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今世界的傳播格局仍舊是“西強東弱”。隨著中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日益提升,國際話語權缺失的問題也日漸突出。在中國致力提升國際話語權的過程中,海外華文媒體是一支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它在傳承中華文化,消除“中國威脅論”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是國內傳媒在海外的延伸。
【關鍵詞】華文傳媒 國際話語權 軟實力
當今世界,全球化已經成為一個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從上世紀80年代初期聯合國發表了《一個世界多種聲音》的報告后,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開始關注本國媒體在國際事務中的話語地位。近年來,中國以積極的姿態活躍在國際舞臺上,國際地位顯著提升,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等媒體已經開始傳遞來自中國的聲音。然而,國際輿論的話語主導權依然掌握在少數發達國家手中,與CNN、BBC等西方主流媒體相比,中國的聲音仍舊微弱。西方媒體對中國崛起的誤讀,使得外界對中國的發展存在不少偏見,有礙于中國與世界的相互溝通和理解。在這種情勢下,提升中國的國家話語權,塑造良好的國家形象,并通過話語權更加廣泛地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新秩序的重建顯得尤為重要。在中國致力提升國際話語權的過程中,海外華文媒體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同盟軍”,它以其得天獨厚的優勢成為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的重要力量。
本文從美國華文傳媒現狀入手,分析了海外華文傳媒對提升我國國際話語權的作用,并對海外華文傳媒如何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提出了建議。
一、美國華文傳媒現狀分析
根據美政府人口普查顯示,截止2011年7月,全美約有1800萬亞裔,其中華人占550萬。隨著中國的發展,華語熱應運而生,在美國的非英語語言中,華語的流行程度僅次于西班牙語。
美國經濟發達,華人數量眾多,它是海外華文傳媒的發源地之一和最發達的地區之一。目前,美國的華文日報有二十幾家,但在東西兩岸都有出版、發行和銷售的只有四家——《世界日報》、《僑報》、《星島日報》和《明報》,除此之外,還有一百多家的華文周報在各地發行。①在電視方面,美國現有的華語電視臺約10多家,亞美電視、北美衛視、中華電視被稱為三大華語電視網。此外,還有華語電臺和不少華文網站。
二、海外華文傳媒對提升我國國際話語權的作用
1、成為世界了解中國的“橋梁”,傳承中華文化的“民間大使”
在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和科學技術日益進步的新形勢下,西方媒體在國際輿論的格局中依舊占據主導地位,各種信息相互交錯,如何向全世界展示一個和平發展的真實的中國,消除其他輿論對我國的誤解和偏見,已經成為包括中國本土和海外華文媒體在內的全世界華文傳媒需共同面對的問題。美國華文媒體由于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與國際環境,任務和責任更加艱巨。
美國本地的華文報紙肩負著雙重使命: 一是作為本地的媒體,報道政府出臺的各種政治經濟文化政策,特別是對于華人事務的政策,使華人能夠更好地融入當地社會。如2012年6月18日,《洛杉磯時報》頭版報道了美國正式以立法形式就1882年通過的《排華法案》向全體美國華人道歉,華人歷史揭開新篇章。幾代美國華人等了整整130年的一聲歉意,終于到來。《僑報》等報刊還開設專欄,讓華人華僑發表對美國和當地時政的意見,讓華人社區表達心聲。二是作為中國與所在國的友誼橋梁,通過大量對華人社區的報道、對中國新聞的關注、對熱點問題的解釋,在向廣大華人傳遞新聞信息的同時,達到服務讀者、引導輿論、增強廣大華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目的,增強海外華人的民族情感,讓海外華僑華人的心與祖國貼得更緊。②
目前,隨著華僑華人數的不斷增加,以及世界各國掀起的學習中文的熱潮,華文傳媒作為華僑華人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出版、發行和傳播為華人學習中文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壞境,也為維系海外華人族群提供了條件,是支撐海外華人社會存在與延續的重要力量。為了繼續弘揚華文,許多華文傳媒特別是華文報紙堅持文化傳播的理念,在副刊上開辟了大量關于中華文化傳播的版面,電視則播放華文電視節目。如美國《南洋商報》則設立一份集知識性與趣味性為一體的副刊,內容包括華語影視節目動態、本地熱點討論、趣味漫畫、中文當代小說等,特別是它開設的華語學習園地,為美國華人學習中華文化開辟了窗口。這些以反映當代人生活為主題的副刊文章,承載了中華文化與異文化交流的重任,海外華文媒體在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方面有著大陸媒體無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它所呈現出的強烈的文化認同感和凝聚力,是聯系海外各國華人的精神和紐帶,海外傳播中國聲音和中國文化的核心力量。
2、傳播“和平之聲”,消除“中國威脅論”
