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我國多個地方的PX建設項目因其環保問題受到民眾抵制而被叫停,PX事件一度引發媒體的廣泛關注。在PX事件中,網絡無疑是監督政府職能、維護公眾利益的重要工具。本文以寧波PX事件為例,探討在公共事件中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的互動和博弈以及網絡議程設置和輿論監督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網絡議程設置 輿論監督 寧波PX事件
2012年10月,浙江省寧波市鎮海區煉化擴建一體化項目(又稱PX項目)因為受到當地民眾的強烈反對而下馬,后由浙江省寧波市政府新聞發言人公布,經寧波市與項目投資方研究決定:堅決不上PX項目;煉化一體化項目前期工作停止推進,再進行科學論證。作為寧波當地“十二五”規劃的PX項目說上就上,說下就下,最終以民眾的反對、政府的妥協而告終,就事件過程中幾個輿論主體的表現而言,這一頗具戲劇性的結果一方面體現了政府對民眾抗議言行的尊重和理解及以和平方式解決公共事件的理性態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在公共事件中傳統媒體“議程設置”的缺失和網絡輿論監督的得力。
議程設置理論認為,媒體的新聞報道和信息傳達活動賦予了各種議題不同程度的顯著性,影響著人們對周圍世界的“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斷。多種因素作用下的傳統媒體有著信息“把關人”的身份,社會公眾更大程度上是作為“受眾”而存在,參與議程設置的機會微乎其微,當公眾意見與媒體的政治意見相左時,公眾的話語權甚至會被屏蔽。在我國,傳統媒體議程設置的權力受到政府的干預和政策的制約,傳統媒體很大程度上須依照政府的價值取向設置信息傳播的議程,根據社會需求篩選出與主流價值觀相符的的議題成為“公共意見”,因此這些“公共意見”也多是與官方思想一致的主流意見。寧波PX項目規劃擬擴建年產1500萬噸煉油、120萬噸乙烯煉化一體化項目,總投資約558.7億元,建成后鎮海煉化將成為國內乃至亞洲最大的綜合煉油石化企業,項目的建成將有力推動地方經濟的發展。對于PX項目的環保問題,寧波市有關部門與當地民眾的看法是截然不同的,相關負責人也強調煉化擴建一體化項目將投入約36億元環保資金,按照環保部門要求采用先進的清潔生產工藝和技術,執行最嚴格的排放標準,因此認為群眾對環保的擔憂是不必要的。但當地政府顯然沒有運用好主流媒體的話語權,對于公眾的反對聲避而不談視而不見,對項目的可行性以及民眾所擔心的項目弊病的解決方案也沒有在第一時間公開澄清說明。我們有理由認為,相關部門在民意面前繞道回避的態度,是缺乏公信力的表現。為了追求預期利益,在項目決策過程中放棄與民意溝通的做法更是行不通的,只會導致其在反對的輿論聲中一步步陷入被動。
相反,公眾的意見是鮮明的,當地民眾堅決反對PX項目的建設,采取堵路、靜坐、拉橫幅、散發傳單、阻斷交通等方式抗議,部分人員在上訪和反映問題過程中,甚至出現聚眾非法攔截機動車、故意毀壞財物、沖擊國家機關等嚴重干擾社會正常秩序的行為。然而,因為這類群體性事件與政府的形象及作為有著莫大的關系,其政治敏感性使得當地的傳統媒體對這一事件的追蹤報道謹慎而有限。在當地傳統媒體報道缺失的情況下,是網絡對民眾反對呼聲的熱議吸引了其他地方媒體的介入,網絡爆料引發了全社會的關注。公眾繞過了傳統媒體對議程設置的把關,抓住之前發生在廈門、大連等其他地方的同類事件為典型,通過網絡傳播使反對的聲音上升到新的高度,其引發的是對于公民權利、公共利益的討論和對政府利益、專家操守的質疑。
公民在網絡這個相對民主開放的話語空間里自由交流,由政府和少數社會精英群體主導的話語權,分散到了廣泛的社會公眾手中,基層群眾的觀點得以表達和傳播,為公眾參與議程設置創造了條件。通過網絡論壇、貼吧、博客、播客等形式,這些反對PX項目的示威活動得以發布并形成交流互動,無數網友積極響應和反饋,反對意見通過跟帖、轉載、回復留言等形式不斷傳播且影響力越來越大,網絡的顯著性使得本來只是一兩個人或少數人的意見演變成公共意見。由此,寧波PX事件由一個地方性環保事件上升到維護公眾利益的公共事件。如此,根據“沉默的螺旋”理論,隨著交流互動的不斷深入,反對意見持續上升并占據主導地位,在網絡輿論中呈現壓倒性的優勢就不足為怪了。
