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太勇
在實際的化學教學過程中,應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多姿多彩的生活實際成為化學知識的源頭,讓學生始終保持對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化學教學生活氣息教學效率興趣我們現在的中學教育,理論知識的學習多于實踐技能的學習。這樣帶來一個嚴重的問題,是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學習興趣每況愈下,大多數對學習還有興趣的學生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是家長、老師“威逼利誘”的結果。面對這樣的現實,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前提,是我們所做的這一切必須要引起學生的共鳴,若引不起學生的共鳴,我們在課堂上所做的一切就都是徒勞的?!把哉哂行?,聽者無意,教師講的津津有味,學生聽的昏昏欲睡”正是沒有引起共鳴的寫照。引不起學生共鳴的原因多種多樣,但我認為最主要的是所講內容與學生的認知水平脫節。學生不想聽,不愿聽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覺得所學內容空洞、與生活實際無關。理論知識是人類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結晶。究其本源,無一不是來源于生產實踐。如何在學生的生活實際與看似空洞的理論之間架起一座認知的橋梁?應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多姿多彩的生活實際成為化學知識的源頭。讓學生始終保持對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學習興趣。
如果從化學與生活的關系角度來說教學的話,那么我會在教學之余收集很多生活中的關于化學的知識在課堂上使用,為我的教學服務。為何要這樣講?試想一下,如果學生在課堂上聽到自己所學的化學知識就是來源于他們身邊存在而自己平時又沒怎么注意的,不知要激發出他們多大的學習興趣來。單單就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來說這就是非常重要的一點。愛因斯坦有句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一個人對某一事物總是很有興趣,他就會自然而然地去投入到里面去,當然學習也是不例外的。
在具體的教學中,還要依據相關教材而行事,有時需要借生活的殼,行傳授知識的實。因此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教師要有意識地將教材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捕捉適宜的生活現象引入新知,進而可以提煉出其中的化學問題。例如,用磚砌墻和貼瓷磚時,先要將磚和瓷磚用水濕潤;新買的鋁鍋,燒過自來水后有黑色斑點;經常雷雨交加的地方禾苗長得很茂盛,這些奇妙的現象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后,就能促使他們去學習掌握水泥、鋁和氮氣的性質。由于有了跟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系的導入,學生對于下面新知的學習就更加有目的性,興趣自然產生。比如,講到化學平衡時,就可以說一些與之有關聯而平常生活中又較常見的現象——交警查酒后駕駛。在馬路上,常能見到交警攔下可疑車輛檢查,請司機向一儀器中吹一口氣,如果測定儀中橙紅色的物質變為綠色,司機就要受到處罰,因為他飲酒后駕車,違反道路交通管理條例。
日常生活中以洗衣粉(或純堿)作洗滌劑,其水溶液呈堿性,能與高級脂肪酸作用,使化學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高級脂肪酸轉化為鈉鹽,在水中溶解度增大,因此油污容易被水洗去。在日常生活中,洗衣粉等洗滌劑易溶于溫水(特別是加酶洗衣粉)是由于溫度升高,洗衣粉溶解度增大,即濃度較大。溫水有利于酶催化蛋白質等高分子化合物水解,同時蛋白質的水解、油脂的水解都是吸熱反應,適當提高水溫,會使洗滌效果更佳,但也應該注意,一味追求高水溫,反而會降低酶的催化能力,使其失去活性,從而降低洗滌的效果。
像這樣借生活來學知識何其輕松。教學就是需要這種多樣化的操作,有時也少不了用所學知識來指導生活。例如,日常生活中當我們把茄子、蘋果、土豆等削好皮或切開后放置一會兒,切口面的顏色就會由淺變深,最后變成褐色。如何防止它們不變色?如果我們能結合酚易氧化的原理,那么為了防止切開后的它們變色,就可以不讓它們與空氣接觸,最好的辦法是把它們泡在鹽水里。
又如,講蛋白質的性質,就完全可以聯系到堿使蛋白變性而做變雞蛋(有的地方叫松花蛋,也有的叫皮蛋,便蛋等),更可以聯系用燃燒法將真絲、棉麻以及化纖加以區別。還有,如果說是家里父母花了不少的錢買到的高檔皮衣皮鞋等,在使用過程出現了較深且已影響外觀的折痕時需要保養,此時如何保養?如果結合蛋白質變性的原理,在折痕處用雞蛋清變性的道理進行保養且效果很不錯,等等。像這樣的化學課堂該是多么的有趣。而這樣的生活實例在中學化學是非常多而雜的,它需要我們不停地收集、整理以及合理地使用。在此,我只是舉了少數的幾個例子,目的是拋磚引玉以便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更加生動有趣,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從而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總之,在化學課堂教學這個模塊上,每位教師都需要除教科書提供的生活實例之外,自己再收集一定的資料服務于課堂。不論是借講故事之名行傳授知識之實,或是用知識來指導生活,或是由生活反求知識等都需要借助起主導作用的教師做合理的裁剪。當然,也不可僵化地只是在這個模塊上進行你的資料釋放,一定要從課堂實際出發,結合相關的知識點有準備地去進行。盡可能地做到化學知識和生活實際相結合,使課堂在輕松、有趣的氛圍下進行,從而提高整堂課的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