長期以來,由于價值觀念、文化傳統和歷史認知的差異,西方媒體對中國的報道很難做到客觀、全面和準確,總是充斥著大量的不實的信息,他們對中國的發展存在種種誤讀,很多報道存在著明顯的政治偏見,形成了一個對中國發展不利的“輿論場”,“中國威脅論”甚囂塵上,使得西方公眾對中國的發展存在很多疑問。植根于世界各地而又有一定影響的海外華文傳媒,包括報紙、廣播、期刊、電視、互聯網等傳媒形式,是華人華僑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華人社團、中文學校一起,被稱為海外華人社區的三件寶。作為一個對話平臺,充分發揮以正視聽的作用,向世界傳遞中國和平發展的信息,向西方公眾描繪一個真實的中國,在消除“中國威脅論”的問題上,海外華文媒體大有用武之地,這種較強的輿論影響力是大陸媒體短期內無法擁有的。例如2012年9月25日,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釣魚島是中國的固有領土》白皮書,引起美國華文媒體的高度關注,各大報紙紛紛在頭版刊登和解讀,美國《世界日報》在要聞版以超大字號標題發表文章《中國白皮書詳述歷史申明主權》,強調中國對釣魚島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海外華文媒體通過一系列反映事實真相的報道成功地維護了中國的國際形象,改變了不少西方民眾對中國的看法,成為對抗西方輿論霸權的有效途徑。正因為海外華文傳媒能夠在海外華人中形成一致的輿論,并“放大”這種輿論,它在消解“中國威脅論”、構建“和平崛起”國家形象等方面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三、海外華文媒體如何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
近年來盡管我國媒體加大了對外傳播的力度,西方媒體涉華報道數量也在不斷增加,中國媒體在西方主流社會中的聲音有所增強,但是其新聞信息的傳播速度和影響力還遠遠落后于西方傳媒。華文傳媒作為華人的主要信息交流渠道,雖然搭起了華人之間交流的平臺,但是由于它的讀者大多數局限于華人,很難被西方主流社會所接納,影響力大多只局限在華人的圈子中。“爭取話語權”也愈益成為海外華文媒體熱議的話題,是海外華文媒體全面提升能力和水平必由之路,華文傳媒只有創新和改進并努力實現資源整合和優化,才能實現更好更快的發展目標。
1、客觀、完整、全面地報道中國新聞
與中國國內新聞相比,海外華文媒體一直存在著報道質量不高的問題,以美國洛杉磯和波特蘭地區為例,在十幾家華文報紙中,從新聞時效、新聞內容、新聞體裁以及版面格式等方面來衡量,普遍存在著新聞不全面、報道不及時、版面不活潑的缺陷,真正符合新聞專業要求的報紙可以說是鳳毛麟角。海外華文媒體需要更加精心地辦好媒體本身,準確地捕捉新聞事實,尊重多元化的社會,加強報道的深度,努力追求新聞品質,使其更受廣大讀者的歡迎。只有做到客觀、完整、全面地報道中國新聞,才能贏得讀者的信任,使得報道內容真正令讀者信服;同時,部分傳媒從業人員的業務素質還有待提高,這關系到傳媒質量的提高。
2、報道內容應當多元化
長期以來,華文媒體的讀者定位都是華人,報道內容都是針對華人群體,維護華人的利益,局限于華人的世界。近些年,“漢語熱”頻頻升溫,越來越多的國家將漢語作為主要外語納入國民教育體系,華文傳媒所在地通曉漢語的人數高速增長。這就意味著華文傳媒的潛在受眾不再只是華人,而包括更多“非母語”的受眾,不斷涌現的華文讀者給華文媒體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華文傳媒應當將這一群體納入受眾范圍,在服務華人群體的同時,對所在地“非母語”受眾群的需求,給予充分的重視,根據新的訴求來調整經營方針。在傳播中華民族精神風貌的同時,重新樹立華人群體的新形象,提高華文媒體的國際話語權。華文傳媒還應肩負起推廣漢語以及中華文化的重要責任,使漢語在國際社會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3、整合資源,擴大經營規模
綜觀世界華文傳媒的現狀,除了少數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和經營規模外,絕大多數規模過小,競爭激烈。以美國為例,幾乎華人聚集的城市都至少有5份報紙,再加上《世界日報》、《僑報》、《星島日報》、《明報》在當地的銷售,競爭相當激烈。為了求得生存,很多華文傳媒本末倒置,將主要精力放在尋求廣告上,然而廣告市場較小,一些華文媒體采取不正當手段相互排擠,導致廣告價位過低,廣告市場遭到破壞。這些缺陷與不足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對于華文傳媒的聲譽和競爭力的提高十分不利。要擺脫這種局面,變小而弱為大而強,華文傳媒應該整合資源,增強報紙的競爭力。例如可以利用中文熱,開辟網上華文教育頻道,面向更多的唐人街以外的受眾。一方面可以擴大華文網絡的受眾群,另一方面可以利用華文網站輸出客觀準確的消息,影響他們對華人的看法,重新塑造華人新形象,從而提高華文媒體國際話語權。
結語
在中國致力于提升國際話語權的過程中,海外華文媒體是一支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不僅可以幫助中國擴大國際影響力,還是改變國際輿論“西強我弱”格局的同盟軍。隨著中國經濟迅速發展,對外交流日益擴大,學習漢語的華人和外國人也會越來越多,這勢必將推動華文傳媒受眾面的擴大,為華文傳媒帶來更多發展良機。海外華文傳媒作為一支特殊的華語傳媒力量,應該抓住機遇,加速發展,在海外傳播中華文化,努力提升國際話語權,同當地其他民族一起為世界和諧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①②彭偉步:《海外華文傳媒概論》[M].暨南大學出版社,2007:153、225
(作者:中國地質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傳播學碩士研究生)
責編:葉水茂