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貝 劉飛帆
集成電路的正能量
假如桌上放著半杯水,那么你關注的重點是水還是空了一半的杯子?樊曉華明顯屬于前者。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芯片消耗國,但自己提供的芯片不足10%。我國的芯片產業在最近十年里發展迅猛,但產品依然90%依賴進口,每年進口額甚至超過石油。
根據海關統計,僅2012年1~11月,我國集成電路進口額就達到1724.99億美元,同比增長11.8%;進口量為2197.17億個,同比增長11.7%。
只要對這個產業稍加了解,就能列舉出我國在集成電路這一領域存在的一系列劣勢:產業規模不大,自給能力不足,產品國內市場占有率仍然較低,企業規模小且分散,持續創新能力不強,核心技術少,與國外先進水平有較大差距……
如此看來,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何止是空了一半的“半杯水”,這水似乎剛剛占滿杯底。
中科院微電子所無線通訊射頻技術實驗室主任樊曉華卻說,“我們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么‘悲催。”
此話怎講?在他看來,我國的芯片設計企業正在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積累的能量正在迸發出來。
那么,這能量來自哪里?
頂尖產業匯集頂尖智慧
《集成電路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中指出:“集成電路(IC)產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性、基礎性和先導性產業,是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的核心與基礎,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保障國家信息安全的重要支撐……”
“戰略性、基礎性和先導性”的核心產業自然需要頂尖的頭腦。
2001年,樊曉華從中科院微電子所研究生畢業,赴美留學。當時的中國微電子產業,可以說力量比較單薄:“沒有太多企業與科研力量,每年畢業的微電子專業學生數量有限,研發技術水平整體不高,相對落后。”
事隔十多年后,在中科院微電子研究所葉甜春所長、周玉梅副所長以及射頻集成電路研究室張海英主任的大力支持下,樊曉華再以無線通訊射頻技術實驗室主任的身份回到中科院微電子所,感受如今的行業發展,他說了四個字:“天翻地覆”—集成電路領域,已經走過了當初可以跑馬圈地的年代。如今,任何一個領域都有或大或小的公司與科研團隊在做,都可以找到一起賽跑的同路者,“競爭壓力很大”。
樊曉華十分驚喜地看到這一領域人才儲備的日益豐富。以微電子所為例,十年之前約有100名左右研發人員,而現在擁有超過1000人的專業人才儲備。
這得益于教育部、科技部于2003年籌建的“國家集成電路人才培養基地”。也得益于心系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海外兵團”的加盟。
在人才日益充足、競爭日益激烈的背后,是生機勃勃的行業發展態勢。十多年來,中國電子信息產業在市場需求和政策牽引的雙重推動下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特別是國家出臺系列鼓勵產業發展政策以來,集成電路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在世界集成電路市場中所占份額不斷提高。
樊曉華說,從技術能力上,“我們也得承認,海外目前要領先一些,但是差距已經越來越小。”“中國集成電路比外國差,但我想強調的是,我們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差。”
落后是相對的,而進步是進行時,也是大勢所趨。有業內人士估計,到2015年,中國芯片市場規模將超過1萬億元。樊曉華也認為,本土芯片企業在未來將“大有作為”。
頂尖智慧專注頂尖追求
雖然和集成電路的緣份,是“先結婚,后戀愛”的“愛我所選”型,但是樊曉華仍然在這一領域摸爬滾打了20年。動力何在?樊曉華也說,“這是一個智慧比較集中的領域。競爭非常激烈,我喜歡挑戰。”
從目前的形勢來看,這一產業要向前行,面臨的挑戰有哪些呢?
在樊曉華看來,首先是科研價值導向追求短期效益,耐心不夠。其次,目前仍有部分企業認為國產芯片在技術上與國外產品存在很大差距,只能用在低端產品上,或者僅作為低成本替代方案,從而限制了本土芯片的應用。政府應該積極推動產業界采用國產芯片,從而使政策真正成為國內電子產業鏈上下游積極互動的催化劑。
2012年5月23日,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發布了《關于公布2011年度認定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和北京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名單的通知》,“新一代通信射頻芯片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落戶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
2012年6月,樊曉華回到國內,擔任無線通訊射頻技術實驗室主任一職。一年的時間里,在原有基礎上組建起一個更加強大的科研團隊,擁有在國內數一數二的科研實力。目前,團隊中有10名博士,其中兩人為留美歸國人員,20多名在讀研究生。
通信技術是信息社會的神經系統,為現代化的生活提供各種便利,越來越成為生活、工作所必需的一項技術。隨著通信質量要求的提高,通信射頻技術的更新換代愈加頻繁,對于射頻技術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而他對于團隊在研究上的要求也是“取法乎上”:做中國最好的集成電路設計團隊和實驗室,在無線射頻通訊領域做出切合國家發展、在國際上有創新性的標志性的成果。
“科研不是閉門造車,要解決人們生活中和工業界、產業界的重大難點,當然還包括一部分前瞻性研究。”兼具學術與工業界雙重背景的樊曉華,對于工業界發展方向極為敏感,同時在方案可操作性方面具有優勢。樊曉華說,集成電路領域有其自身特點,科研和工業的區別不像其他行業那么大。他給團隊定位就是,要滿足兩方面的需求,既要在科研上有突破,又能滿足產業界的發展。并為產業下一步發展做知識積累。
近年來,團隊承擔了多項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和863及北京市重點科技項目,與國內外兄弟單位結成戰略合作伙伴,共同致力于先進通信技術研發及相關產業發展。經過多年的發展與積累,從2G(第二代通信標準)到4G(第四代通信標準),從2.4GHz到太赫茲,都有著深入細致的研究,并獲得顯著進展。
樊曉華透露,目前,團隊正在研制TD-SCDMA和TD—LTE的雙模芯片,這在國內科研院所是第一款,性能指標爭取達到具有國際競爭力。同時,他們也在做RFID讀寫器芯片,這是國內第一款同時支持國際標準ISO 18000-6C(EPC Class 1 Gen2)和自定義協議的產品,爭取可以對民用和專業行業市場上RFID研發做出貢獻。除此之外,團隊還為應用在智能電網、無線通信和物聯網方面的芯片傾注心血。而所有這些,追求的目標概括起來就是:高性能、低功耗、低成本。
順應集成電路產業滾滾向前的發展大潮,做出切合時代發展的貢獻,同時實現自身價值,這是樊曉華的價值觀。這樣的價值觀,成就了這個渾身上下充滿“正能量”的人。他用“creativity, satisfaction, miracle”來作為團隊的精神文化內核,“以創新為導向;滿足國家需求,成就自身價值;爭取為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