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凡成功的刊物,多數有吸引讀者的欄目。《北京商報·文化創意產業周刊》是北京專注于文化創意產業規模化報道的第一家專刊,定位是成為文化創意產業界的信息平臺、溝通平臺、商機平臺、政策宣傳平臺。該周刊的讀者定位為文化創意產業政策制定者和執行者,文化創意產業鏈中的企業、文化創意產業研究、中介機構、文化創意產業金融機構、投資商,對文化創意產業感興趣的人士。對于《文化創意產業周刊》的欄目設置,我們現從報道產業的特點、讀者定位、周刊發展趨勢談起。
【關鍵詞】周刊 定位 欄目創新
產業特點決定周刊定位
北京市“十一五”規劃中提出,要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使其成為首都經濟的支柱產業;做強、做大文藝演出、出版、廣播影視、廣告等優勢產業等等。逐漸的,“文化創意產業”這個名詞為業界所熟知,2007年北京市召開了首屆中國北京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在文化創意產業蓬勃發展之際,2007年1月北京商報社和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主辦的《文化創意產業周刊》也在這時應運而生。
文化創意產業指文藝演出,出版發行,廣播電視電影、體育休閑、軟件、網絡及計算機服務,廣告會展,藝術品交易,設計服務,文化旅游、其他輔助服務(文化用品、設備、產品的生產和銷售)等十一個門類。《文化創意產業周刊》是為這些行業服務的,當時周刊有四個版面,不可能每期都對這么多行業一一做報道,而實際情況是,一個文化企業主營業務只能是其中一個行業,做出版商不會做電影,做書畫生意的老板不會突然之間做文化旅游。一個關心藝術品交易的商人可能要過一個月才能看到自己行業的新聞報道和商業資訊。業內人士指出,《文化創意產業周刊》只能是政策性周刊,報道重點是為文化創意企業提供政策信息,為相關主管的政府部門提供決策依據,重點欄目應該圍繞著政策發布和政策解讀。
其實不然,當一個產業還處于發展階段的時候,它不僅需要政策扶持,也需要同行之間的交流、產業上下游之間的交流、業界和學界之間的交流,這需要《文化創意產業周刊》扮演這個角色,《文化創意產業周刊》的定位應為文化創意產業界的信息平臺、溝通平臺、商機平臺、政策宣傳平臺。
文化創意產業相對于其他產業來說還遠未成熟,北京的文化創意企業大部分為中小企業,它們需要借助更多的宣傳渠道來獲得商機,而目前文化創意企業與企業之間、企業上下游之間信息獲取渠道欠缺,宣傳和推廣渠道建設方面也比較弱。比如說做電影的需要劇本可以通過出版商,做設計的企業可以涉足旅游商品、電影電視的衍生品等等。產業鏈條上環節與環節之間聯系并不緊密,這使得企業活躍性不足。行業協會、文化創意企業、產業研究機構以及投資商、金融機構之間缺少直接對話的平臺。
因而,《文化創意產業周刊》在創刊初期,就設置了“創意三人行”欄目,請文化創意產業中不同領域、不同行業的人士針對某一瓶頸問題和焦點問題展開對話。例如對于文化創意企業融資的問題,可以請投資商、專家、缺資金的企業展開對話,報道既能把握行業脈動,還能幫企業解決現實問題。這個欄目是接產業地氣的,所以很快就獲得了讀者好評。
貼近讀者群,
欄目逐漸切入行業瓶頸
明確了《文化創意產業周刊》在產業中扮演的角色,該周刊的讀者定位也就不言而喻了。讀者群為文化創意產業政策制定者和執行者,文化創意產業鏈中的企業、文化創意產業研究、中介機構、文化創意產業的金融機構、投資商、法律人士、對文化創意產業感興趣的有識人士等。
文化創意產業界有一個普遍的現象,懂文化的人才不懂經營管理,而懂經營管理的人才不懂文化,于是周刊設置了“創意經理人”欄目。周刊的學術支持單位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創意經理人”這個名詞是該研究院副院長向勇提出。他認為,創意經理人是在文化產業的文化企業里,對法人財產的全部或部分擁有,有相對獨立的經營管理權,運用自身的經營管理知識、管理經驗和文化創意與管理領域的專業技能,相對獨立地對文化企業或文化項目開展經營或進行管理的人。創意經理人是文化產業領域的經理人,是能夠對文化產業價值鏈進行統籌、規劃和運作,擁有綜合知識、多樣技能以及創新精神的既懂文化藝術又懂經濟管理的文化產業經營管理人才。
