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賽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更加注重協同創新。十八大報告中,有57處出現了“創新”一詞,涉及到社會的各個方面,包括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管理創新、金融創新、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人才培養創新、社會管理創新、協同創新、自主創新等等;有13處出現了“轉變”一詞。顯然,“創新”的新號角已經吹響。
4月24日至25日,國務院參事、創新方法研究會常務副理事長、科技部原副部長劉燕華一行赴廣西壯族自治區就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和創新方法工作進行調研,并在貴港市作了《第三次工業革命與創新模式轉型》的主題報告。
本次調研一切從簡,陪同前往調研的只有中國科學技術咨詢服務中心副主任王誠等3名干部。
五菱桂花調研
4月24日上午9時,劉燕華等來到五菱桂花,沒有歡迎儀式,辦公樓下迎接他的是五菱桂花總工程師黃相山及幾位研發人員,簡單介紹后,劉燕華快步走進辦公樓的會議室。
廣西科協副主席方芳、廣西科協學會部部長莫如平等都已分頭抵達會議室。
工廠工人照常上班,五菱桂花的主要研發團隊人員參加了工作會議,二十幾個人圍坐的會議桌上只有礦泉水,沒有鮮花、果盤;也沒有演講稿,有的只是筆記本。
簡單介紹參會人員后,會議直奔主題。會議一開始由五菱桂花總工程師黃相山就五菱桂花的發展情況及創新方法工作做了匯報。
南寧五菱桂花車輛有限公司積極參加自治區科協“創新方法進百企行動計劃”,使企業成為廣西第一家試點單位。從2009年12月18日開始組織公司技術帶頭人、技術骨干和高層管理者等85人次系統地進行了四個階段的TRIZ理論、創新能力拓展培訓,系統、全面地學習和掌握了TRIZ理論及創新流程。技術人員學習了突破思維慣性的方法、技術矛盾與創新原理、系統分析、資源分析,學習并掌握了分析問題的方法,獲得了實際分析問題的能力,了解技術創新方法實施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的流程,提升技術人員研發與創新能力,明確創新流程與企業已有流程的結合點。在四個階段的學習過程中,以項目為基礎,邊學習理論邊實際應用,結合企業現有的資源,實現了創新方法在五菱桂花的導入,為創新方法在企業的推廣、落實與應用奠定基礎。
黃相山說,五菱桂花在創新方法進百企行動計劃活動中選擇甘蔗機械改進項目作為創新的載體,針對“甘蔗收獲機刀盤切割方式導致甘蔗破頭率高”、“甘蔗收獲機橫送機構滯留甘蔗葉”、“剝葉機剝葉機構剝葉不干凈”等主要技術難題進行攻關,通過對材料學、金屬加工等其它相關專業領域專利查詢、搜索專業領域解決方案知識庫、運用TRIZ創新方法原理等得到解決方案。通過仿真計算對這些方案進行優選和可行性、可靠性驗證,并根據現有技術條件、技術成熟程度、制造成本等因素確立選定其中的技術方案進行開發設計和樣機制作。
黃相山指出,通過將創新方法在企業產品研發中的應用,五菱桂花初步突破甘蔗收獲機械普遍存在的三大技術瓶頸問題,設計制造出第三代甘蔗收獲機,共生產了甘蔗機械產品135臺套。自主創新了一種適合于廣西蔗區地域條件、符合當前糖廠收榨機制和蔗農農藝要求并與目前我國農機產品技術水平相適應的全新收獲模式,通過配套研發相應技術和產品,使這種模式的推廣成本更低,更容易被廣大蔗農和糖廠接受,更易于廣泛推廣應用。與第一、第二代甘蔗收割機比較,第一、第二代機從設計到生產分別用了5年和2年時間,而第三代機只用了半年時間;第一、第二代機從研發到生產分別花了500多萬元和近200萬元,而第三代機只花了10多萬元;第三代機的工作效率是第二代機的兩倍多;第一代機投放市場后只銷售了幾十臺,第二代機也只銷售了100余臺,而第三代機問世僅第一個榨季就已在巴西、埃及、印度等國家和地區銷售了126臺套,其中出口80臺套;第一、第二代機在制造時采用了大量的外來技術,而第三代機則是自主研發制造,并預期在研發過程中能產生5項實用新型專利(其中包括技術布局專利和技術規避專利),1~2項發明專利。
五菱桂花通過運用創新方法理論,使研發人員打破傳統思維束縛,突破思維慣性,打開創新思維,并提供了一種高效解決復雜問題的全新途徑。對于工作中遇到的實際技術問題,公司的研發人員嘗試運用全新的創新方法理論和技術創新體系,通過對技術系統進化分析和問題分解,識別技術矛盾,通過專利查詢、搜索解決方案知識庫等形成概念解決方案,應用計算機輔助創新技術(CAI)工具解決技術難題,高效正確地解決問題,使得產品的研發周期縮短30%,提高了創新效率,形成自主知識產權,持續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推動企業技術進步與創新。
劉燕華一邊認真聽取五菱桂花工作匯報,一邊仔細做好筆記,不時還會提出幾個問題,對此黃相山總工程師都作了仔細說明。
