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昆明
抗戰時期,在晉冀魯豫邊區的經濟建設中,駐扎在太行山根據地“腹心區”的129師也發揮了重要作用,這當中,就不得不提到農業專家——129師生產部長兼邊區政府農林局長張克威。
投身抗日轉戰太行
張克威是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屯人,原名張玉琇,1901年生,年青時留學美國,所學知識涵蓋了農業管理、經濟、農學、畜牧學等領域,是一名農業高級技術人才。
1931年,他回國創業,原本想將所學的知識用于報效祖國和發展家鄉的農業上,未料“九·一八”事變改變了他的初衷。由于日寇入侵,東北淪陷,他和許多有理想有志向的東北人一樣,流亡到了北平。在這里,他接觸到了一些共產黨員和不少進步人士,在這些人員的感染和帶動下,他走上了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戰和革命道路,并被中共東北工作特別委員會吸收為黨員。
1937年,“七七”事變后,日本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為推進國共兩黨共同抗日,黨組織派張克威到國民黨第69軍做統一戰線工作,軍長是石友三,吉林長春人。
起初,石友三在團結中共共同抗日上,表現得非常熱情和積極。當時,一些共產黨員組織了一批愛國青年學生,組成“學兵隊”,加入了69軍,石友三便任命張克威為“學兵隊”隊長。1938年初,石友三又主動寫信,讓張克威專門趕赴延安,將信轉交給毛澤東,以示自己聯共抗戰的熱情和決心。可惜,進入1939年后,石友三便轉變了聯共抗日的立場,奉蔣介石密令,開始執行“溶共”、“限共”、“反共”政策,清退69軍中的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公然破壞國共團結,跟八路軍搞“磨擦”。
為了避免革命損失,中共北方局及早將一批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撤離了石友三的部隊。正是在這種情形下,張克威離開石友三,并于1939年3月份,被中共北方局調到八路軍總部工作,先任參議,不久,又晉升為高級參議、駐冀南軍區代表。
試驗良種肩挑重任
1940年3月,中共北方局決定,調張克威到八路軍129師司令部,擔任政治部所轄的民運部部長。
5月份,他趕到129師政治部駐地涉縣王堡村,開展工作。不久,又當選為晉冀魯豫邊區政府委員、參議會參議員。
為增加糧食供應,減輕農民負擔,129師在閑暇之余,大力發展生產,開展自力更生。涉縣王堡村外有一條清漳河流過,張克威實地勘察后,覺得可以在這里開辟幾塊良田。于是,他組織一些戰士和群眾一齊動手,在清漳河邊壘堤砌堰,挑土平整,修造了幾畝田地,種上了莊稼,由于此地可以就近取水,灌溉方便,因此,新修的這幾畝田地也成為王堡村種植水稻和玉米的良田沃土。
1940年底,129師民運部改為生產部,由涉縣王堡村遷到山西黎城縣南委泉村,張克威仍任部長,負責部隊的生產工作。
到了南委泉村后,張克威利用自己的專業技術所長,對當地的地理、環境、土壤、產量等進行了一番仔細調查、研究和分析。在調查走訪中,他得知太古縣基督教會所辦的銘賢中學有良種,便派干事賈承烈去購買。賈承烈到達太古縣后,托當地政府人員聯系和協調,才從銘賢中學買到2斤“金黃后”玉米,還有3種冬小麥和一種谷子的種子。而這些種子也成為129師生產部開展科學種田的一個良好“開端”。
張克威從南委泉村一個地主那里租了十幾畝地,作為生產部的試驗田地,然后買來鐵鍬、犁等生產用具,便干了起來。他帶領生產部的人員,將購買的種子種到田里,經過精心侍養、觀察,“金黃后”玉米這一品種的產量很高,小麥169號、谷子81號產量也不錯,都適合在太行山區推廣種植。因此,1942年,張克威在農業試驗田里大量培育良種,并把“金黃后”玉米和169號小麥種子送給南委泉村的村民,讓他們試種。
這年,129師十幾畝的試驗田和南委泉村很多村民的土地,都獲得了大豐收,這讓張克威的名聲大噪。有人在邊區政府中提議,請129師生產部部長張克威兼做農林局長,很快,邊區政府派人到129師政治部進行協商,政治部同意了邊區政府這一提議。
就這樣,邊區農林局人員遷往黎城縣南委泉村辦公,與129師生產部“合二為一”,共同接受張克威的直接領導和管理,張克威肩負的擔子更重了。
千里寄種番茄落戶
