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新聞媒介的作用日益顯現。在我國,媒體是黨和人民的喉舌,肩負著十分重要的政治責任。在發生突發事件時,媒體應該對受眾進行正確的輿論引導,有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才能更好地實現媒體的社會責任。
【關鍵詞】媒體報道 社會責任 輿論引導
一、媒體的社會責任
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期,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利益格局也產生劇烈變化,社會思想多元化發展,價值取向和文化沖突加劇,因而處在社會前沿的媒體被沖擊是不可避免的。面臨這些考驗,媒體的社會責任也引發了人們的關注。
首先,媒體的市場化程度增高,競爭可以說是達到白熱化程度,這種強大的壓力使得媒體不得不為了迎合受眾的需要而煽情、夸張甚至造假,弱化了其本該有的社會責任。其次,媒體本身的多元化發展,需要更多的傳播社會內容,使得媒體對自身的受關注度過分追求,新聞策劃走入誤區,社會責任極易缺失。第三,由于各種新媒體的崛起與發展,新聞的來源更廣泛,個性化更突出,互動性增強,導致新聞的質量下降,一些新聞信息失實,新聞可信度的降低,使得媒體的社會責任更難保證。最后,新聞管理體系在快速發展的新形勢下,急需要改革創新。
媒體社會責任的另一方面,也就是媒體從業者,這些業界人士的傳播活動構成了傳播者總體形象,因此每一位傳媒工作者都必須牢記自己應負的社會責任。而傳媒從業者之間錯綜復雜的合作關系,也構成一個媒體宏觀的傳播行為,形成了個體獨特性匯集的獨有態勢,正是這種態勢成為了媒體的社會責任主體的基本特征。
在市場經濟主導下,受眾的需求凸顯,市場仿佛已經成為媒體生存與發展的關鍵。施拉姆認為,大眾傳播媒介除了政治和經濟功能之外,還包括了傳遞社會規范及作用、協調公眾的了解和意愿以及行使社會控制等。在這種媒介功能被充分挖掘的時代,新聞傳播必定會有巨大的社會影響力,作為媒體考慮到的不應該是新聞的娛樂性有多少,而應該是自身所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媒體只有承擔起應負的社會責任,才能樹立公信力,才能在這種環境中更加出眾。一個新聞事件引發的社會熱點話題的發展,不同利益觀點進行激烈的碰撞后形成的輿論,在沒有政府及時的處理時,會迅速成為一個大的輿論漩渦,在這種情況下,媒體的輿論引導作用越發顯得重要起來。
長春偷車盜嬰事件中,孩子家長在報警后,最先作出的反應是打電話到電臺尋求幫助,這體現出的是公眾對廣播媒體的一種肯定與信任。而媒體在應對這件事時,停播了正常節目,并開始進行找尋任務的直播,在一定方面看來這種應對措施對于提高相關部門的重視和對民眾的一種訊息傳達是十分必要的。以微博為主的新媒體傳播方式可以在更大范圍內傳遞訊息,引起市民自動自發的找尋和關注,督促相關部門加大破案的力度,媒體在這一過程中的作用可以說是關鍵性的。在嫌疑人自首,整個過程浮出水面,事件慢慢平息的時候,我們不得不開始反思一些問題,媒體是不是真正的履行了它的社會責任?隨著經濟發展和媒體的普及,新聞媒介對社會大眾影響越來越大,新聞媒體提供人們需要的信息,但一旦出現新聞失實,就會誤導了受眾,肩負輿論導向作用的新聞媒介,所需要更多的是對新聞事件有選擇性的解讀和報道,對于能左右受眾理解和判斷的問題,進行理性的分析把握,把公眾利益放在首位。
二、新聞媒體的輿論引導作用
1、防止謠言的傳播,披露事實真相
民眾對于重視的事件自然會有自己的觀點,在事件發生的敏感時段,會有居心不良的人利用這種機會制造事端,從而達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在這種時候,新聞媒體肩負的重要任務就是及時向公眾披露事實的真相,傳達正確的信息,從而避免因流言的散播引發的民眾恐慌。
2、正確引導輿論,加強民眾凝聚力
事件發生后,進行妥善處理,正面引導輿論,也可以進行適當教育,發動群眾奉獻出自己的一份積極力量,為事件的發展提供群眾基礎,促使事件得到順利圓滿的解決。
