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倉:對毛澤東的評價“不僅是中國的問題,也是世界的問題”
粉碎“四人幫”以后,在反對“左”的錯誤的同時,有人借口毛澤東晚年的錯誤和“文革”的錯誤,否定毛澤東的歷史地位和社會主義方向,把建國后的歷史說得漆黑一團。國外有的媒體也造謠生事,混淆視聽。這種情況表明,如何評價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涉及到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前途和命運,涉及到中國的國家形象。1979年3月6日,陳云在會見馬來西亞共產黨總書記陳平時指出:“我們對毛主席的評價,不會像赫魯曉夫對斯大林那樣。我們說,沒有毛主席就沒有新中國。毛主席提出防修反修等問題對我們是有好處的。”“對毛主席的評價不僅是中國的問題,而且是世界的問題。就像對斯大林的評價一樣,不僅是蘇聯的問題,而且是世界的問題。”這和鄧小平的觀點是一致的。3月30日,鄧小平發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講話,再次肯定了毛澤東的歷史功績。這為《決議》評價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定下了基調。
(來源:《黨的文獻》2013年第1期)
龔懷敬:主導好自身的知情權
貫徹中央八項規定,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以好的作風搞調研。沒有好的作風,領導干部自身的知情權也很難得到保證,調研的結果也會失去應有的真實之美。正確的決策來自于對情況的正確掌握。自己的知情權無法主導,必然了解不到基層的真實情況,分析問題難免陷入盲人摸象的窘境,指導工作就可能脫離實際,甚至誤導基層,給單位建設帶來損害。領導干部的知情權被侵犯,有基層不愿暴露問題的原因,但根子還是少數領導干部的作風不實,偏離了工作的正確“航向”。當然,主導好自身的知情權并非易事。現在通訊發達,領導下基層常常受到干擾。往往是領導一出門,就有人通知基層做好各種準備。在這種情況下,更需領導干部具備良好的作風,不打招呼,靜悄悄下去,沉到最底層,并堅持不透露檢查事項、不走既定路線、不看設定科目,多搞“自選題”、多找死角盲點、多尋基層經驗和“草根”典型。只有始終用務實的作風掌舵、用科學的方法導航,堅持以真心換真話、以真情換真招、以虛心換智慧、以誠懇換良策,才能主導好自己的知情權,獲得指導單位科學發展的“第一手資料”。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2013年2月19日)
常紹舜:“頂層設計”離不開“摸著石頭過河”
第一,“頂層設計”本質上是建立在對事物理性認識和科學評價基礎上改造客觀世界的方案,因而它需要以“摸著石頭過河”為基礎。“頂層設計”并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形成的,它首先需要大量的實踐來取得經驗,并在經驗的基礎上形成理論;其次,它還要立足實踐對這些理論進行檢驗和評價。第二,“頂層設計”的實施也離不開“摸著石頭過河”的保障。“頂層設計”實施的過程必然要經過一系列摸索過程,成功了的設計就堅持,失敗了的設計則改正。第三,“頂層設計”與“摸著石頭過河”是一個交替進行的過程,二者不可偏廢。因此,那種將“頂層設計”與“摸著石頭過河”看成是相互對立、互不相容的過程的觀點是不恰當的。
(來源:《社會科學報》2013年1月31日)
劉紀鵬:重視改革的方法論
縱觀中國改革的成功,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改革目標的確立,二是改革路徑的選擇。以30多年中國改革之經驗看,中國改革的成功,關鍵在于改革的方法論有獨到之處。中國改革方法論的內涵有以下四點:一是穩定基礎上漸進,“摸著石頭過河”,前者是中國改革成功方法論的核心,后者是中國改革漸進、穩定改革的理論基礎和表現形式。二是尊重國情,批判借鑒國際經驗和規范。中國探索體制改革有兩大前提:一是在經濟上探索新型公有制形態與市場相結合;二是在政治上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穩步推進政治體制變革。三是正確的改革順序。中國改革是先從經濟體制入手,經濟體制又從價格入手。四是內部主體主導改革。中國改革是在改革者內部主體主導的基礎上,按照“老樹發新枝”的思路不斷推進,用“老樹”的營養滋潤“新枝”,再逐漸擴大“新枝”比例,整個改革在“老樹”主導下完成,平穩有效。當然,這要求改革者一定要有自我革命的獻身精神和使命感,在舊體制退出的過程中實現鳳凰涅槃。
