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偉 孔劉柳
摘要:隨著改革的深化,我國經濟社會領域所呈現出的多元化特點愈加明顯。反映在宏觀經濟運行中,即表現為宏觀調控所面臨的矛盾愈加復雜化,同時伴隨著各種利益間的沖突。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在分權化開展后所進行的博弈行為便是這種矛盾的集中體現,在貨幣政策傳導領域的亦是如此。本文運通過建立博弈模型,對地方政府在參與貨幣政策傳導中與中央政府的博弈行為進行了分析,得出博弈的均衡結果,最后提出了政策建議。
關鍵詞:博弈論;貨幣政策傳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
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是指貨幣當局運用一定的貨幣政策工具,調整參與主體的行為,進而引起實體經濟的相應變化,最終實現既定政策目標的傳導途徑和作用機理。這是一個復雜而又覆蓋廣泛的過程,就參與主體而言,目前我國參與方主要有居民、企業、銀行和政府機構,既定貨幣政策目標能否實現就取決于上述各方博弈均衡的結果。但以往貨幣政策傳導的文獻多對中央銀行與居民、企業以及商業銀行間的博弈行為進行了研究,往往忽視了分權化后日益成為相對獨立的經濟利益主體的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間的區別,進而也就忽視了對作為貨幣政策制定者中央銀行所代表的中央政府與貨幣政策執行者之一地方政府間博弈行為的研究,而這正是本文所要重點分析的內容。此外,在我國經濟社會轉軌時期,中央政府出臺許多政策后,作為執行方的地方政府從自身利益出發并不積極地予以執行,而這勢必影響到貨幣政策的傳導,進而導致中央政府既定貨幣政策目標難以實現。因而理清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在貨幣政策傳導中的博弈行為就具有了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為此,本文運用博弈論的相關知識,建立了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在貨幣政策傳導中的博弈模型,對兩者間的博弈行為進行了分析,得出了相關結論與政策建議。
一、分析前提
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在貨幣政策傳導中的博弈均衡分析建立在以下情形設定之上:
(1)在我國,由于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央政府意志的體現,因而本文中將中央銀行看做中央政府的代表。
(2)作為貨幣政策制定者的中央政府清楚地了解地方政府的行為,貨幣政策傳導者之一的地方政府也清楚的知道中央政府了解自己的行動,即兩者間為完全信息。但他們對金融機構所掌握的信息為不完全信息。
(3)地方政府通過對金融機構貸款活動的“干預”和“不干預”來實現其對貨幣政策傳導的影響。若地方政府采取“干預”行動,一是能夠為經營正常且發展前景看好但不符合貸款條件的企業爭取到貸款L1(假定已扣除利息,下同),其完全損失概率為P1,二是從就業及維護穩定的角度出發,此時地方政府會為不能正常經營且發展前景慘淡的企業獲得貸款L2,其完全損失的概率為P2(0≤P1 (4)中央政府在觀測到地方政府的“干預”行動后,可采取“懲罰”和“默認”兩種措施。若“默認”,則地方政府“干預”行動所帶來的損失由中央政府(中央銀行)承擔。這主要是由于中央政府最終無法回避維護經濟及社會穩定的責任。 (5)假定通過L0、L1、L2促進經濟增長,對財政收入的貢獻度分別為C0、C1、C2(C0>C1>C2≥0),且通過貸款拉動的財政收入在中央和地方的分配比例分別為A和B(A、B>0,A+B=1)。 二、博弈模型構建及均衡分析 我們假定地方政府先采取行動,它會在中央政府既定貨幣政策下采取“干預”或“不干預”;中央政府觀測到地方政府的最優選擇后,會做出自己的最優策略,然后,地方政府再根據自己掌握的中央政府的反應修正自己原先的選擇。如此往復,進而達到最優的博弈均衡。(下文中:“中央”—中央政府;“地方”—地方政府) 1、“中央”與“地方”的期望收益 2、博弈均衡分析 三、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分權制改革后,我國經濟由原來中央政府一臺“發動機”推動為主,演變為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多臺發動機共同推進。但也正是由于“分灶吃飯”,各地政府擁有了越來越多自己的利益。