為了及時掌握和了解生產部一帶的工作情形和狀況,129師師長劉伯承專門派人,為生產部架設了軍用長途電話。
師長劉伯承是個十分關心下屬生活的熱心人,當他了解到張克威的妻子和兒女都還在北平時,便起了讓張克威一家人團聚的心思,他親筆給晉察冀邊區115師的副師長聶榮臻寫信,請聶榮臻想方設法,把張克威的家人接到太行山根據地,和張克威團聚。同時,劉伯承也讓張克威給妻子寫一封信。
不巧的是,當時日軍在晉察冀邊區開展“大掃蕩”,115師忙著應敵,自顧無暇,因此,聶榮臻忙著指揮部隊戰斗,開展“反掃蕩”工作,也無暇派人前去北平,和張克威的妻子聯系。
而等聶榮臻組織的“反掃蕩”戰斗暫告一段落后,1941年12月7日,日軍襲擊美國海軍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美英兩國隨之公開對日宣戰,張克威的妻子愛琳娜是美國人,在北平受到了日本人的嚴密監視,無法隨便離開,因此,愛琳娜在收到張克威的來信后,無法按照丈夫的要求,前去太行山,和丈夫會面,只能按照丈夫信中囑托,將一些蔬菜種子交到來人手中,請其轉交給張克威。
遠在千里之外的妻子不能來太行山與自己團聚,張克威自然感到十分痛苦和遺憾,可當收到別人輾轉送來的那些蔬菜種子時,他又感到了莫大的安慰,對他來說,這可是根據地的“寶貝”,——根據地的蔬菜品種稀少,因此,部隊和群眾所吃的菜種也很單一,妻子寄來的這些種子,無疑送來了一份“希望”,會讓根據地軍民以后的飯桌上多一些蔬菜的品種和花樣。在這些種子中,就有西紅柿。
西紅柿俗稱番茄,當時,只在北平等少數大城市被人少量種植,太行山的很多群眾聽都沒聽過,更別說看見和品嘗過了。
張克威將西紅柿種到了生產部的農田里,等西紅柿成熟后,他采摘了一些果實,請周圍的群眾品嘗,順便請他們也在田地里種植西紅柿。
一些農民初次吃到西紅柿,感覺入口有點兒酸,吃得不習慣,所以,起初并沒有多少群眾愿意種植,因此,張克威只能先在邊區政府機關、部隊的土地上推廣。
從1942年起,八路軍前方總部、中共北方局、129師、邊區政府、太行區黨委等機關和部隊的田地里,都紛紛辟出一塊菜地,種植上西紅柿。秋天到了,部隊的西紅柿豐收,也吃不完,便將果實大量送給駐地的群眾吃。
太行山的很多農民看多了,吃多了,習慣了,也漸漸接受了西紅柿這一品種,學著八路軍,紛紛將西紅柿引種到自己的田地里。戰爭年代,八路軍機關和部隊也處在不斷調動之中,而人員調到哪里,西紅柿也隨之落戶到哪里,就這樣,西紅柿這一新鮮的蔬菜品種得以在太行山迅速和大面積推廣開來。
推廣科技發展生產
為了發展生產,活躍經濟,保障部隊供給,1942年,張克威從邊區政府冀南銀行貸款,開辦了磨坊、大豆油坊、新華商店、萬和號山貨棧、白宮飯店等經濟實體,飼養起了豬、羊、雞,接收了十幾頭從太岳地區沒收來的奶牛,就這樣,129師生產部搞起了多種經營,包括農業種植、商業貿易、畜牧業養殖等,事業搞得紅紅火火。
在發展部隊生產的同時,張克威不忘在邊區群眾中大力推廣農業科學技術,推進“科技興田”。一方面,他在生產部的試驗田里,開辟苗圃,大量培育優良作物種子和樹苗,指導南委泉村專門辟出100余畝地,種上了生產部提供的玉米、小麥、谷子、棉花、西紅柿等新品種,為其他地區的部隊和群眾進行示范;另一方面,他深入田間地頭,精心指導部隊戰士和山區農民科學種田,普及農業種植技術。
為了激發和培養邊區軍民對科學種田的興趣,推廣種植農作物優良品種,邊區農林局和129師生產部通過精心籌劃和部置,于1943年9月21日,在南委泉村聯合召開了生產擴大會,舉辦了全區首次農業展覽會。參展的農業作物、用具等品種達一千多種,而“金皇后”玉米等幾個農作物的新品種,宣傳的效果和影響力也非常好。會后,很多人紛紛向張克威他們索要良種。
為了配合邊區政府推廣農業科學技術,1943年11月初,《新華日報(太行版)》開辟了《農事半月》專欄,刊登農業方面的科普文章,由張克威組織生產部和農林局的人員整理、編撰,每月兩期,其中,張克威親手撰寫了《太行區蝗蟲災害的程度及緊急處置辦法》、《果樹嫁接法》等文章。
為了在群眾中發展農業技術人員,張克威創辦了農業技術培訓班,并親自擔任其中的授課老師,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一些先進的農業技術知識在群眾中廣泛流傳開來。