劉燕華對南寧五菱桂花近些年來取得的成績和產業改造、創新方法研究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并就五菱桂花未來發展提出指導意見。
劉燕華說,五菱桂花已經具備了技術創新的基礎,但是要想實現跨越發展要有新的發展思路。通過利用好已有的技術儲備和人才儲備,通過創新發展模式的轉變,五菱桂花的發展會很快。
他說,五菱桂花要明確兩點,一是明確核心技術,二是明確盈利模式。
劉燕華認為,發展核心技術是一個企業長遠發展的關鍵,要明確企業的核心技術,明確盈利模式。瞄準新型市場,挖掘新市場,轉變思維方式,了解市場,研究新產品。
他建議五菱桂花在已有的研發團隊和專家團隊的基礎上還要多走出去了解別人的發展經驗,促進企業轉型發展,要把外面的專家隊伍請到企業來進行人才培訓,提高自身研發隊伍的水平,開拓思維和眼界。
劉燕華指出,五菱桂花要繼續深化改革、加大創新力度,不斷提高創新工作的科學化、專業化水平,推動企業跨越式發展。
王誠插話說,創新的主體是企業,企業的發展關鍵還是靠人才,企業創新要加大對創新人才的重視和培養;培養創新人才還要有創新思維,同時也要培養創新人才的創新思維;企業技術人員要聯合起來去做創新工作,那么,企業的創新工作就會有新的突破。
劉燕華對王誠的話表示贊同,他說:“經濟發展靠產業,產業發展靠創新,創新發展靠人才,人才發展靠精英。”
匯報結束,劉燕華來到生產車間考察,他仔細詢問五菱桂花農業機械的產品型號、價格、銷路、銷量,以及產品的產量和質量。
結束在五菱桂花的調研后,劉燕華乘車前往貴港市。
第三次工業革命和與創新模式轉型
24日下午2時30分,劉燕華乘車提前來到貴港市會議中心參加貴港市第37期領導干部時代前沿知識講座。下午3時,報告會開始。劉燕華做了《第三次工業革命與創新模式轉型》的主題報告。
在報告中,劉燕華結合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運用大量理論、實例和數據,介紹了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基本特征、發展趨勢以及所帶來的影響和挑戰;深刻闡述了新的革命帶來了創新模式的轉型;革命性創新向能源、建筑、交通等各個領域的滲透;改革創新是現實性要求。
劉燕華說,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更加注重協同創新。在新的國際競爭格局中,發達國家及其跨國公司用技術控制市場和資源,形成了對世界市場特別是高新技術市場的高度壟斷。發展中國家只有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升比較優勢,才能獲得發展的機遇和主動權,否則將會不斷拉大發展差距,甚至被邊緣化。創新驅動,不僅是沖破“科技封鎖”、“科技要挾”的現實需要,我們更要以全球視野審視科技創新的方向,提高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更加注重協同創新。
劉燕華指出,國內經濟結構不合理、質量和效益不高等問題日益突出,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約束加劇;國際新科技革命迅猛發展,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更新換代的周期越來越短。如今,以綠色為先導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正處于醞釀之中,并已悄悄地滲透到了能源、交通、農業、教育等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按照第二次工業革命發展模式來發展,世界資源承受不了,中國必須走跨越式發展的道路,迎接第三次工業革命。在這次革命中,人們的思維方式、方法手段以及工具設備都需要大調整,而且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也需要進行大的調整。
此外,劉燕華還說,綠色發展模式和云技術、計算機互聯網技術向各領域滲透,使各領域發生革命性變化,形成了“云的時代”。
劉燕華強調,當前一場顛覆式的革命正在悄悄醞釀之中,假如我們沉醉于傳統的進步,將在今后追悔莫及。轉變發展方式是中國的時代需求,創新是根本驅動力。
講座以電視電話會議形式進行,貴港市設主會場,縣、區設分會場。中國科技咨詢服務中心副主任王誠、廣西科協副主席方芳,科技部、中國科技咨詢服務中心的有關處室領導和廣西科協學會部、咨詢中心的負責人參加講座。
廣西貴港市委、市人大常委會、市政府、市政協領導班子成員,市級單位現職副科級以上領導干部,市直各企業領導班子成員、總工、副總工、技術骨干、科技人員等聆聽了報告。各縣市區副科級以上領導干部在轄區分會場參加這次講座,總人數約15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