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間關于貨幣政策傳導的博弈,已經成為國家宏觀經濟運行中無法回避的事實。通過上文中對兩者博弈行為的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結論: 1、地方政府“干預”貨幣政策傳導的邏輯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增長的一個主要動力,來自于中央與地方分權后,地方政府強大的盈利沖動和激烈的相互競爭,經濟增長中明顯的投資推動特點正是其具體表現。一方面,在現有政績考核中,地方政府肩負繁榮當地經濟、促進就業以及維護社會穩定的責任,這樣的情形激勵了地方政府動用各種措施“干預”貨幣政策傳導以獲得信貸支持,進而最大化其預期收益;另一方面,伴隨著金融機構地方性利益偏好的增強以及地方政府博弈議價能力的提高,客觀上地方政府逐漸獲得并增強了其“干預”貨幣政策傳導的能力。“每隔幾年經濟發展要上一個新臺階”、“城鄉改革的基本政策一定要保持長期穩定”(鄧小平,1992)等發展要求與地方財政困難、社會保障機制不健全所形成的困境,使得 “干預”貨幣政策傳導以獲得信貸支持、視國有銀行分支機構為“第二財政”以及總是盡可能多地占有“國家”金融資源成為了地方政府的現實選擇。這些正是地方政府對貨幣政策傳導進行的“干預”的邏輯基礎。只要仍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GDP為政績考核的最主要指標且地方政府并未真正解除主導經濟發展的職能,那么地方政府就不會無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增長長期具有的“借貸型經濟”的特點,而去選擇放棄對貨幣政策傳導的“干預”。 2、地方政府“干預”貨幣政策傳導的獨特績效 (二)政策建議 首先,中央政府(中央銀行)在制定貨幣政策時需要考慮地方政府的利益。從上文分析來看,伴隨著改革的逐步深入,特別是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分權化展開后,地方政府不但具有自己的利益取向,而且日益成為了相對獨立的經濟利益主體。于是,它便會根據自己的利益取向影響中央銀行所代表的中央政府制定的貨幣政策傳導,一遍最大化其預期收益。如果一味強調保證貨幣政策獨立性并對地方政府行為嚴加規范,忽視其在貨幣政策傳導過程中進行“干預”的邏輯 基礎及獨特績效,便有可能導致地方政府與所屬企業采取合謀行為,最終弱化了貨幣政策實施效果。 其次,貨幣政策的制定與傳導需要考慮我國現實國情,即需要考慮市場化的發展方向。在我國還處于經濟轉軌時期,尤其需要考慮地方政府的活動準則、行為方式及其價值取向等約束變量,這樣才能更好的有利于既定貨幣政策目標的實現。 最后,中央與地方政府在貨幣政策傳導中的博弈應由非合作博弈向合作博弈的方向發展。改革開放以來,各地方政府擁有了越來越多自己的利益,其與中央政府在貨幣政策傳導中的非合作博弈在一定范圍內,促進了經濟社會的發展,但受制于利益邊界模糊、管理權限界定不清等因素影響,兩者間的非合作博弈導致了信貸資金配置效率低下及大量銀行呆壞賬的出現,這無疑抑制了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因此,中央與地方政府間的博弈有必要向合作博弈的方向發展,進而找到一種利益整合的機制,來保證兩者在同一制度框架下相互配合相互制約,從而達到優化貨幣政策傳導促進既定貨幣政策目標實現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陳學彬.我國貨幣政策效應的完全信息博弈分析[J].金融研究,1996,(7). [2]謝平.新世紀中國貨幣政策的結構與變遷[J].金融研究,2000,(1). [3]余永定.中國應從亞洲金融危機中汲取的教訓[J].金融研究,2000,(12). [4]陳學彬.宏觀金融博弈分析[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8 . [5]張維迎.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M].上海:三聯書社,2004 . [6]馬艷峰.貨幣政策傳導的博弈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 2007 . [7]毛瑩.理性預期下的貨幣政策效應博弈分析[J].武漢金融,2009,(2). [8]趙慈拉.合作博弈機制:央行貨幣政策操作有效性的基礎[J].上海金融,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