1944年11月20日至12月7日,南委泉村召開了“太行區殺敵英雄、勞動英雄、戰績展覽、生產展覽聯合大會”。在這次展覽會上,分為了戰績、生產兩大展覽館,這次生產展覽的內容更加詳實豐富,共分為十二室,依次陳列的是抗災渡荒、深耕細作、水利建設、棉花與西紅柿、植樹造林、手工業建設與礦產、五谷豐登、部隊與機關生產、蔬菜與農具制造、金皇后玉米等內容,展出了180多種渡荒代食品實物,并設立了三個露天展覽場:一個是改良農具部,展品有人拉犁、玉米播種機等器械,二是副業生產雞牛豬羊部,展出了意大利“來克奴雞”、美國“花豬”、澳大利亞“美利奴羊”等優種,三是苗圃、溫床、肥池部,介紹了培育苗木和蔬菜技術。
在宣傳“金皇后”玉米上,展覽會采取了真人畫像對比的方法,將南委泉村范孟喜、范根喜兄弟倆搬到了壁畫上,一幅畫是,種植“金皇后”玉米后大豐收,人的臉上笑開了花,而另一幅畫是,因種植玉米舊品種,收獲少,人非常不高興,顯得氣鼓鼓的。這組鮮明的對比畫,給每個參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展覽館開放期間,從四面八方趕來參觀的群眾絡繹不絕,而正是在這次會議上,大會以全體戰斗模范的名義,獻給張克威一面錦旗,南委泉村干部也代表群眾向他敬獻錦旗,借錦旗贊揚他:“忠心耿耿為革命”、“為群眾服務,發揚我黨關心群眾的革命優良傳統作風”。
中共北方局代理書記、129師政委鄧小平在大會上的發言講話中,也高度贊揚了張克威在邊區農業建設上的功績:“……比如我們農林局在張克威同志領導下,已經取得顯著成果,即以改良種子一項來說,金皇后玉米明年可以普及;加谷子、麥子好種的傳播,預期兩三年后,太行山每年可以多打100萬斤以上糧食。”
正是在邊區政府和張克威的大力推廣下,1944年,“金皇后”玉米普及到整個太行山地區和太岳地區,1945年,又擴大至陜甘寧邊區和晉察冀邊區。據當時估算,僅推廣“金皇后”玉米一項,即為晉冀魯豫根據地增產糧食25%~30%。
興修水利造福后人
太行山區山脈連綿,溝壑縱橫,地勢不平,農田多呈梯形分布,且多屬“望天收”,風調雨順時,就能豐收,若遇天旱或雨澇,輕者減產少收,重者顆粒無收。129司令部、政治部所在的涉縣赤岸、王堡村一帶,盡管毗鄰清漳河,卻因地勢不平,很多農田無法用到河水,在天旱時,不得不靠人挑馬馱,到河邊取水澆田。
為了引用清漳河之水,造福駐地百姓,增加糧食產量,1942年,邊區政府、中共太行分局、129師等機關領導研究決定,修建一條大渠,將沿岸的旱田變成水澆地。
邊區政府召集了涉縣抗日政府、河南店區政府人員,以及王堡、赤岸等沿河8個村的干部,共商修渠之事。聽說能引水澆地,沿河村干部和群眾都非常高興,無不舉雙手贊成。邊區政府隨之組織成立了開渠籌備委員會,籌備修渠事宜。
張克威是農林局長,這開渠工程的勘察、測量和設計工作自然落到了他的頭上。為了保證工程順利施工,張克威帶領技術人員,早起晚歸,對清漳河一帶的山地進行認真勘察、測量,仔細設計施工圖紙,研究開渠方案,并初步估算了整個工程的用工量、所需資金、物料、澆地面積等事項。
在邊區政府主席楊秀峰等人的大力支持下,1943年2月24日,涉縣漳南大渠正式開工建設,在施工中,為了鼓舞士氣,融洽軍民關系,楊秀峰、129師師長劉伯承、鄧小平等邊區黨政機關和部隊的領導、干部,都利用閑暇工夫,到施工場地幫忙挑土、擔石頭,義務參加勞動。作為設計工程施工方案的一名負責人,張克威也時常奔波和忙碌在施工一線。
由于日寇大“掃蕩”,工程中途被迫停工,但等“掃蕩”結束后,施工照常進行。整項工程,在1943年6月底,基本完成渠道主體,1944年4月5日,正式竣工通水。
在通水的這一天,沿岸群眾敲鑼打鼓,無不歡欣鼓舞,感謝邊區政府和駐地部隊的盛舉。這條大渠首起涉縣上溫村,途經王堡、赤岸、會里、沿頭、河南店、南莊、茨村等7個村,尾至莊上村,全長近30里,可澆灌田地面積3500多畝,沿渠受益群眾2000多戶。
在困難和災害面前,漳南大渠發揮了抗災自救的重大作用,改變了沿岸群眾的生活,并成為軍民團結一條心的象征,因此,當地群眾將這條渠稱為“救命渠”、“幸福渠”、“將軍渠”,還有人編了一首歌謠,以此歌頌邊區政府和129師的功績:“水流南山頭,吃飯不發愁。沒有八路軍,這水怎能流?”
抗戰勝利后,張克威奉黨組織之命,回到東北參加工作。此后,他先后擔任東北民主聯軍長春警備司令部參謀長、吉林省人民政府建設廳廳長、東北行政委員會農業處處長、東北人民政府農業部副部長、沈陽農學院院長等職。
在和平建設年代里,張克威以自己的專業技術所長和一顆忠誠赤子之心,又為我國東北的農牧業生產和高等農業教育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