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
2012年6月3日晚,李可染畫作《萬山紅遍》在北京保利春拍中以1.8億起拍,2.55億落槌,加上傭金共以2.9325億元成交,刷新了李可染畫作拍賣紀錄。同年12月4日北京保利秋拍,元代王振鵬《江山勝覽圖》經過幾番競價最終以1.012億元成交,成為當年秋季全球首件成交價超過1億元人民幣的中國藝術品。
長久以來中國書畫以豐富燦爛的文化性與藝術性占據了中國藝術品收藏投資市場的半壁江山,成為越來越多的投資人所關注的領域。但中國書畫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杰出畫家、優秀作品眾多,使得書畫投資的門檻較高,需要掌握諸多方面的知識和信息,經過悉心研究,才能更好地把握書畫投資活動。
那么對于書畫收藏的初入者來說,如何駛進這文化與藝術的海洋而避免覆舟之險呢?
投資收藏講緣分 不可懷揣功利心
投資收藏書畫作品與投資收藏其他各類藏品一樣,是講究緣分的,緣分不僅僅指機遇,同時還是興趣,更是心境,需要藏家發自內心的喜歡,只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起自己的積極性,并從中獲得樂趣和收獲。如果單純把收藏看成是使錢增值的途徑,那么藝術品本身帶給我們的樂趣就會大打折扣。同樣,從創作者的角度看,一個真正的藝術家在創作之前,并不是先去考慮他創作的這幅作品的市場價格到底是多少,而是用自己的修養給手中的宣紙注入信息,他的終極目的不應該建立在物質和經濟基礎之上,他的使命應該是創造一個精神世界。如果收藏者能夠通過作品與畫家精神產生共鳴,這就是所謂的“有緣”了。所以收藏者要選擇自己所能理解和欣賞的畫家,這樣心就放平了。
火眼金睛辨真偽 盲目跟風陷阱深
仿贗品是書畫投資最大的風險所在,因此也是書畫投資過程中最需要注意的一點。一直以來,書畫收藏界的仿品和贗品一直都與真跡共存。借用行內人士的一句玩笑話來形容:齊白石現在仍然在作畫。這句頗具諷刺的話深刻揭示出了當前的書畫投資市場魚龍混雜的局面。著名收藏專家呂立新在《百家講壇》中的《寫實徐悲鴻》曾談到:近年拍場上的5000件徐悲鴻作品,僅有5%是真跡。換言之只有250件是真跡,其他都是假的。這并不是危言聳聽,既然市場上的書畫贗品那么多,為什么成交率居高不下?都是投資惹的禍!投資者盲目追捧名家名作,特別是已故名畫家的作品,使得部分無良從業者選擇了制造贗品以謀取利益。因此,投資者不要盲目跟風,而要盡可能地深入了解中國書畫歷史及相關知識,最重要的是深刻理解作品,多向行家請教,盡可能辨出真偽,以免掉入假貨陷阱中。
未被炒作“績優股”
投資收藏獲益多
書畫投資宜“冷”不宜“熱”。越是熱門的畫家畫作,贗品往往越多,連行家都經常會有走眼的情況發生。當今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催生文化事業的極大繁榮,再加上全球一體化大背景的影響 ,中國的傳統藝術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態勢,在這個自由奔放、不拘一格的時代所產生的書畫作品必然能達到它應有的價值和高度,因此收藏與投資當代中國書畫作品無疑是一個絕佳的選擇。
有智慧的投資者會帶著一雙慧眼挖掘“新人”,所謂“新人”指那些藝術上有一定成就,已被市場關注但還未得到充分市場開發的優秀書畫家。是否“新人”可以依據以下幾點因素進行判斷:是否有名師指點;書畫家的基本功力、傳承和創新能力如何;繪畫語言和風格是否鮮明;持續繪畫時間是否達到20年或更長的時間;是否具有較高的綜合修養和人格魅力等等。一些優秀的書畫家醉心于自己的藝術創作而不為市場亂象所動,他們的作品厚積薄發便指日可待了。
筆者近日走訪的實力派畫家唐秉耕就是“新人”中的一位。唐秉耕師從張大千的入室弟子厲國香以及嶺南派大家黃幻吾,他成名較早,于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就已經紅遍上海乃至全國,但成名后到處作畫留名的生活讓他突然間清醒地意識到這樣下去自己的繪畫水平很難提升,1988年他毅然決然地遠離各種社會活動,潛心投入到繪畫創作當中,這一離開就是二十年的時間。在這二十年中,他重新系統地研究了中國畫發展歷史和古典文學,日復一日地加深各種基礎筆法的磨練,飽覽了各處名山大川,深刻感悟大自然的豐實多彩。
唐秉耕最擅長小寫意山水畫,他說小寫意的內容和意境極其豐富、精準,最能夠詮釋自己內心無限的情懷,每一幅小寫意山水畫都充滿了詩情畫意,像散文和詩歌一樣,值得人們細細地品味。遍覽其作品,不矯不躁、不溫不火,無論是山水還是花鳥,隨心所欲中透著精細,既有浪漫的抒情,又有嚴謹的寫實。他的作品既繼承嶺南畫派的傳統,又有海上畫派的滋潤,氣勢雄渾而兼具秀麗之美。從他的畫中能體會一種對自然的虔敬和默契,情感與自然的呼應相惜。觀其畫作,仿佛置身于水霧升騰的峻山中,山水中浸漫著對生命的熱愛。唐秉耕用自己獨特的語言方式追求他生命中的感動,作品里滲透的是一份留戀一份執著和無限感觸。他筆下的花鳥清新空靈,栩栩如生,一派典雅澄靜的筆墨詩境,將觀者帶入一種身臨其境的忘我境界。
“中國畫是統一的聚合,是夢想,是追求?!碧票袊@道。他篤定地說:“中國畫不可或缺的三樣東西:一是文化修養;二是筆墨功夫;三是對大自然的感悟。思想和手法要完美融合,靜心才能創作出精品。45歲至75歲是一位畫家搞創作最精華的時間,隨著思想的進步,閱歷的增加,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收獲。我把人生最寶貴的時間和全部的心思都放到我熱愛的繪畫事業當中是值得的。”
這位對人生對藝術都飽含著滿腔熱情的藝術家對于繪畫之外的得失始終淡然。市場上流通署自己名字的拙劣贗品他不站出來維權,他說那樣會分散他的創作精力;網絡上關于他本人作品的不屬實的價格信息他不屑關心,因為他至今也沒有親手送出過一份作品出去拍賣。他看待自己的作品就像對自己孩子一樣,精心雕琢,珍愛不已。
如果您還在書畫投資的大門外躊躇,或許像這樣珍藏在藝術殿堂內尚未被炒作的“績優股”正是您“入門”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