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結合黃梅戲舞臺劇《牛郎織女》的創作實踐,就如何結合劇情,即感性又理性地把握人物角色,形成對戲劇人物個性的美學認識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黃梅戲 《牛郎織女》 人物個性
作為一名正處在藝術發展成長階段的青年演員,大型3D黃梅戲舞臺劇《牛郎織女》是我舞臺生涯中很重要的一次創作實踐。眾所周知,《牛郎織女》作為黃梅戲劇種極具代表性的優秀傳統劇目,它的經典在于前輩藝術大師們所塑造出來的人物形象已經深深走進了廣大觀眾心里,經久不衰流傳至今。既然是傳統經典,就需要一代代的年輕演員去繼承發揚,同樣,繼承發揚更要建立在一種對傳統經典的敬畏的基礎上。
我所理解的繼承與發揚,并不完全是一味模仿得惟妙惟肖,而是在繼承的前提下,在人物塑造的基礎上如何努力再提高。某種意義上來說,經典也并不是完全固態和一成不變的,經典在每個人面前的感受又是不一樣的。經典之所以偉大,恰恰在于它包含所有時代對它的解讀,這里所說的解讀,是一種“觀念”上的解讀,即現代背景下對這部傳統經典劇目的再確認和再回歸。它是對傳統創造精神的呼喚,找回原始精神,回歸戲曲文學的文化精神。也正是帶著這種意識,讓我走進了以多媒體高科技手段所打造呈現的3D黃梅戲舞臺劇《牛郎織女》。藝術觀念允許存在不同的理解和認識,只要不偏離最起碼的舞臺創作規律。在我看來,3D黃梅戲舞臺劇《牛郎織女》中的織女,并不僅僅是純粹黃梅戲表演程式的單一呈現,畢竟,它是黃梅戲舞臺藝術多元化的實踐產物,它帶給觀眾的,是全新風格樣式和創作手段所詮釋的傳統經典。因為是黃梅戲的高科技,就必須要固守劇種本體,并且以黃梅戲表演和演唱的特質來作為人物創造的依托。作為劇中主要人物織女的扮演者,我將要以怎樣的人物形象和氣質,在原有的經典基礎上,以新的表演美學去豐富完善這個家喻戶曉的舞臺人物形象。牛郎織女的神話傳奇性,基于牛郎和織女的愛情悲劇,劇情本身就賦予了人物神話和浪漫主義色彩。在高科技多媒體手段營造出來的立體質感畫面的新版《牛郎織女》中,把織女向往人間美好愛情的浪漫主義情懷著重表達并傳遞給觀眾,才是這個新版“織女”立于舞臺的真正意義。借助于各種舞臺特效技術的襯托,讓人物表演與高科技相結合,用新的手段再現這個故事和人物,它所要達到的是讓觀眾以當代審美取向來感受劇情和人物的時尚美學。我想,這也是把傳統經典劇目整合翻新的初衷吧!不管以怎樣的創作新元素介入,它依舊還是黃梅戲。同樣,這部劇也考驗著演員把傳統戲曲表現手段和新概念戲曲如何貫通對接。在這部劇中,“織女”不能作為單一的主題人物存在,她需要與劇中不同人物遙相呼應,需要與劇中不同橋段情境融匯,才能凸顯出全劇所要表達的主題思想和人文精神。新版3D《牛郎織女》較之于傳統舞臺演出,創造性地增添了織女與王母娘娘的對手戲以及諸多群眾場面的交流戲,這也是新版《牛郎織女》的一大看點。織女與王母娘娘之間的矛盾對立,織女與凡間農人的和諧相處,使得人物真實可信,合理流暢。既然想塑造好一個新的“織女”形象,扮演者在人物創造上除了依循藝術規律,也要考慮到觀眾的欣賞心理。
