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與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媒介生態環境和傳播形態發生了深刻變化。全媒體傳播、全媒體運營已成為傳媒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傳媒業的全媒體化發展迫切需要新型傳媒人才的支撐。本文從全媒體的視角分析當前西部傳媒教育的現狀和問題,探索符合全媒體發展趨勢的西部傳媒教育模式的轉型策略。
【關鍵詞】全媒體 西部傳媒教育 培養模式
近年來,隨著高校傳媒教育的發展,西部傳媒教育存在的問題和轉型策略成為學者們關注的焦點,特別是隨著信息技術與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媒介生態環境和傳播形態發生了深刻變化。在全媒體傳播、全媒體運營已成為傳媒業發展的必然趨勢的背景下,本文從全媒體的視角分析了西部傳媒教育的現狀和問題,著重探索符合全媒體發展趨勢的西部傳媒教育模式的轉型策略。
一、全媒體時代對傳媒教育的要求
傳媒行業曾被譽為21世紀信息時代的朝陽行業,是當今世界發展最快、最前沿的行業,傳媒教育也一度倍受青睞。隨著信息技術與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互聯網、移動媒體、數字電視等新興媒體迅速普及,媒介生態環境和傳播形態發生了深刻變化,新舊媒介形態借助文字、圖形、圖像、聲音、動畫和視頻等各種表現手段交叉、深度融合,傳媒業進入了多角度、全方位、滾動式展示和集中、持續、深度解讀的全媒體傳播時代。社會環境的快速變化和媒介技術的不斷革新強烈地沖擊著傳統媒介教育的學科體系,傳媒業的全媒體化發展趨勢迫切需要新型傳媒人才的支撐,進而對傳媒教育也提出了相應的要求。
1、要求技術復合型,側重一專多能
現代社會是一個知識體系大融合的時代。除了信息技術上的融合,現代科學與傳統科學,自然科學與技術科學、社會科學交叉滲透,相互印證,各學科之間的傳統界限也日益模糊,學科之間彼此獨立、彼此平行的狀態已經不復存在了。傳媒教育更是如此。隨著自媒體、公民新聞等新型傳媒形態的大量涌現,傳媒行業的進入門檻相對放寬;在此之上,受眾對信息質量要求卻不斷提高,導致媒體行業需要大量擁有金融、經濟、法律、社會學、外語、信息技術等專業知識背景的畢業生從事新聞傳播的綜合、分析、解讀等工作,對傳媒專業學生的綜合素養要求較高,呈現對T型“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的需求:既要求知識面廣,兼顧傳統采、寫、編、評的新聞傳播技能;又要求在某一點上能夠深入,掌握某一領域的專業知識,形成核心創造力。
2、要求視野國際化,注重服務大局
傳媒教育下的大學生與職業技術學校培養的學生有所差異,但并非體現在技術或操作上,而是體現在大局觀和思想認識上。專業技能上的差異可以很快通過學習得到彌補,然而對世界和社會的認知則是由辦學風氣、人文環境所造就的,體現在學生對國情的了解、對世界大勢的洞悉、對社會現象的思考以及建立在歷史洞察力基礎上的理性思維和政治判斷之上。當今的互聯網正是前所未有的開放媒介,各種不同的思想、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均在此交相輝映。作為信息的生產者或者把關人,有大局觀,才會知進退,才會有輕重權衡,才會有優先次序,才會有行為的底線。一個傳媒人如果沒有大局觀、大局意識,在關鍵問題上就會難以把握、失去審慎,缺乏節制,①其持論不僅會影響到個人、對所服務的媒體機構造成困擾,甚至會給國家、社會帶來不良影響和損失。因此,全媒體背景下的傳媒教育要求培養的學生必須具有國際化的眼界和大局意識,才能在紛繁復雜的網絡輿論中保持清醒和理性的判斷。
二、當前西部傳媒教育的現狀和問題
伴隨著信息技術的崛起,人們進入了全媒體時代,傳媒教育也一度受到熱捧。然而傳媒行業一路高歌猛進地發展到今天,卻逐漸暴露出許多無法回避的問題。西部傳媒教育作為傳媒教育中的后起之秀,不僅面臨著來自信息革命的外部沖擊,還面臨著諸多自身發展的特殊困境。
1、教師教學手段單一,授課方式重復
隨著信息產業在西部的蓬勃發展,西部高校的傳媒專業迅速擴張,辦學規模日益壯大。然而,與當下多數傳媒教育的教學模式相似的是,高校傳媒教育多以傳授已有的知識為主要教學目標、以課堂教學為主要教學手段、以教材為主要教學內容來源、以教師為主要教學主體、以筆試為主要教學考核方式,缺乏案例教學、實驗教學、項目教學等創新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授課方式單一重復,仍舊是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學生接受的單向傳播模式為主;再加之“大講堂”式的一對多的教學模式,導致教師無法按照學生的個體差異來因材施教,使之在教學上缺乏相應的激發學生學習的機制和環境。