網絡是意見交流的公共平臺,而PX項目的反對者們在網絡中尋求的不僅是意見的表達,更是希望通過網絡吸引更多的社會關注,集結更多的群眾呼聲,使單薄的個人力量轉變為社會力量,從而形成輿論壓力,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并最終處理解決問題。這也是公民參與網絡議程設置的意義所在。在探討公共事件的過程中,網絡匯集了民間的智慧,整合了分散的社會力量,將網民自由的情緒和態度轉化為自覺的行動,使來自底層的聲音成為網絡輿論的主導,網絡輿論的支持成為公眾與政府在意見分歧的博弈中取勝的關鍵。
此外,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的互動所形成的輿論監督合力也是公眾意見勝出的重要原因。當傳統媒體輿論監督力量式微時,就需要網絡力量的支援。當傳統媒體對于PX項目反對者的支持聲由于地方政府的屏蔽越來越弱時,網絡論壇帖子等輿論形式率先沖破了地方政府的信息封鎖,在網友中產生極大反響。不少商業網站陸續轉引消息,有的甚至開辟專題網頁介紹有關寧波PX事件的前因后果,這些網站專題匯集了各類媒體信息,不僅有網絡媒體的追蹤報道,還轉載引用傳統媒體的采訪手記,并附有相關圖片、視頻等,海量的網絡消息極大地滿足了人們及時獲知信息并參與這一公共事件決策的需求。
在政府規制、傳統媒體報道被屏蔽時,網絡在輿論監督中就發揮了主體作用。這時,作為信息來源的主要渠道,網絡匯聚了最廣泛的公眾意見,進一步增加了信息的透明度,其傳播影響的不斷擴大引起政府決策層的關注并推動了事件的有效解決。在網絡這個超越地理、階級界限的空間里,不受地域疆界、行政區劃和身份限制的公眾可以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和利益訴求,打破了輿論監督的種種桎梏,這種自下而上的輿論監督方式得以發揮功用。在寧波PX事件中,在當地媒體只為項目宣傳造勢,聽取群眾意見的政府網站被關閉,民意訴求渠道不暢的情況下,人們通過網絡渠道,如論壇、貼吧、博客、播客等方式獲得和傳播信息并發表自己的意見,網絡輿論監督真正實現了以大眾為主體的輿論監督。
與此同時,網絡輿論對PX事件的強烈關注也勢必會影響到傳統媒體,給傳統媒體造成無形的輿論壓力,使PX事件成為傳統媒體不可回避的報道議題。當寧波PX事件成為網絡討論的熱點之后,各地傳統媒體也陸續追蹤報道,并與網絡媒體形成互動。互動中的網絡媒體和傳統媒體“各顯神通”,網絡媒體多關注事件階段進程的報道,而傳統媒體則多側重于深度報道和評論,這種互補實現了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聚合,使輿論監督成為鋪天蓋地的力量。
總而言之,網絡打破了傳統媒體議程設置的壟斷地位,改善了公眾意見傳播的方式和力度,成為民意表達的重要渠道,在社會公共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輿論監督作用。在寧波PX事件中,公眾參與了網絡議程設置,掌握了輿論監督的主動權,政府最終的態度是直面問題、聽取民意,雙方的矛盾似乎也得以緩解。然而,我們不應該過分依賴網絡輿論的監督作用,應當客觀地看到,網絡輿論中夸大其詞的虛假信息和個人主觀情緒化的非理性言論始終存在,其負面影響不可低估。不同的選擇會帶來不同的結果,我們的政府在論證項目合理化的過程當中,也應該合理地控制和利用好網絡媒體,避免錯失良好的發展機遇,充分利用網絡輿論的力量積極推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①鄭興東:《受眾心理與傳媒引導》[M].新華出版社,2004
②孫瑋:《我們是誰:大眾媒介對于新社會運動的集體認同感建構——廈門PX事件大眾媒介報道的個案研究》[J].《新聞大學》,2007(3)
③蔡前,《以互聯網為媒介的集體行動研究》[J].《求實》,2009(2)
④武鋒,《弱勢群體——傳媒——主流受眾互動關系研究》[J].《東南傳播》,2009(1)
(作者: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11級研究生)
責編:劉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