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萍
摘 要:紫砂壺藝中的花貨,它吸收大自然的精華濃縮造型成壺,在我們進行新的探索時,更要了解和繼承我們古老的優秀傳統,才能有更精美的造型,才能有更好的發展與創新。
關鍵詞:紫砂;花貨;創作
1 前言
宜興紫砂歷經五百多年來大師與巧匠們的努力,已成為中華民族審美心理和審美標準的傳統工藝品。宜興紫砂藝術是中國傳統藝術文化大家庭中的一員,也是中國陶瓷文化中的一員,是中國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宜興出產獨一無二的紫砂泥,又盛產茶葉,宜興地處江南山清水秀,古往今來文人薈萃、文化底蘊濃厚,這才構成獨特的紫砂壺藝天地,宜興紫砂經久不衰,這與它千姿百態的諸多造型和千變萬化的裝飾是分不開的。
2 紫砂花貨藝術
紫砂壺藝,不僅造型獨樹一幟,而且有一整套獨有的成形制作工藝,使人贊嘆這套成形制作工藝是歷代藝人們手腦并用。智慧、勞動創造的結晶,是不斷提高、不斷深化、精益求精的工藝制作技法,紫砂壺藝與其它美術的根本區別在于它具有自身個性的特征和造型藝術語言,又成為其它藝術的載體,紫砂壺有千變萬化、永不枯竭的奧秘。
紫砂壺藝中的花貨,它吸收大自然的精華濃縮造型成壺,不管是供春的“樹癭壺”,還是陳鳴遠的“束柴壺”、“南瓜壺”,它屬于茶壺藝術,而不是雕塑藝術,筆者十幾年來在紫砂花貨藝術領域里不斷追求、探索,不斷嘗試、總結,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和收獲。
紫砂領域里,有朱可心以秀美見長,蔣蓉以形妙色真見巧,在紫砂陶藝作品中表現出對大自然的鐘愛,而筆者在創作過程中以花草樹木、瓜果蟲類為題材,它們千姿百態,隨著季節變化都以自己獨特的風格、造型裝點著這個世界,給人們以美的享受,同時也是藝術家們都想去發揮、表現的題材和手法,用觀察來吸取營養,并且在創作中借鑒,大膽發揮,充分掌握和運用。
從紫砂花貨作品的表現里,可看到從古到今最多的是以松、竹、梅、荷花、荷葉等等為主題,如“梅花”以它獨有的美和清高傲雪著稱,也是文人墨客們歷來喜愛歌頌表現的內容,本人也以“梅樁”作題材,一樹段為壺身,再配以生機勃勃的枝桿作壺嘴,壺把加以嫩枝展現出活力的氣息,通過紫砂藝術的表達,顯示出梅花清新淡雅,在百花凋零的寒冬傲雪而放,骨子里的一種不懼強暴的抗爭精神。
3 創作感悟
最令人自豪的是2007年新人新作陶藝評展中獲三等獎的作品“佛手壺”,筆者一直想嘗試著做一把與前輩們不同的“佛手壺”,為了這個想法精心篩選和構思,再去集市買了不同形狀、不同大小的佛手果帶回家,反復觀察、反復推敲、最終決定以傳統工藝的常規模式,將一顆成熟而飽滿的佛手果作壺身,以其中的一佛手指作流,一枝強勁、充滿生機的枝桿為把,配以小枝加兩佛手葉襯托,用雙色泥料,正、反兩葉相交成壺蓋,加小佛手作的,與壺身連成一體,達到整體平衡美觀的效果,又“佛手”與“福壽”相諧音,使壺的含義更加深刻。
“佛手壺”的創作成功,深深體會到紫砂壺藝除題材要為人們喜聞樂見之外,更重要的是講求造型的完美,制作技術的再現力,在我們進行新的探索時,更要了解和繼承我們古老的優秀傳統,才能有更精美的造型,才能有更好的發展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