2、教學內容滯后脫節,重理論輕實踐
傳統的傳媒教育主要以傳授理論知識為主,與傳媒技術的更新與創新、業界的發展和需求相比,內容滯后脫節的情況嚴重,學生走出校園后發現學校所學與業界需要之間的巨大鴻溝。這一情況突出表現在教學過程中很難有反映傳媒新技術以及實際操作、業界實踐的內容,不知業界前沿的動態,閉門辦學、自說自話;而業界無法從高校獲得所需的人才,同時崗前培訓成本加大,導致傳媒專業的畢業生面臨求職困難的尷尬境地。
3、教學環境簡單落后,設施配置不全
在全媒體時代,對媒介技術的學習是必不可少的教學內容之一。然而在實踐中不難發現,許多傳媒院系仍舊將傳媒教育與文史哲之類的學科教育模式等同起來,忽視傳媒教育的技術性和實驗性,多媒體、全媒體教學設施不夠完備,導致新的傳媒技術、信息技術、傳播技術、軟件技術、網絡技術的應用等媒介技能無法抵達課堂,也致使學生在傳媒實踐中難以緊跟時代步伐,在實際工作中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較低。
三、全媒體背景下西部傳媒教育模式的轉型策略
教育必須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教育作為社會發展的助推器必然受到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制約,并為一定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服務。在全媒體背景下,信息產業成為主導產業,社會財富的增長取決于占有的信息量,以及將信息為我所用的知識與智慧。應用知識、設計創意、信息服務成了社會經濟活動的核心。②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西部傳媒技術的快速發展正迫切要求傳媒教育模式的轉型升級,要求傳媒教育改革傳統的教育模式,擺脫傳統教育思想的束縛,不斷根據社會發展的進程對傳媒教育進行改進和創新。在此基礎上,我們為全媒體背景下西部傳媒教育模式的轉型提出了如下建議。
首先,在西部大背景下的傳媒教育應秉持國際化開放式辦學的模式,在辦學理念上積極借鑒國外傳媒教育的經驗,研究國內傳媒業的發展趨勢和戰略,課堂內容緊密結合現實情況,使教育為現實的需要服務,而不是關起門來做學問。與此同時還要與業界進行密切的合作,以邀請業界精英辦講座的方式向學生生動直接地傳授實踐經驗。此外,還可以建立相應的傳媒實驗基地或實習基地,讓學生能夠在實踐中切實感受到傳媒行業的文化氛圍和熟悉媒介內容的生產流程,達到教學相長、理論性和實用性并重的教學效果。
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留出足夠的時間為學生提供創新和創造的機會,以便真實地認識、了解不同學生的性格特點和特長所在,因勢利導,因材施教;積極鼓勵學生去思考、懷疑、審視傳媒信息及其背后隱藏的真實意圖,培養學生養成逆向、反思、批判及立體思維的意識和能力。教師也有必要主動幫助和督促學生去感受媒介所建構的“擬態”的生活環境,體驗各類媒介對自己的影響,從而得以從自身的感受去體驗全媒體環境下的媒介技術對人們生活的改變,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和主動學習。
最后,西部傳媒教育還應該重視現代傳媒技術手段在教學和實踐中的應用,尤其是在數字視頻、音頻和文字處理,以及利用網絡技術方面加強對學生的技能訓練,以信息處理的快速性、有效性、深入性等為衡量標準,契合當下傳媒業的發展。特別是要重視復合型人才的培養,開設能體現學科交叉和關注傳媒產業的發展前景的課程,使接受了傳媒教育的學生不僅能在傳媒實踐上有一技之長,還能從大局的角度思考媒介融合、跨媒介傳播、媒介經營等方面的前瞻性問題,為西部傳媒業的發展提供內生動力。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新形勢下提升輿論引導力對策研究”(項目編號:08ZD060)最終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①張昆,《淺談如何培養優秀的傳媒人才》[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1(11)
②陳建平,《高等教育改革的著力點:教育模式的轉型》[J].《東南學術》,2008(1)
(作者: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博士,貴州師范大學文學院講師)
實習編輯:韓沂瑾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