3、穩定秩序,安撫民心
在發生波及范圍廣、后果嚴重的特殊事件時,新聞媒體需要及時、正面的引導輿論,避免群眾無故猜疑與不安,維護和穩定社會秩序。
負面輿論導向會對事件的處理產生不利影響,當事實真相被隱瞞歪曲和夸大后,就會阻礙調查和報道,嚴重的可能會對事件的發展產生不可挽回的影響。如偷車盜嬰案發生后,在新聞媒介跟蹤報道下,仍存在一定的謠言四起的現象,包括嫌疑人的身份,對其動機的猜測等等,混雜著個人情緒的信息通過新興媒介傳播,這時新聞傳播媒介如果不對事件進行查實報道,相關部門也不通過官方渠道進行回應,很快就會引起大范圍的猜疑和慌亂,極有可能會直接影響整個事件的發展進程。
三、加強新聞媒體輿論引導的策略
新聞媒體的輿論引導中,存在失語現象,也就是說對突發事件的輿論引導不夠深入,沒有充分發揮作用;或在事件中完全被動,沒有辦法做出回應。還有一種亂語現象,就是在事件的報道中,人們的關注點并不在這些問題上,但有的媒體借助這種機會,對事實進行歪曲從而制造出勁爆的消息來提高自身關注度,這是違背新聞傳播目的的,也違背了媒體人職業道德,是需要堅決制止的。對于突發事件,新聞媒體需要的是對社會負責,及時有效的發布準確的信息,維護社會正常秩序,安撫民心,保證媒體公信力,而不是投機取巧,借題發揮,謀取私利。媒介要起到正確的輿論引導作用,就需要注意以下幾方面問題:
首先,政府需加強對媒介的管理。新聞自由應該是與社會責任相統一的,政府的管理并不是對新聞自由的限制,而且這種監管也是在不干預媒介社會輿論監督功能的前提下的。制定相關法律,讓新聞媒介的行為有法可依是十分有意義且必要的。新聞媒體對于突發事件的報道,必須堅持正確的輿論引導,維護社會經濟秩序,安撫民心,促進社會穩定發展。在針對重大突發事件的報道時需要上級部門的批準和嚴格審稿,遵守法律法規,嚴格按照審核簽發的程序。
同時,對于一些突發事件,政府應適當給予新聞媒體更多的話語權,不可過度干預新聞自由,如果出現新聞媒體的“失語”現象,會適得其反。
其次,提高媒介自身的自律。也就是要提高從業人員的素質。新聞記者感性的認識和理性的思維并存,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同時也應該更深入的了解報道中需要的知識,進行正確地解讀,才能準確地傳達信息,在面對突發事件時可以及時迅速地作出合理的反應。這樣的報道可靠性高,具有權威性,才能起到爭取引導輿論導向的作用。
第三,提高民眾對媒介的監督。受眾是新聞傳播的接受者,他們決定著新聞媒介的內容選擇,決定媒介的風格走向,也決定了新聞媒體的改革進程。受眾的利益應當是放在首位的,所以加強民眾對媒介的監督,在面對新聞媒介違背社會責任和侵犯公民利益行為的時候,民眾才會勇于表達意見,提出批評,而收到大眾監督的新聞媒介,才能夠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輿論導向作用。
最后,有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新聞媒體要緊跟時代發展,就需要加強自身對突發事件的輿論導向能力。媒體要堅持“三貼近”原則,不斷改良技術,創新手段,拓展傳播渠道,提高媒體人自身素質,提高公信力,不再需要投機取巧來吸引眼球,這樣更能迅速獲取第一手訊息,進行正確積極的輿論導向。
媒體的社會責任是為社會提供迅速、準確的信息和對信息進行深入的解讀、分析,并提供一個可以表達民意、與政府相聯系的一個平臺。盡到媒體的職責與本分是現代媒介應當注意加強的“內功”,而不僅僅是活躍在社會活動和制造媒體事件,借此提高自身關注度和自我炒作上,這只能獲得短期效益不利于長期發展。
參考文獻
①葉程鵬,《提高輿論引導力三策》[J].《中國記者》,2008(9)
②李良榮,《新聞學導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0(1)
(作者:東北師范大學傳媒科學學院 級新聞與傳播專業2012研究生)
實習編輯:葉怡靜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