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榴燕
[摘 要]寫作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始終是一個難以突破的難題。教師在寫作教學中應教導學生恰當運用修辭手法,適當引用詩文以及注入情感,使學生寫作更深有體會、得心應手。
[關鍵詞]修辭;想象力;感染力
作文語言的魅力,不可小視。古人云:“言之不文,行而未遠。”毛澤東也說:“語言無味,面目可憎,拒人于千里之外。”就是說好的內容擁有恰當的表述是關鍵,要能做到用語言把讀者深深地吸引住。語言不佳,就如讓讀者走在一條骯臟的小道上,即使兩邊的風景如畫也無心欣賞,甚至避之不及。因此,我們平常寫作文要注意從自己所積累的好詞好句中選擇適合表現內容的“寶石”,以此來裝點文章的主題,讓它散發魅力,讓讀者被深深吸引。
一、恰當運用修辭手法,豐富語言想象力
所謂的修辭手法,就是通過修飾、調整語句,運用特定的表達形式以提高語言表達作用的方式或方法。小學生已經初步掌握了擬人、比喻、排比、夸張、反問、設問等修辭的手法。寫作時,教師應引導學生恰當地使用修辭手法,能提高語言的表達效果,使之充滿想象力,從而讓作文內容擁有張力,給人深刻的印象。
在課文中,有很多名家運用修辭手法的優美語句,著名作家尹黎的《槐鄉的孩子》描寫天熱:雞熱得耷拉著翅膀,狗熱得吐出舌頭,蟬熱得不知如何是好,在枝上不停地叫著“知了知了”。擬人的手法讓夏天悶熱的情形在作者筆下躍然紙上,聲情并茂,讓人如聞其聲、如見其樣。在學習這些使用修辭手法的名家語句時,先指導學生賞析其妙處,再模仿其手法,繼而結合自己寫作的需要進行創作。如:我們學校的桂花開了,很香。我們就可以引導學生運用擬人、夸張的手法改成:我們學校的桂花爭先恐后的站滿枝頭,香飄十里。這樣,不但寫出了桂花開的狀態及香味,而且讓讀者產生無限遐想。
二、適當引用經典詩文,提升語言表現力
優美的語言,來自于文化底蘊的積淀。平時課文中的那么多文質兼美、風格多樣的名篇佳作時就應該巧妙運用,展現豐厚的知識儲備。所謂“佳作妙語,總是千古精粹”。適當引用經典詩文,不但能讓讀者覺得言而有據,還能提升了語言的表現力。如:我爬到了山頂,看到了山下所有的東西,感覺好小。教師適時地點撥引用經典詩文,改成:我爬到了山頂,看到了山下所有的東西,不禁感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樣,不僅寫出了作者爬到山頂上的自豪感,還賦予了語言一定的哲理,使讀者產生共鳴。所以,名言詩句在作文中引用的妙處是不可忽視的。
三、適時注入情感,增強語言的感染力
法國浪漫主義作家繆塞說:“最美麗的詩歌是絕望的詩歌,有些不朽的詩篇是純粹的眼淚。”言由心發,文自情生。真情實感是好文章的靈魂所在,小學生的作文是寫自己身邊的人和事,以及自己情感的表達,作文中自然離不開生活中的情。如:《媽媽,你在哪里》中的一段文字:媽媽,你在哪里,每次趕集時我都會到處找你,可都沒看見你。了解到孩子因媽媽突然離開而內心充滿恐懼與思念時,教師可引導孩子注入自己的情感,讓自己的心在作文中放松。改為:媽媽,您在哪里?我無時無刻不想著你。每次趕集時,我都會情不自禁地在人海中尋找您的身影,盡管我知道您已經離我遠去,但我還是不能控制自己。媽媽,您到底在哪里?快回來吧,女兒好想好想您!這樣,同樣平實的語言,卻因為注入了內心的真情,大大增強了語言的感染力,讓讀者不禁為之動容。
呂叔湘先生說:“語言是一種技能、一種習慣。”只要教師平時注意引導學生多讀多練,語言就會越來越精彩,讓自己的作文因語言而光彩照人。
責任編輯 晴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