“創意經理人”欄目請文化創意產業界企業操盤人、學者、業內資深人士針對產業焦點問題進行探討,報道他們的成功經驗,為中小企業提供案例。同時讓他們講出自己的困惑、期望,請專家為其指點迷津。“創意經理人”這個欄目很容易提升周刊的品牌影響力。2009年3月2日《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如何“破繭成蝶”》一文引起強烈反響。在此篇報道中798藝術區做過規劃的專家林天強,針對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運營商和創意企業因房租上漲引發爭端的事件,創造性地提出了“聯體企業家”的概念,為文化創意產業園的經營管理提供了可操作的思路,并引起了業內強烈關注。“我沒想到這個欄目影響這么大,有好多人打聽我的聯系方式,咨詢我有關創意產業園經營管理的問題。”林天強向筆者感嘆。此欄目為周刊培養了自己的專家資源,發表過看法的專家學者也很快為業界所熟知。
有關文化創意產業的定義國內外說法不一。文化創意產業是指依靠創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賦,借助于高科技對文化資源進行創造與提升,通過知識產權的開發和運用,產生出高附加值產品,具有創造財富和就業潛力的產業,美國則更多使用版權產業的概念。文化創意企業大多生產的是以知識產權開發為基礎的新的文化創意產品,由于無形資產評估等存在不確定性,導致了其市場價值難以確定。知識產權如何保護、無形資產如何評估,這是文化創意企業經營管理的核心問題,這需要創意企業管理高層人士和相關法律界人士去探索。為了探討文化創意產業知識產權評估和保護的問題,又開設了“就案說法”欄目,請知識產權界律師劉世杰來談文化創意產業侵權等案例。此欄目的報道探討了電視臺模仿秀如何尊重知識產權等問題,在業界反響良好。
在2009年,《文化創意產業周刊》由4個版擴到了16個版。使得周刊在業界擁有自己的話語權,并且具有一定的品牌號召力。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布的《2009年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工作要點》(京文創辦發[2009] 1號)第一章中明確指出“支持北京商報社進一步辦好《文化創意產業周刊》”。三年時間,使周刊積累了自己的強大的政策資源、人力資源、讀者資源。
跳出產業圈子,進行欄目創新
“創意經濟是國家新的經濟形態,不是單純的一個產業問題。”聯合國承擔全球創意產業規劃與協調任務的組織——聯合國南南合作特設局局長周一平在2006年5月的第九屆科博會上提出這樣的看法。
周一平理解的“創意經濟”,是以傳統和現代文化為基礎,通過現代通訊工具為手段,在知識產權體系保護下的各個行業充分參與,個人和群體充分發揮創造力,不僅創造經濟財富還創造社會財富的新興經濟。即便是現在,國內外對創意經濟還缺乏統一的理念和認識,但周一平強調創意經濟要跳出文化產業的圈子,這對企業和產業提出了挑戰。如一部電影的產生,要求這一家影視公司和整個創意生產鏈的所有部門進行合作,這樣的電影就已經不是現在意義上單純的影片了。比如說《大長今》不僅給人們帶來了韓國電視,還有韓國服裝、韓國菜系以致形成“韓流”。
基于對文化創意產業這樣的理解,對《文化創意產業周刊》欄目的創新再次提出了挑戰。中國的電視沒有一部具有《大長今》那樣的效果,衍生出那樣的產業鏈條。于是,將來的《文化創意產業周刊》再就一部影片說如何融資如何取得票房來采寫,不能滿足讀者的需求了。
周刊欄目的設置需要跳出文化產業的圈子,立足創意,推動產業升級,推動中國經濟轉型的高度來報道創意產業中的案例,這樣才有可能催生出大長今版的“中國流”出現。現在,日本的動漫形象已經衍生到了第二產業、韓國的“韓流經濟”不再是文化產業的概念,我國臺灣地區的創意經濟已經進入到消費者日常起居,于是“他山之石”欄目出現,通過報道我國港澳臺地區和國外文化創意的經典案例,來給業內人士做借鑒。欄目邀請臺北市文化基金會相關負責人邱正生先生把北京的798藝術區和臺北的西門町做類比,請人談美國的蘇荷區、倫敦東區的發展得失、變形金剛如何引發玩具熱等。
總之,隨著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欄目會隨之創新,通過報道來推動產業發展,這是《文化創意產業周刊》的時代使命。
(作者:北京商報社《中華醫藥周刊》執行主編)
實習編輯:葉怡靜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