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小佩
[摘 要]實踐活動是幼兒園開展教育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農村幼兒教師應結合農村實際,充分開發與利用本土資源,生成園本特色主題活動,注重實踐性課程內容的滲透,為幼兒創造更多參與實踐和動手操作的機會;針對教學開展過程中出現的實際情況,充分開發與運用農村周邊資源,建立“實踐基地”,為幼兒的實踐活動提供物質條件。
[關鍵詞]實踐能力;特色課程;實踐基地;能力培養
農村幼兒園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悠久的歷史民俗,充分挖掘和利用豐富的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是進行幼兒實踐能力培養的有效途徑。教學應結合園本特色資源,為幼兒提供各種參與實踐的環境和動手操作的機會,培養幼兒的實踐能力。
一、注重實踐性課程內容的滲透,為幼兒創造更多實踐的機會
以“玩中做,做中學”的生活實踐理論為依據,充分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個性特點和原有經驗基礎,注重實踐性課程內容的滲透,開展了特色主題活動。
1.開展主題活動《春暖田間——馬蘭頭》。根據季節特征及幼兒的興趣及需要,主題活動設計了社會實踐活動《野外尋找馬蘭頭》、科學活動《認識馬蘭頭》、語言類活動《兒歌——馬蘭頭》、音樂創作活動《馬蘭頭》、美術活動《制作馬蘭頭》等一系列活動。其中,社會實踐活動《野外尋找馬蘭頭》,旨在通過感知、尋找、比較,進一步激發幼兒探索野菜的興趣和欲望,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美術活動《制作馬蘭頭》,則側重發展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掌握基本的繪畫、剪貼等技能。
2.開展主題活動《好吃的蠶豆》。立夏,農村有吃蠶豆的習俗,因此開展了《好吃的蠶豆》這一主題。科學活動《美麗的蠶豆花》和《認識蠶豆》,教師注重以幼兒實地觀察為主。通過比一比、說一說、剝一剝等形式,讓幼兒參與實際操作,認識蠶豆花、蠶豆的外形特征,了解其生長環境。美術活動《制作蠶豆玩具》,教師讓幼兒借助牙簽等輔助材料,將蠶豆組合成各種有趣的造型。活動旨在激發幼兒對美術活動的興趣,鍛煉手部肌肉,發展孩子們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想象力和創新思維能力。
3.開展主題活動《田園樂》。秋季是農村豐收的季節,為了豐富幼兒對秋天豐收的感受,教師圍繞《種菜》和《水稻》兩個內容生成了主題活動《田園樂》。根據孩子們喜歡的蔬菜,設計了科學活動《種植蘿卜》,讓每個孩子參與種植,學習正確地使用簡單的種植工具:鏟子、噴壺等,并初步學會種植、管理蘿卜的方法。科學活動《起米》,旨在讓幼兒了解米的生產過程,鼓勵幼兒運用多種材料(如積木、瓶子等),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壓、碾、滾等)起米,從而增強幼兒參與探究活動的興趣,培養幼兒嚴謹的科學態度。幼兒在體驗到勞動樂趣的同時,也感受到了勞動的辛苦,有助于培養幼兒熱愛勞動的習慣,形成尊重他人勞動成果、珍惜糧食的思想意識。
二、充分開發與運用農村周邊資源,為幼兒實踐提供物質條件
幼兒園的“社會實踐活動”應該立足本地,從幼兒園所處的社會環境中挖掘與開發社會資源,讓幼兒園的社會實踐活動具有長久的生命力。為此,幼兒園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針對教學開展過程中出現的實際情況,利用園內自身條件、社區、農村周邊資源,有目的地選擇和建立了“實踐基地”,為幼兒的實踐活動提供物質條件。
1.開辟園內種植基地,為幼兒主動探究與實踐服務。幼兒年齡小,活動范圍窄,能直接接觸大自然的機會總是有限的。因此,在園內創設一個自然教育的環境,對幼兒進行實踐的生態教育極為重要。在幼兒園內開辟了“種植園地”,從而為幼兒主動探究與實踐服務。
孩子們通過親自播種、親眼觀察記錄、親身體驗收獲,初步了解了植物的生長特點,養成了愛勞動、與同伴合作等良好品質,激發了幼兒對大自然的關愛、對生命的尊重。
2.建立田野實踐基地,為幼兒參與實踐提供廣闊的空間。開展過程中,根據需要,因地制宜,靈活采取各種方法,建立了田頭實踐基地,從而為幼兒參與實踐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如在《種菜》主題中,教師可以聯系一家種植蔬菜的小型農社,并且與其達成長期合作的協議,使蔬菜地成為幼兒園田頭實踐的基地之一。
3.利用社區教育資源,為幼兒實踐注入新的活力。建立社區教育基地是幼兒園教育資源的一種重要補充。社區是幼兒生活、生長的地方,社區的各種物質和文化資源往往可以成為幼兒園主題活動的重要來源,它為孩子們提供了親身體驗、了解社會的充實條件。在《農用工具》主題過程中,教師利用社區資源,帶領幼兒去社區參觀農用工具,讓他們了解了農用工具的名稱和用途,豐富了知識經驗。
責任編輯 沁 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