(來源:《光明日報》2013年2月18日)
張杰:大企業病與所有制沒關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必須保證國有經濟有一定的地位,這是核心。對央企的批評,包括壟斷、管理水平低、效率差、工資多等,都是片面的。效率低下,央企有沒有這個問題?過去有,現在依然有。但是民營企業管理就都好嗎?跨國公司、百年老店管理就都好嗎?大企業病不是央企的專屬。有些人老把大企業病用所有制來分,事實上,大企業病與所有制沒有關系。同樣是國企,有的好有的不好,經營者能力不一樣。如果私有化就能實現發展,那太簡單了。資本歸誰不決定好壞,誰來經營,怎樣經營才決定好壞。當然,我們和國際上頂尖的公司差距很大,也在研究借鑒跨國公司的管理經驗,國資委這兩年也在抓管理提升。
(來源:《人民日報》2013年2月22日)
劉棣:戲說歷史要有底線
近來,熒屏上歷史題材的電視劇極為火爆。不過凡事當有節制。文學藝術戲說歷史不能肆意顛倒、篡改、歪曲歷史。如果一番戲說堆砌起的都是虛妄不真的情景,就會向國人傳導謬誤的歷史。如果現代人搞笑的語言、時髦的話語,動輒就從千年前古人口中噴出,不倫不類的表演同樣會普及無知。如果張冠李戴、移花接木,將后朝方有之物非放置于前朝,這種隨意編排只能擾亂對歷史本源的認識。文學藝術戲說歷史可以想象虛構但不能篡改扭曲。誠然,一些史實粗線條的記載是為后人留下諸多想象空問,可以在一些細節上加以虛構,但這一史實本身卻不容任意改變。文學藝術戲說歷史不能不分內客,什么都拿來戲說。像反映抗日戰爭這樣嚴肅歷史內容的劇作,就不應隨心所欲進行戲說。然而,國人卻不時就能看到這類作品現于熒屏,將那段國仇家恨的歷史,置于輕薄的笑談之中,實在令人痛心。對待歷史,不容像梳姑娘頭上的小辯,想怎么梳就怎么梳。此乃文學藝術戲說歷史的一條底線,任誰都逾越不得!
(來源:《前線》2013年第2期)
白龍:媒體,別做不良社會情緒推手
在近年來的一系列熱點事件中,不止一次出現眾說紛紜的羅生門現象。事實上,從近年來多起公共事件的輿論指向看,有一個尷尬的特征:指責有關部門,往往比替有關部門說話容易引來點擊量;追求情緒釋放,比追求真相更易贏得掌聲。面對公眾關切,媒體不避熱點主動深入現場,力圖解疑釋惑,值得稱道。但在這個過程中,如果不做細致深入的真相追尋,就容易參與到社會情緒的發酵之中,甚至可能充當酵母的角色。事件的結論還未得出,情緒化報道已經漫天飛舞。這樣的參與,只會加劇“真相困境”,讓理性的聲音更難突圍。作為媒體,應該正視社會情緒背后的公眾訴求。但是,也要看到,在信息傳播碎片化的網絡環境下,人們的關注力和判斷力往往隨之碎片化,出現了用道德判斷代替事實判斷、以價值批判取代真相追尋的簡單化傾向。一些人討論問題,慣于用先入為主的“立場”站隊,事實如何不再重要,“選擇性相信”普遍存在。負責任的媒體,不能做不良社會情緒的推手,而要站在理性一端,做極端情緒的冷卻劑。在眾聲喧嘩的輿論環境中,如何追問真相,檢驗著媒體的職業能力和責任擔當。當下中國,公共輿論事件不少,媒體要勇于直面更要恪守職業精神,按照事實邏輯疏導公眾情緒,不盲從、不跟風,搭建通往理性討論的橋梁,促進事件當事者和公眾的良性互動。只有這樣,一個健康的輿論環境才能形成和維持。
(來源:《解放日報》2013年1月12日)
張樹華:腐敗,俄羅斯的“癌癥”?
俄羅斯在國際清廉指數排行榜上經常處于百名之外,不得不與一些以腐敗著稱的非洲小國為伍。當今的腐敗源頭在戈爾巴喬夫時期,而腐敗泛濫高峰期則是葉利欽執政時期的8年。上世紀年代中后期戈爾巴喬夫所謂的政治改組和外交盲動,打開了混亂失序的閘門。一時間境內外黑社會勢力與蛻化的蘇共官員借機相互勾結,渾水摸魚,將權力轉化為資本,在蘇聯解體的廢墟上發財致富。蘇共垮臺后,葉利欽全面推行私有化,掌握著龐大國有資產的“紅色經理人”和新崛起的商人階級又憑借著手中的巨資對國家權力形成了綁架和要挾。2000年普京上臺以后,極力擺脫“寡頭掌控經濟命脈和輿論喉舌”的被動局面,他依靠國家強力部門打擊私人財閥、寡頭。2008年梅德韋杰夫接過普京的班后,立即重組總統反腐敗委員會,親自擔任主席,并推多年醞釀的《反腐敗法》出臺。可4年過去,成效并不顯著。俄羅斯腐敗之所以成為難以醫治的“癌癥”,權力與資本的勾結是造成腐敗的禍根。要抑制腐敗,就必須加強對灰色權力和灰色資本的約束。要防止權力的放縱,更要斬斷資本對權力的腐蝕。
(來源:《環球時報》2013年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