因為她對自己努力而來的名利不在乎,對自己的名譽不張揚。”有的學生寫道:“我很佩服居里夫人,她不看重名譽,沒有被那么多的榮譽和獎項所埋沒,而是盡心盡力地為科學作貢獻,我覺得她很了不起。”還有的學生寫道:“面對榮譽,居里夫人并沒有驕傲,她仍一如既往地工作。”
總之,沒有對話,就沒有了交流;沒有了交流,也就沒有真正的教育。
(作者單位 安徽省蚌埠市第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