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網融合”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高度的關注。本文通過分析廣電系優劣勢及國外“三網融合”發展過程探討國內“三網融合”下的所面對的危機和不足。
【關鍵詞】廣電系統 三網融合 發展過程
2010年1月1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上通過的一項重大決策——“三網融合”,而且在2010年3月份十一屆人大三次會議溫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三網融合”被再次寫入,而物聯網則首次寫入報告并予以高度的關注,物聯網實際上也是“三網融合”的一種應用形態。
“三網融合”指的不是基于三個網絡的融合,而是基于內容和業務的融合。表現為技術上趨向一致,網絡層上互聯互通;物理資源上實現共享;業務應用層上互相滲透和交叉,都趨向全業務和采用統一的IPIP通信協議;最終將導致行業監管政策和監管架構上的融合。至于各自的基礎網本身由于歷史的原因以及競爭的需要將會長期共存、競爭和發展。而業務應用層的融合將不會受限于基礎網而迅速發展,各類公司都會通過不同的途徑向全業務方向演進。當廣電網和電信網實現雙向準入后,將為用戶提供話音、數據和廣播電視等多種服務,也會出現很多融合的新業務,如用戶在互聯網和手機上今后可以看到各種電視節目,電視機也可以當電腦使用,能夠用來上網、收發郵件等。可以肯定的是,“三網融合”一旦實施,不管廣電和電信誰吃虧、誰得利,不管廣電、電信在“三網融合”中誰能笑到最后,關鍵是這項政策肯定能讓老百姓得利。所以,“三網融合”代表了行業發展的趨勢。
在這種大的趨勢下廣電系具有什么樣的優勢,面臨什么機遇和挑戰,如何能夠順利獲得機遇贏得挑戰將是我們未來幾年甚至十幾年所關心的重點,下面為大家簡要分析一下廣電系在“三網融合”下機遇與挑戰。
一、廣電系的優勢
廣電系擁有優質頻率資源優勢(48MHz-958MHz),掌控節目集成權,優質頻譜的巨大潛在價值,長期積累的大型廣播型網絡的設計運營經驗,同軸電纜的可用接入帶寬寬(至少2GHz,實際已使用900MHz,目前68個頻道,每頻道8MHz,每頻道可傳輸貸款40Mb/s),國家的政策傾斜和可能的資金人才支持。
二、廣電系的劣勢
廣電系整體實力較弱。無法與國外有線電視網絡公司相比(2005年美國有線電視公司收入665億美元),也無法與國內電信業相比,雖然正在實施整體改制轉型,網絡部分正在實施企業化改制,建立國家級廣電網絡有限公司,一省一網的目標正在逐步實現,但是長期體制落后(政企合一、網臺合一),產權復雜(6000個主體),條塊分離,整合困難,公益性部門,過份依賴國家和行政權利,無市場化意識、觀念、經驗和渠道,視頻業務盈利能力弱,贏利模式單一,整合資金缺口巨大:資產重組網絡改造3000億,缺乏統一的、嚴格的標準和網絡規范,網絡分散,獨立建設,質量較差,可靠性較低,缺乏運營雙向通信業務的經驗、資金和人才。
三、“三網融合”國外發展經驗及廣電系融合現狀。
美國的三網融合過程主要經歷一下幾個階段:1、1970年美國政府頒布FCC禁令:為了扶植弱小的有線電視行業,禁止電信公司經營有線電視。2、1984年有線電視法:禁止電信經營有線電視。3、1990年FCC廢止禁令:有線電視業已經壯大,FCC希望電信公司加入競爭,但是有線電視法依然未刪除禁令,國會依然禁止跨行業經營。4、1996年電信法實施:法院判決禁令違憲,實施雙向非對稱開放,有線電視進入電信無限制,但是電信進入有線電視需要有本地視頻特許權和交納特許費。
在美國政府的扶植下,美國有線電視運營商快速發展并成美國主要網絡運營商之一。
在我國,2010年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的推進“三網融合”的總體方案中,確立了我國“三網融合”推進時間表及工作要求:1、2010年至2012年重點開展廣電和電信業務雙向進入試點,完成國家級廣電網絡公司的組建工作。2、2013年至2015年,全面實現“三網融合”發展,普及應用融合業務;“三網融合”要求符合條件的廣播電視企業可以經營增值電信業務和部分基礎電信業務、互聯網業務;符合條件的電信企業可以從事部分廣播電視節目生產制作和傳輸,鼓勵廣電企業和電信企業加強合作、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事實上現在已經是2013年,國家級的廣電網絡公司依舊未能掛牌成立,各省網整合工作困難重重,一省一網的任務目標尚有距離,在這種情況下廣電系的發展可謂困難重重。即使國家級廣電網絡成立,廣電系距離全國范圍內開展電信服務尚有距離,而電信業經過多年的發展早已積累了相當的資金和技術實力,對廣電業務虎視端端。美國廣電系的同行在經過了長達26年的政府保護后才獲得了成功,在我國廣電系的成功還需經過漫長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