劇情主題指導形象,形象體現主題,二者是舞臺表演的辯證關系。戲曲演員,尤其是扮演劇中主要人物的演員必須認真研究吃透人物,深刻理解劇情主題思想。如果忽略了或者根本沒有意識到主題深刻的內涵,也照樣去演戲,這是很膚淺的認識,只會影響演員對角色的創造,使角色的藝術形象遜色或樹立不起來,甚至會歪曲了形象本身。織女和牛郎的愛情,本身就是既定的貫穿全劇的主題,如果把表演重心仍傾向于男女主人公之間情感交流上,似乎又顯得人物劇情單薄了。我所扮演的新版“織女”,應該不再是那種無力抗爭的令人同情的弱勢形象,她向往愛情,因為森嚴的天規阻礙,所以她必須要以抗爭精神來彰顯出自己追求美好的頑強生命力。生命力,才是新版“織女”這個舞臺人物形象的個性美學所在。新版“織女”的人物個性是多重性的,她與主宰自己命運的王母之間的矛盾,是既對立也統一的關系。對立,是王母強加給織女的人性束縛和禁錮。統一,源于神仙自有神仙的法則,這是織女和王母都明白的道理。織女抑或王母娘娘,并非以那種善惡分明的臉譜化出現在舞臺上。作為神仙的織女,一旦有了愛情,在仙界看來就是大逆不道,因為她毀了自己的修行。而作為這場愛情悲劇的始作俑者,王母只能也必須以強制手段來約束制止牛郎織女的愛情,因為王母是制約教化大小神仙的“道德準則”的監督者!織女和王母之間沒有深仇大恨,而是人性立場上無法達成共識的尖銳對峙。3D《牛郎織女》的劇情矛盾很簡單明了,但傳遞的卻是兩股勢力(禁錮與自由)的較量。作為劇中主要人物的織女和王母,彼此間的人物個性是相互給予并為之相輔的。在織女與王母的矛盾對手戲創作過程中,我總是喜歡天馬行空地遐想,王母為什么要這樣橫加干涉織女向往愛情的自由權利呢?興許,王母在她做仙子的時候,可能也有過愛上別人但是愛情卻最終夭折的類似經歷吧!因此,扮演織女的我,不覺得王母面目可憎可惡,雖然她用法力窮盡所能來控制織女,卻阻擋不住織女的勇氣和膽量!雖然她是個強勢者,但她的內心卻是很虛弱的!注重與王母娘娘的表演交流對接,應該才是新版織女的人物性格創作要素。
演戲的目的,是“為了在觀眾面前創造一個有思想的,能揭示客觀真理的藝術形象”。就是說,演員把劇情的主題思想形象表現在觀眾面前,是形象的力量。優秀的演員,不是向觀眾“說”出來或“唱”出來了事,而是通過自己表演的人物個性來撐起所扮演的角色,把劇中潛在的、不見于文字的主題開掘出來,外化到人物的神情意態,構成一種想象,讓觀者從人物的個性氣質上,感受到場面、情節以外更深更遠的社會內容。以人物個性來深化3D《牛郎織女》的人物主題,是新版“織女”的創作方向。全劇中出現的不同場景,青山綠水,鄉村農舍,浩瀚天庭,云海洶涌,電閃雷鳴等等,無論是靜態的還是動態的,都在與織女進行舞臺上的氣場交接,更是與“織女”的人物表演格調緊密相關。織女的不同性格,也正是依循著這些規定情境而不斷變化,使之產生人物性格的靈動感。戲曲程式或者專業手段,在新版“織女”的人物塑造上是一種潛在運用,它是程式化與生活化的結合體。舞臺人物個性當然離不開戲曲程式化的依托,一招一式的唱念做當然要有,但絕不是單純為了這個人物的表象美而刻意使用,需要隨境而行,隨情而行,才能流暢自如地傳達出來。3D《牛郎織女》的高科技音畫綜合效果呈現,就是突出“織女”這個人物形象的鋪墊基石。演員在這些舞臺賦予的先決條件下,要樹立對整部劇美學的大局意識,才會激發出自身創造過程中的人物性格美學。織女的美,不是單獨存在,而是通過劇中不同角色的人物形象匯總后建立起來的。
戲曲演員,尤其是青年演員,在總結自己的創作體會的時候,往往可能會注重強調在某一句唱腔或者某一個身段上如何下功夫,這是演員必須要花的功夫。但我們不能忽視了一樣,要把專業手段創作的體驗進行過濾,然后努力把它提升為理論來豐富完善自己,形成良性的,有益的創作觀念。如果談創作心得,我只能說,3D《牛郎織女》的人物創作過程,讓我學著對劇情和人物進行感性和理性的雙重體會,從而形成自己對創作實踐中“人物個性的美學認識”。
(作者單位:安徽省黃梅戲劇院)
責編:劉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